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阐述了稻鸭共育的意义和优点,从稻田的选择与改造、水稻品种及蛋鸭的选择、稻田管理、鸭群驯导、鸭群放养等方面介绍了稻鸭共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稻鸭共育技术发挥了鸭在稻间的除草治虫防病、中耕浊水通气、壅泥培土、促进水稻生育和增产、稻鸭产品无公害增效等“役禽”功能,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属于创新的稻田农作制度,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对超级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和天敌蜘蛛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稻鸭共育后20d和50d,稻飞虱数量减少45.93%和66.83%;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稻鸭共育田平均每百丛稻的蜘蛛数量分别是不养鸭稻田的1.59和1.60倍。此外,稻鸭共育还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稻鸭共育田比对照田经济收入要高22%。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稻田养鸭的重大意义,总结了稻鸭共育的优点,从场地选择、品种选择、适时放养、合理密度、稻鸭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稻鸭共育的主要技术措施,并通过成本对比表明该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2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进行了稻米无公害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12只麻鸭或半番鸭,稻鸭共生期45~60天,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剂除草和稻飞虱的药剂防治,并促进稻田生态趋向良性循环。稻鸭共育技术是当前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该项技术在金华市婺城区推广实施,使推广区农民总增收84.5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鸭 稻鸭双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稻田养鸭的重大意义,总结了稻鸭共育的优点,从场地选择、品种选择、适时放养、合理密度、稻鸭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稻鸭共育的主要技术措施,并通过成本对比表明该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鸭可不使用农药防治稻田草害和虫害,稻鸭共作不仅水稻除草、防虫效果好,而且可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节本增效,在保证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从地块选择、稻田养鸭要点、水稻种植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方面介绍了稻鸭共作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育对稻田培肥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育技术是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不仅使很多有益生物的存活环境得到改善,对杂草、害虫、纹枯病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率约在50%~95%之间,而且减少了CH4和N2O的排放,有效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稻鸭共育后的稻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营养含量有所增加,土壤结构有效改善;稻鸭共育田的水体中铵态氮、硝态氮和磷含量有所提高,增加了降雨或搁田时排水的氮磷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9.
信息选萃     
我国稻米生态技术日趋成熟在稻田中放养鸭子,鸭子吃草、吃虫,为水稻生长提供优质有机肥,同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鸭肉品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这是农业部在南方水稻产区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8月28日,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参加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优质高效无公害生态稻米生产示范观摩”的代表实地考察了湖南湖北两省的生态技术示范基地。基地全面采用“稻鸭共育”、“猪-沼-稻”、“频振式杀虫灯”、“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来提升稻米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稻区农民探索出一套高效的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增收模式。近几年我国水…  相似文献   

10.
浅谈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稻鸭共作模式,鸭不仅能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还能刺激水稻生长,对稻田土壤起到中耕的作用,同时鸭排出的粪便可作为肥料供给养分。稻鸭共作利用了鸭的杂食性以及活动性,在稻田里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大米和鸭肉。从稻田的选择及田间工程,水稻育秧、插秧、田间施肥及病虫害防治,鸭苗准备、放鸭时间、放鸭前后的水层管理、放鸭后的饲料管理、收鸭等方面总结了适合当地的稻鸭共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育是以水稻田为基础,利用鸭子的杂食性特点,将水稻的种植和鸭的饲养结合为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以往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多是单家独户的小面积运作方式,大面积的稻鸭共育种养结合模式是近年才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出更诱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我国高效、生态、智慧型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有机水稻生产全程灭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杂草防治不能使用化学农药,而稻鸭共育、养殖鱼蟹、人工拔草只适合小面积生产。施用生稻糠的方法灭草,成本高、本田产生强还原反应,抑制分蘖发生。利用酿造醋进行水稻秧田、本田灭草,有效解决了秧田灭草的技术瓶颈,如能结合其他相应措施,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机水稻。  相似文献   

13.
水稻插秧密度在12.5~25穴/m^2范围内,稻鸭共育时,水稻密度越大,株高越高,叶龄越小,分蘖越少,产量越低。稻鸭共育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鸭可以除草防虫,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从稻鸭品种的选用、水稻育秧及孵鸭时间要求、稻田围网及鸭笼摆放、水稻插秧及鸭雏放养、水层管理、适时添饲育肥、做好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收鸭及后期管理、水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萝北县稻鸭米生产模式,并提出了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栖即稻田养鸭,以鸭治草防虫,从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2003年宜春市示范推广稻鸭共栖面积7 173 hm2,共节本增收1 018.22万元.总结了稻鸭共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6.
青蛙放养个体大小对稻蛙共育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共育是一种新的生态稻作模式,高产高效,但在青蛙繁育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稻田可套养时单体质量低于100 g的青蛙数量较多。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稻田放养单体质量低于100 g青蛙对治虫、养殖效益的影响开展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蛙共育中采用单体质量75g的青蛙放养是可行的,能基本达到100 g单体质量青蛙的放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稻鸭复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种养不仅能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而且对水稻增产具有一定效果。在稻鸭共生基础上,加入鱼、萍、泥鳅、鸡等生物形成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差异。试验共设6个处理:稻-鱼-鸭、稻-鱼-鸭-萍、稻-鳅-鸭、稻-鳅-鸭-萍、稻-鸡-鸭、稻-鸡-鸭-萍,以常规稻作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平均增产9.8%,尤以稻-鸡-鸭-萍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到18.11%;稻-鱼-鸭处理增幅最小,为4.96%;有效穗、结实率以及总粒数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和也普遍高于常规稻作,以稻-鸭-鳅处理最高,稻-鸡-鸭处理最低,说明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农户杂草防控措施现状,对灌南、盐都、盱眙、高邮、广陵、溧阳、常熟等7个地方12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访谈。结果表明,在120块稻虾田内共记录到25种杂草;稻虾轮作田禾本科杂草和千金子的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共生田。稻虾轮作稻田杂草以稗属杂草、杂草稻、千金子、李氏禾、异型莎草、水苋菜属杂草、鸭舌草为主;稻虾共生稻田杂草以杂草稻、稗属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为主。除有机栽培模式外,稻虾轮作稻田控草方式为“土壤处理+茎叶处理+人工拔除”,稻田杂草防控总用药和人工成本平均1 863.75元/hm2。稻虾共生稻田控草技术主要为“水层控草+龙虾控草+人工拔除”,部分稻田使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土壤处理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总成本平均907.50元/hm2。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育技术——鸭品种的选择及其疫病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2年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协作 ,在皋埠镇、东湖镇等地 ,以种稻大户承包田为中心 ,累计示范推广稻鸭共育新技术面积4126.5hm2,放养绍鸭676897只 ,由于效益十分显著 ,深受农户欢迎。据统计 ,早晚稻实施稻鸭共育田增产以及稻米达到无公害标准而加价 ,使农民增收2389.1元/hm2 ;水稻种植过程中免施除草剂 ,少施化肥、杀虫剂 ,加上早晚两季平均省工节本为450.0元/hm2;早晚两季增加育鸭 (早稻平均每hm2 养鸭183只 ,晚稻160.5只 )收入4548.5元/hm2 ;比圈养鸭建舍节省投资费206.1元/hm2。以上四项合计增收节支7593.7元/hm2。…  相似文献   

20.
一稻两鸭共作绿色种养是一种高效的绿色种养技术,用统筹协调的方式把稻田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在保证绿色稻米生产的同时,增加了水禽产品的收获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确保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应遵循产地环境条件要求,掌握稻鸭品种选择、稻田及配套设施准备、水稻绿色栽培和鸭的绿色饲养技术等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