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狼尾草幼苗对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袁庆华  苗丽宏 《草地学报》2015,23(1):130-13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对4份野生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材料进行不同浓度镉(Cd)(0,10,20,50,100,200 mg·kg-1)胁迫处理,通过对苗期生长指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地上部与根的Cd2+积累量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4份材料的耐Cd性与Cd富集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升高,4份材料的存活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株高、分蘖数、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SOD与CAT活性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OD活性则呈现无规律的波动性变化,材料P4耐Cd性最强.当Cd2+浓度为200 mg·kg-1时,材料P1对Cd的吸收富集能力最强,在Cd污染土壤的修复上具有较好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苗期耐盐特性,筛选耐盐性快速评价指标并建立耐盐性数学评价模型,本研究以2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沙培法,设置两个NaCl处理水平:0和150 mmol·L-1,胁迫5周后测定各品种的17个形态和生理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法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将17个单项指标转换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7.07%;获得各品种综合耐盐评价值(D值),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1个高度耐盐、7个耐盐、4个中度耐盐、6个盐敏感和2个盐高敏感品种。建立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评价数学模型:D'=-0.284+1.342 ADW+0.182 LN (R2=0.967,P=0.001),并筛选出地上部干重和单株叶片数为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苗期耐盐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建立相应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测定80份国外紫花苜蓿品种在1.2%NaCl溶液处理下的株高、根长、叶宽、叶厚、茎粗、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及相对组织含水量9个指标。通过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下,9个指标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介于0.119~0.604。盐胁迫对紫花苜蓿苗期的根长、鲜重、干重和相对组织含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 <0.01),对叶宽具有显著影响(P <0.05)。4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9个指标68.545%的数据量。主成分分析表明,鲜重、相对组织含水量、根长与叶宽可以作为紫花苜蓿苗期的耐盐主要评价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耐盐性度量值(D)评价苗期耐盐性,更客观、合理。聚类分析结果将80份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强耐盐级别包括3份品种,较强耐盐级别包括28份品种,较弱耐盐级别包括36份品种,弱耐盐级别包括13份品种。在此基础上,从80份品种中筛选出,苗期强耐盐紫花苜蓿品种为‘WL354HQ’‘阿罗拉’和‘...  相似文献   

4.
亚磷酸盐是正磷酸盐的一种还原形态,具有溶解度高、运输效率高、与土壤反应活性低等优势。通过探讨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苗期对亚磷酸盐的耐逆能力,旨在为紫花苜蓿耐亚磷酸盐品种筛选和亚磷酸盐新型磷肥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3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磷酸盐(0.5 mmol·L-1 KH2PO4)和亚磷酸盐(0.5 mmol·L-1 KH2PO3)两个处理,测定不同品种幼苗的株高(PH)、茎粗(SD)、茎叶磷含量(SPC)、茎叶干重(DWS)、根干重(DWR)、根冠比(RSR)、总根长(RL)、根表面积(RSA)、根磷含量(RPC)、叶绿素含量(Chl)、叶面积(LA)、净光合速率(Pn)12个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各单项指标的耐亚磷酸盐系数(PTC)作为衡量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亚磷酸盐的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数学模型。在亚磷酸盐胁迫下,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余指标均显示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2个单项指标转换成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耐亚磷酸盐综合评价值和聚类分析,可将37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高度耐亚磷酸盐包括WL903和可汗2个,中度耐亚磷酸盐12个,低耐亚磷酸盐17个,亚磷酸盐敏感型6个。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耐亚磷酸盐特性的评价回归模型Y=-0.174+0.102PH+0.189DWR+0.168 RL+0.187RSA-0.061PnR2=0.9908),且各品种对回归方程的估计精度均大于93.22%。综合表明:高度耐亚磷酸盐的品种有可汗和WL903;在亚磷酸盐胁迫下,株高、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和净光合速率等可作为紫花苜蓿品种耐亚磷酸盐特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磷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导致大面积土壤有效磷含量不足,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高粱(Sorghum bicolor)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选育耐低磷高粱品种对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农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9份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盆栽试验,测定高粱的农艺性状、生物量及磷吸收利用等相关指标,计算各个指标的低磷耐性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各单项指标的耐低磷系数反映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因此,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低磷耐性指数,综合评价高粱的低磷耐性,将苗期的11个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隶属函数关系,计算出各个品种的综合低磷耐性评价值,鉴定出低磷耐性品种‘甜选7’和低磷敏感性品种‘三峡甜高粱02’;根据各单项指标与综合低磷耐性评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与简便性,选定地上部总鲜重作为判断高粱低磷耐性的代表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镉富集转运特性及耐镉性生理差异,以'坝莜1号’、'燕科2号’、'白燕2号’为供试品种,于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镉浓度(0,20,40,60,100 mg·kg-1)处理,测定燕麦生长、光合特性指标及各部位镉含量,计算富集转运系数。结果表明:燕麦株高、叶面积及产量在20 mg·kg-1镉浓度达到最大,'坝莜1号’表现最优,其次为'燕科2号’;各品种在20 mg·kg-1镉浓度下光合指标较对照均有所升高,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光合参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坝莜1号’较'燕科2号’、'白燕2号’降幅较小;在不同镉浓度胁迫下,'坝莜1号’各部位对镉的吸收能力最弱,'白燕2号’最强。综上,不同品种对镉的耐性不同,耐镉性表现为'坝莜1号’>'燕科2号’>'白燕2号’,且耐性强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并减少植株对镉的吸收,降低籽粒镉含量。  相似文献   

7.
阿哈水库底泥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为中等,其中以Cd的贡献最大。以阿哈水库疏浚底泥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70%的底泥与珍珠岩、木屑、蘑菇渣和茶园土组成的基质对种植的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生长情况的影响及Cd在植株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配制的底泥基质有机质的含量范围为78.30~95.31 g·kg-1,速效氮为109.33~124.45 mg·kg-1,速效磷为17.20~24.70 mg·kg-1,速效钾为178.12~206.46 mg·kg-1,pH为7.62~7.71,总孔隙度为42%~75%,电导率(EC)为1.47~1.62 ms·cm-1,Cd为0.88~1.12 mg·kg-1,满足CJ/T 340-2011的要求,同时,由于木屑、蘑菇渣的养分含量高于珍珠岩和茶园土,所以木屑、蘑菇渣所占比重较大的T_5(70%底泥+10%珍珠岩+10%木屑+10%蘑菇渣)、T_3(70%底泥+15%珍珠岩+10%蘑菇渣+5%茶园土)和T_4(70%底泥+15%珍珠岩+10%木屑+5%茶园土)养分含量大于T_2(70%底泥+30%珍珠岩)和T_1(70%底泥+30%茶园土),此外,调节孔隙度能力为珍珠岩>木屑>蘑菇渣>茶园土,经调节后,孔隙度较大的为T_2、T_5、T_3和T_4,所以,T_5为本次试验理化性质最优基质。2)种植的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鲜重分别为127.63、37.51、61.02 g·盆-1,干重为15.37、4.62、9.91 g·盆-1,三叶草长势最好,其次是孔雀草。3)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地上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10~0.14 mg·kg-1、0.21~0.31 mg·kg-1和0.93~1.22 mg·kg-1,地下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04~0.15 mg·kg-1、4.32~4.98 mg·kg-1和0.40~0.93 mg·kg-1,除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含量超过一般植物正常Cd含量0.2~3.0 mg·kg-1外,三叶草和孔雀草植株Cd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孔雀草的Cd累积量为7.46~12.60μg·盆-1,远大于三叶草和黑麦草的1.03~2.24μg·盆-1、2.73~3.72μg·盆-1。4)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为3.96~5.01,孔雀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分别为0.93~1.11和0.37~1.06,而黑麦草地上部分和三叶草的Cd富集系数均小于0.31,且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Cd转移系数为0.67~3.23、0.05~0.07、1.00~2.52,可见,黑麦草为Cd根富集植物,孔雀草和三叶草是Cd地上部富集植物。综上,可以利用阿哈水库底泥制成基质种植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同时可利用其去除部分底泥中重金属,为阿哈水库及类似的喀斯特山区湖泊污染整治工程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峰峰五矿、九龙矿、梧桐庄矿煤矸石山周边植物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情况,并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植物和土壤中Cd的含量,通过计算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比较分析了它们对Cd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3个矿的煤矸石山周边共发现7科19属20种植物,分别是禾本科、菊科、桑科、萝藦科、藜科、蓼科和苋科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狗尾草数量最多。3个矿的植物均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形成菌根共生体,大多数植物侵染率和泡囊率均较低,狗尾草和萝藦的3个矿平均侵染率较高,狗尾草最高,为59.22%。3个矿的土壤中Cd含量大体相近,平均在1.778~2.066 mg·kg-1,但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差异较大。从植物地上部Cd含量来看,五矿和梧桐庄矿均为猪毛蒿最高,分别达到0.863和0.536 mg·kg-1,含量最低的是虎尾草和马齿苋,仅为0.253和0.203 mg·kg-1,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41和2.64倍,差异显著。九龙矿中植物地上部Cd含量最高的是狗尾草,达到0.913 mg·kg-1,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是含量最低的狗牙根的7.94倍。从植物地下部Cd含量来看,3个矿最高的均为狗尾草。从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来看,3个矿植物的转移系数均高于自身的富集系数,有些植物的转移系数超过1,但富集系数均小于1,其中,猪毛蒿和苦荞麦的转移系数较高,而富集系数则是猪毛蒿和狗尾草较高。优势植物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促进了狗尾草根部从土壤中吸收富集Cd,从而有利于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为利用本土优势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镉胁迫下6种草本植物的耐性及富集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杨杨  李希铭  高鹏  宋桂龙 《草地学报》2021,29(6):1265-1276
为了筛选并评价耐镉(Cadmium,Cd)性较高的优势植物物种,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多变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m)、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和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试验进行不同浓度Cd胁迫处理,以0 mg·kg-1Cd处理浓度为对照(CK),探究多梯度Cd胁迫对植物的富集特征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评估其Cd耐性阈值。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d胁迫下6种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不同物种对Cd的耐受能力不同,紫花苜蓿和多变小冠花对Cd的耐性阈值在50 mg·kg-1到100 mg·kg-1之间,百脉根、披碱草、细茎冰草和野牛草对Cd的耐性阈值在100 mg·kg-1以上;在100 mg·kg-1Cd胁迫下百脉根、披碱草和野牛草,可通过植物萃取的方式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细茎冰草在100 mg·kg-1Cd胁迫下,根系富集系数仍然大于1,且根系生物量、耐性系数具有随着Cd胁迫加重不断上升的趋势,是较理想的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耐高抗型草本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添加磷、生物炭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柳枝稷镉(Cd)耐性的作用,采用盆栽法研究土壤Cd浓度为20 mg·kg-1时,不同处理[对照(CK)、4.5%生物炭(biochar,B)、60 mg·kg-1磷(phosphorus,P60)、4.5%生物炭+60 mg·kg-1磷(B+P60)]结合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柳枝稷生长状况、矿质离子(P、Se)和Cd含量、土壤pH值、速效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添加可显著提高柳枝稷根系侵染率,P60处理下根系侵染率达到了56.9%。与CK相比,B、P60、B+P60处理对柳枝稷植株高度、叶片SPAD值、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各处理结合AMF的植株高度、叶片SPAD值、生物量均显著升高,但接菌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除了P60处理下地上部Se和Cd含量及B+P60处理下地上部Cd含量高于CK外, B、P60、B+P60处理下P、Se、Cd与CK无显著差异;接种AMF后CK和B处理下地上部Se和Cd含量均高于未接菌处理,且B+AM处理地上部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接菌后P60处理地上部Se和Cd含量均低于未接菌处理。此外,无论是否接种AMF,B和B+P60处理根系Cd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P60,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CK,土壤酸性提取态Cd含量低于CK和P60。接种AMF后CK、B和B+P60处理的土壤残渣态Cd含量高于CK和对应未接菌处理,但接菌P60处理的土壤残渣态Cd含量低于未接菌处理。由此可见,B或B+P60处理提高了根系Cd和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了土壤酸性提取态Cd含量;二者结合AMF提高了柳枝稷生物量和地上部Se和Cd含量及土壤残渣态Cd含量。因此,AMF结合生物炭或生物炭/磷添加提高了柳枝稷生物量、Cd吸收量,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可以在重度Cd污染土壤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14份柳枝稷种质资源苗期耐镉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镉(Cd)是环境中常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从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不同耐镉型的植物材料有利于能源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地上的高效开发利用。基于此,本研究以14个能源植物柳枝稷品种为供试材料,外源施加浓度为10 μmol·L-1镉,结合形态和生理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及标准差系数权重法综合评价了柳枝稷幼苗对Cd的耐受性。结果表明:10 μmol·L-1 Cd胁迫显著降低了柳枝稷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且品种间差异显著(P<0.01)。根据隶属函数法得到柳枝稷对镉耐受性综合评价值(D),其中Kanlow最高,Forestburg最低。采用系统聚类法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份柳枝稷可分为3组不同耐镉型材料,其中强耐镉型材料1份,为Kanlow;中等耐镉型材料9份,分别为Alamo、BoMaster、Carthage、Cave in Rock、Longisland、Newyork、Shawnee、Sunburst、Trailblazer;镉敏感型材料4份,分别为Blackwell、Dacotah、Forestburg、Shelter。结合柳枝稷对Cd的吸收,进一步分析发现耐镉性较强的品种镉富集能力也较强。可为选择适宜的柳枝稷材料种植于镉污染土地上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丰富评价植物耐镉种质资源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在盐渍土壤中生长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采用水培法,对48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在不同NaCl浓度(0.0%,0.3%,0.5%,0.7%,0.9%)处理15d的生长速度(GR)、绿叶数(NGL)、苗高(SH)、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存活率(SR)、植株干重(DW)等7项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作为衡量耐盐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本试验将NaCl处理下紫花苜蓿苗期的7个单项指标转换成5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试验材料90.14%的信息;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到不同种质材料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值),材料M-1409的D值最高(0.751),耐盐性最强,材料M-820的D值最低(0.326),耐盐性最差;并通过聚类分析,将48份材料划分为4个耐盐群体,其中强耐盐材料11份,中等耐盐材料18份,弱耐盐材料10份,敏盐材料9份;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苗期耐盐性预测回归模型:D=-0.522+0.779GR+0.382SH+0.084REC+0.297SR,筛选出显著影响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的4个单项指标(GR,SH,REC,SR);本研究可为紫花苜蓿耐盐种质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羊草种质资源耐盐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0份羊草种质资源为对象,采用生长期盐碱溶液灌溉胁迫盆栽试验,盐碱胁迫30d后测定株高、分蘖数、叶长、叶宽、叶片数、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根干重、根鲜重、SPAD值、光合效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13项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羊草种质资源耐盐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处理下,羊草叶片中SPAD值、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升高,其余指标平均值均小于对照;除叶片数外,其余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采用主成分分析将盐碱胁迫处理下13个单项指标转换成8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7.56%;根干重、分蘖数、脯氨酸含量与羊草种质资源盐碱胁迫灰色关联度较大,敏感度较高;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地理来源羊草幼苗耐盐碱性综合评价值(D值),采用聚类分析将60份羊草种质划分为5种类型,包括高度耐盐碱型(Ⅰ型)3份、耐盐碱型(Ⅱ型)22份、中等耐盐碱型(Ⅲ型)22份、敏感型(Ⅳ型)12份、高度敏感型(Ⅴ型)1份。  相似文献   

14.
盐渍化土壤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筛选耐盐作物品种资源是盐渍化土地农业应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来自美国和国内6个省份的14份小黑麦种质资源进行萌发期0.9%和苗期1.2%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以及苗期株高、根长、地上干/鲜重、根干/鲜重、脯氨酸、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农艺和生理生化指标,对小黑麦种质资源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盐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黑麦萌发期和苗期指标多态性丰富,变异系数为6.53%~99.65%,其中生理指标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农艺指标大。采用隶属函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参试小黑麦种质资源萌发期和苗期耐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萌发期隶属函数值排名和苗期D值排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萌发期与苗期耐盐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鉴定出萌发期耐盐材料8份,苗期高耐盐材料1份,耐盐材料8份;萌发期和苗期较耐盐的前两个材料均为甘农4号和冀饲2号,可作为盐碱地后续利用和耐盐育种的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20份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udanense)种质资源为材料,以25 mg·L-1 Cd溶液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定高丹草苗期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高丹草耐镉种质资源筛选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份高丹草对照组和处理组的13个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不同高丹草种质资源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效率、健康指数、根系活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下降程度从12%~99%不等,根冠比从下降70%到上升90%不等;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相对电导率上升程度从2%到65%不等,丙二醛上升程度差异巨大。采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20份高丹草依据D值分为4类:高耐镉型2份、中耐镉型5份、低耐镉型10份和镉敏感型3份。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外源重金属Cu2+污染(50,150,300 mg·kg-1)对10个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品种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探明重金属毒害植物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大,多花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呈降低趋势,叶片和根系细胞膜透性呈增大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小于根系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个生理指标均呈上升趋势。10个多花黑麦草品种中品种5(Harukaze)对重金属Cu耐性最强,品种2(Waseaoba)和3(Waseyutaka)耐Cu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培法对42份偃麦草种质苗期在200mmol/L NaCl胁迫下的盐害评分、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Na~+/K~+、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以及根冠比进行测定,以各指标耐盐系数作为衡量耐盐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对种质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获得区分偃麦草耐盐能力的关键指标,构建耐盐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后偃麦草种质的盐害评分、相对电导率及Na~+/K~+增加,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及根系干重降低;隶属函数分析表明,供试种质耐盐性综合评价D值在0.273~0.862之间;用聚类分析将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耐盐种质2份,为材料E34、E40,不耐盐种质8份,分别为材料E10、E36、E07、E26、E44、E15、E23、E14,其余种质耐盐性居中;偃麦草苗期耐盐性预测回归模型为D=0.05-0.04X_1-0.003X_2+0.341X_3+0.234X_4+0.075X_5,式中,X_1为盐害评分;X_2为相对电导率;X_3为叶绿素含量;X_4为根系干重;X_5为根冠比;这5个指标可作为偃麦草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水培法,探讨了低浓度Cd(15mg/L)和高浓度Cd(100mg/L)处理对马蔺植物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对马蔺幼苗株高、地下部鲜干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可促进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MDA,SOD和POD活性增加。高浓度Cd对马蔺幼苗株高、叶绿素a、b及地上鲜干重均存在显著影响,地下部鲜干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虽低于对照(0mg/L),但没有显著性差异;MDA,SOD和POD活性显著增加。低浓度Cd和高浓度Cd处理下,叶片的叶绿素a/b比值较对照均增大,且叶绿素b下降幅度大于叶绿素a。高浓度Cd处理下马蔺对Cd的转移系数大于低浓度的,但均0.5,根系富集Cd的能力达75%,说明马蔺具有较强的耐Cd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苜蓿种质材料耐盐程度和筛选苜蓿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盆栽法对59份苜蓿种质材料苗期进行200 mmol·L-1 NaCl盐溶液胁迫处理,测定了与苜蓿耐盐性相关的12个生长指标和叶绿素荧光指标,并利用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苗期耐盐性进行评价及耐盐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叶面积、叶长、茎粗、叶宽、株高和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trnent,SPAD,代表相对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种质材料间变异大,对盐胁迫反应敏感。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得到的耐盐性综合度量值(D值)对59份苜蓿材料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基于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59份材料划分为5类:第I类有16份种质材料,D值为0.384,属中等耐盐材料;第II类有13份种质材料,D值为0.465,属强耐盐材料;第III类有4份种质材料,D值为0.647,属极强耐盐材料;第IV类有8份种质材料,D值为0.229,属极弱耐盐材料;第V类有18份种质材料,D值为0.305,属弱耐盐材料。综合筛选出耐盐性极强的材料有‘美11’、‘中苜1号’、‘爱开夏’和‘中苜3号’,耐盐性极弱的材料有‘北方SLT’、‘康赛’、‘WL903’、‘WL440HQ’、‘杂6’、‘Natawwakaba’、‘罗默’和‘甘农3号’。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筛选出叶面积、叶绿素荧光、SPAD和根冠比可作为苜蓿苗期耐盐性鉴定指标。本研究可为耐盐苜蓿新品种选育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六十九个苜蓿品种耐盐性及其二上耐盐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苗期盆栽胁迫试验,对69个苜蓿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经过0.3%和0.4%盐处理的存活率、相对株高和相对干重共6个指标的聚类分析,将供试69个品种的耐盐笥分为三级,其中耐盐品种21个,中等耐盐品种40个,敏感品种8个。选择耐盐性差异较大的,包括5个耐盐品种和5个敏感品种,研究叶片细胞膜透性以及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苜蓿品种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耐盐性不同的10个苜蓿品种之间,在叶片细胞膜透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