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舟山漁場岱衐洋、大戢洋餌料浮游动物初步調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虞研原 《水产学报》1965,2(1):69-74
海洋浮游动物是鱼类、甲壳类、贝类等动物的基本食料;并且对经济鱼类的栖息、洄游、索饵、鱼类大量进入渔区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浮游动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海洋坏境的变化情况。因此,调查一个海区中浮游前物种类的分布及数量变动的规律,可有助于了解或预报那里渔业资源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张萍 《齐鲁渔业》2012,(4):26-27
浮游生物是一个重要生态群落,数量大,分布广,种类组成十分复杂,既包括浮游植物,又包括浮游动物。研究这两类浮游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变动和种类组成变化(季节分布、平面分布、垂直分布)是海洋综合调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它对阐明海洋物理、化学、地质等现象的变化规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包括上、中层鱼类和幼鱼)的饵料基础,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起重要作用,它的产量和分布可直接影响虾类、贝类和鱼类等水产动物的繁殖和洄游,从而影响渔业产量。  相似文献   

3.
孔祥雨  朱家立 《海洋渔业》1988,10(5):198-204
<正> 海洋鱼类资源是海洋捕捞生产的物质基础。以繁殖、生长和死亡三大环节调节其数量,繁殖是数量变动的重要一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都曾对岱巨洋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个体生殖力做过大量研究,并有专题报道。7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黄鱼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生殖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于1982~1984年的5~6月,收集岱巨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技术在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  刘海映 《水产科学》1996,15(2):25-28
计算机技术在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上的应用赵燕,刘海映,马志强(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鱼类,种群数量变动数理统计方法是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资源评估和编制渔业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利用计...  相似文献   

5.
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6,28(4):336-341
海洋小型鱼类对整个渔业资源变动起到指示作用,而且对经济鱼种资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海洋小型鱼类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海洋小型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渔业生物学、资源数量评估的研究,并论述其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黑河干流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于2015年4月、7月和12月测定黑河干流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干游浮游动物种类以轮虫等小型个体为主,其密度、生物量及种群分布受到水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各断面水环境因子的差异是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及分布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上游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受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溶氧影响,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决定浮游动物的分布;中游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受叶绿素a含量和透明度制约,其分布与pH、溶氧、电导率、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密切相关; 影响下游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子是叶绿素a含量、溶氧、总磷和电导率,生物量则与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电导率相关,总磷和溶氧共同决定下游浮游动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李丽 《河北渔业》2019,(6):31-32,53
2018年9月对觉华岛近岸海域的海洋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属性为暖温带广温广盐生态型,以桡足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觉华岛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北部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种类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4,(2):71-71
本品是针对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需求,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而研发的水产专用肥。一、功能特性1.采用特殊的酶解发酵技术,产生小肽,使氮、磷等组成更加合理,并最大程度发挥效用,从而快速培养大量、适口、易被消化利用的藻类和浮游动物,肥效快、持久。实验证明,施用本肥后,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是普通鱼肥的1.5~2.5倍,大大高于碳铵、磷肥和其它肥料,适口可利用藻类的比例大幅提高,鱼类生长迅速。2.科洋水产专用肥不仅能快速培养藻类和浮游动物,而且部分成分可直接被利用,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饲料,鱼类生长迅速、体色鲜亮。3.通过合理…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研究了齐姆良水库包括9种鱼类的群体数学模式,这些鱼在区系中数量最大。模式属变动型,变化节奏为1年。建立模式采用了齐姆良水库上口鳊单一种群的数学模拟经验,以及该水库鱼类区系食物网的数学模拟经验。模式中的9种鱼,有7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们是食底栖生物的拟鳊和鳊;典型食浮游动物的上口鳊;杂食性的飘鱼和伏尔加白鲈;凶猛鱼类的鲶和梭鲈。在模式中,这些鱼类  相似文献   

10.
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占据中间环节,它们以浮游植物或小型浮游动物为食,而它们本身又是很多经济鱼类的食料生物。作者分析了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竹笑鱼(Trachurus japonicus)。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南麂列岛海洋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动态变化及浮游动物数量变化与营养盐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浮游动物98种,主要有暖温带近海类群和暖水性外海类群;8月份南麂列岛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出现最高值,9、10月份逐渐减少,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78~4.38,平均3.99;保护区内浮游动物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与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太平洋的主要中上层鱼类有日本拟沙丁鱼、日本鲐及秋刀鱼等。从多年情况分析,各鱼种均出现多年变动的现象。本文根据日本有关资料,对日本拟沙丁鱼(以下简称沙丁鱼)及日本鲐(以下简称鲐鱼)渔场环境特征与分布之间的关系作扼要的概述,并对沙丁鱼的发展趋势提些粗浅的看法。前言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海洋观测及历史资料的分析,海况变异对中上层鱼类数量及鱼种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沙丁鱼及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傀儡湖鱼类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0年1-12月研究了傀儡湖的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主要鱼类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傀儡湖渔获物中,发现有9科、26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18种,占鱼类种数的69.23%;鱼类组成中,鲢和鳙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0.82±8.06)%和(41.58 ±19.24)%;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中,优势种鲢、鳙摄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摄食的浮游动物中以枝角类为主,鳡和翘嘴鲌等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傀儡湖鱼类种类较少,可能是因为投放鱼苗种类单一以及鳡对其它鱼类造成危害所致;鱼类生物量偏高,主要由于鳙投放数量过多造成的;底层鱼类数量偏多.根据Shapiro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应该减少鳙的鱼种投放量,增加浮游动物数量,从而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以达到改善水质和恢复鱼类资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鲐鱼能量收支及其饵料种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耀  张波 《海洋水产研究》1999,20(2):96-100
我国海洋鱼类生态学研究目前尚多集中于自然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上;鉴于这种现场调查本身的局限性,要想深入了解和定量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过程,则必需配合现场或室内实验模拟手段,以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由于海洋中上层鱼类(尤其是中上层大型鱼类)游动迅速,洄游性强,难以捕获活体并经驯化后用于实验,故迄今该类鱼种有关生物能量学室内或现场研究的报道仍属鲜见。鲐鱼(Pneumatophorusjaponicus)属暖水大洋性中上层鱼类,为捕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水域,在渤、黄、东、南海均有分布,在我国沿海的中上…  相似文献   

16.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重盐碱地虾池作为人工生态系统既不同于海洋和湖泊,又与淡水池塘有很大差异。浮游动物是虾的重要天然饵料,因此,研究重盐碱地虾池的浮游动物组成、生物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无论从理论上了解重盐碱地虾池生态特点,还是在实践上指导养虾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鱼类资源数量变动,一直是鱼类资源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就2000年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资源数量变动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太湖鱼类群落变化规律、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渔获物调查并结合历年鱼类渔获统计资料,用Wilhm改进式计算鱼类组成的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用鱼类食物个数组成比例、体积组成比例及食物重叠指数等定量指标,分析了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并根据渔获物统计资料,用SAS软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作为辅助手段,分析了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探讨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1)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鱼类种类在不断减少,鲚为绝对优势种,总量快速上升,鱼类组成的均匀程度逐年下降,鲚、鲤、鲫等鱼类年龄结构低龄化趋势加强;(2)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是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有很大差别;鲚和鲢、鳙食物中浮游动物组成比例几乎相同,在蓝藻没有暴发期间存在食物竞争;翘嘴鲌、蒙古鲌的主要食物是鲚和小型鱼类,它们之间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鲤丰要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鲫主要摄食篮藻,鲚与鲤、鲫可能存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些食物关系和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相一致.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是特有的鱼类间相互关系,而环境变化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起作用.鱼类群落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上升,对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不断增加,可能使藻类更易暴发;鲢、鳙、鲫主要摄食蓝藻,可能有抑制蓝藻暴发的作用.控制鲚数量快速增加的有效调控途径是降低捕捞强度,增加鲚捕食者--鲌、食物竞争者--鲢鳙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鱼类资源数量变动,一直是鱼类资源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就2000年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资源数量变动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