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和不同土壤深度(0~20cm和20~40 cm)条件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和p H的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氮素含量呈“W”型分布趋势,全氮含量、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81~9.34 g/kg、100.88~592.37 mg/kg和48.89~200.01 g/kg;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三者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2)武功山山地草甸在0~20 cm的上层土中对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均有一定影响,且上层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质水平均优于下层;(3)在高海拔(1 900 m)和低海拔(1 600 m)处,人为干扰较大,导致土壤容重减少,总孔隙度增大,质量含水量减少;(4)各理化性质之间:土壤总孔隙度与碱解氮、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全氮、质量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揭示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氮素分布格局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为退化草甸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测定分析了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山地灌丛植被上发育的土壤的理化性质,说明该土壤具有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但不具斑纹特征,因此不属于我国暂行土壤分类中的山地草甸土,可称为灌丛腐殖质土。并对类似宜林地区的更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测定分析了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山地灌丛植被上发育的土壤的理化性质,说明该土壤具有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但不具斑纹特征,因此不属于我国暂行土壤分类中的山地草甸土,可称为灌丛腐殖质土。并对类似宜林地区的更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西常绿阔叶林主要土壤类型及养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泛调查常绿阔叶林标准样地的基础上,又对样地的土壤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草甸土。土壤全磷的含量,18年生、34年生和65年生分别为0.217%、0.099%、0.109%和每百克干土分别含速效磷0.74、0.53、0.44毫克当量。与马尾松林、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盐基总量7项指标均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以马尾松林最差。土壤养分随海拔高度上升其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选取中亚热带典型花岗岩中山(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沿海拔梯度采集21个调查样地的表层土壤样品,室内分析14项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容重、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探索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5项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类型(亚类)也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以灌丛草甸土最多,红壤最少。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按指数大小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52%的调查样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亚热带大围山花岗岩中山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中等偏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具有明显的高度带现象,山地土壤保育与开发中应重视土壤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情况 乌拉山山高坡陡。有很多地段基岩裸露,山沟内少数较大的沟如包头市的梅力更沟有常年性的河水,但水量较小。乌拉山地处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300mm左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土被组合比较简单,栗钙土成为优势土类,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随着山体向上分布有灰褐土、灰色森林土和山地草甸土。阳坡大部岩石裸露,阴坡薄层粘性土,山地上土层较薄,土壤的机械组成较粗,含有大量的石块和沙砾石,抗水蚀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牡丹江林区土壤分布规律为由东向西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分布特点显著,随山体自下而上的土壤分布规律为:沼泽土→草甸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由西南向东北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因受各种成土条件及人为因素制约,不同地区土壤的小区分布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青云山林业土壤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山地土壤有2个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土属分布以酸性岩红壤为主,占59%;中性岩黄红壤次之,占10.5%;酸性岩粗骨性红壤占9.0%,酸性岩暗红壤占7.4%,其余土属面积较小。并研究了主要土壤类型的理化性质,认为该区域土壤肥力较高。  相似文献   

9.
一、林业用地的特点1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林木生长(1)地貌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丘陵、岗地、平原兼有,各种地貌类型基本集中成片。(2)气温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冬暖夏凉的特点。全县平均气温16.6℃,年积温6086.4℃,年平均降雨量154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82%。日照时数1731/小时,无霜期275天。(3)土壤本区森林土壤类型较多,风化层较厚,理化性能良好,水土流失轻。主要的土壤种类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士、黑色石灰土、…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长白山北坡。从植被的分布,可把长白山北坡的林型划分为:杜鹃岳桦林、红松云冷杉暗针叶林、杜香落叶松林、灌木阔叶红松林和胡枝子长白赤松林五个主要林型。长白山北坡土壤也有明显的垂直带分布。从山顶到山麓,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划分为:山地苔原土、山地生草森林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四个主要土壤类型。我们在1982年,对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上生长的杜香落叶松林、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上生长的胡枝子长白赤松林和灌木阔叶红松林。三个主要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卧龙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于1981-1984年植物生长季节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林地设置在1200-4300m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选择的五处试验林地是:①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②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③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④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⑤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结果阐明了试验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枯枝落叶层最大蓄36-313t/ha,森林土壤的渗透系数在1.54-5.33mm/min,试验林地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贮量,都在最佳含水量下限以下,试验林地森林土壤水分供给(生态湿度)顺序为: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重湿)>高山草甸土(重温)>山地棕壤(湿)>山地黄壤(较湿)>山地暗棕壤(较湿一潮)。  相似文献   

12.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环境由于其成土过程缓慢,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岩石裸露率高,渗漏性强,土壤持水量低,临时性干旱不时出现,水土易流失,因此缺土、缺水,生态系统极为脆弱[1~4].随着人为活动对资源需求的加剧,喀斯特生态系统更加恶化,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系统功能降低、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3种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阔叶红松林(山地暗棕壤)、云冷杉暗针叶林(山地棕针叶林土壤)和岳桦林(生草森林土)的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01年9月在长白山进行了土壤实验。利用增加土壤样柱的含水量,将土壤含水量分为9%,、21%、30%、37%和43%5个等级,土壤样品分别在0、5、15、25和35的温度下保持24小时。阔叶红松林土壤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21%~37%),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红松阔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37%;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2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37%。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15.
米老排生长与土壤条件的关系及防火林带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永春碧卿国有林场山地防火林带的调查研究表明:山地防火林带土壤肥力可分为3个等级,林木生长与土壤肥力等级呈正相关。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几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山地防火林带(路)的土壤肥力水平。米老排防火林带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立地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项研究应用主成分排序方法研究四川盆地4种天然柏木混交林分布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影响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层厚度、水湿状况、土壤碳酸钙含量、pH值等。桤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下部平缓的台阶低洼地带,水湿条件较好,土层深厚的地方;栎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上部干燥瘠薄的立地上,生产力低;桤栎柏混交林介于二者之间;松柏混交林要求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林下灌木树种分布与立地条件因子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植物生长茂密,树种繁多,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垂直带谱明显,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热带森林。因此,研究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了解放线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分布,对合理利用和开发热带森林资源,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982—1983年,笔者对尖峰岭热带林三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放线菌数量和组成特性作了调查,放线菌培养采用高泽氏一号琼脂培养基,链霉菌类群鉴定根据《链霉菌鉴定手册》,有关林地概况、土壤样品采集时间和方法见初报Ⅰ。  相似文献   

19.
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健康影响,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健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中土壤物理性质较好,说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上层明显高于下层,且各养分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进一步说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种植被类型林分土壤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主成分得分,针叶林为-8.309,针阔混交林为6.876,阔叶林为1.433。各类型林分土壤健康状况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表明针阔混交林能够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建议在徐州石灰岩山地上应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恢复模式,从而提高该地区土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万儒  杨承栋 《林业科学》1991,27(3):261-267
研究工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北纬30°45′—31°25′,东经102°52′—103°24′)海拔1200—4300m垂直带中的五块试验林地上进行。五块试验林地是:(1)中亚热带以壳斗科和樟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试验林地(海拔1200m);(2)具有暖温带气候特征的次生椴、槭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试验林地(海拔2000m);(3)具有温带气候特征的铁杉、槭、桦针阔混交林下山地暗棕壤试验林地(海拔2500m);(4)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的暗针叶岷江冷杉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试验林地(海拔3300m);(5)具有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试验林地(海拔4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