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水稻-西瓜轮作模式中研究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中应用纤维素分解菌剂可以显著降低水稻秸秆的强度,增加土壤转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应用纤维素分解菌剂在不同时期可以增加秸秆的降解率5.5%~10.7%,增加下季作物西瓜产量60%~10.0%和糖度9.1%~11.9%。秸秆应用纤维素分解菌剂还田是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用地养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秸秆和氮肥配合施用对高肥力土壤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高肥力植烟土壤上研究施用小麦秸秆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30kg/hm^2及60kg/hm^2时,加秸秆处理比不加秸秆处理分别增产烟叶12.2%和13.9%,增加净收益47.65%和39.2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氮水平下,加秸秆处理比不加秸秆处理增加烟株茎围和可采收叶片数,降低烟株炭疽病及赤星病发生率,还可提高下、中、上部烟叶中总糖含量,降低烟碱、总氮及蛋白质含量,并使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和刺激性等指标优于不加秸秆处理,使评吸总分值高于不加秸秆处理0.5~2.5分,高于对照处理4.8~8.5分。综合各项分析结果认为施用秸秆并配施适量化肥是一项调控高肥力植烟土壤氮素过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把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肥料,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秸秆还田后,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经测定:连续2~3 a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经测定:连续2~3a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增加0.06%~0.10%,速效钾含量可提高25%~30%,含氮量能增加1.06%~1.15%.土壤抗御干旱的能力明显提高,小麦增产幅度为5%~12%。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品,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6.5亿多吨,对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可持发展的重要策略。对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土壤隔离栽培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中,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塑料薄膜隔离栽培(PS)、秸秆深埋隔离栽培(CS)和普通土壤栽培(CK)3种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的土壤隔离方式对日光温室生产中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茬塑料薄膜隔离栽培、秸秆深埋隔离栽培的灌溉水量分别比对照减少43.5%和15.9%,黄瓜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2%和3.1%:黄瓜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93.2%和22.6%;冬春茬塑料薄膜隔离栽培、秸秆深埋隔离栽培的灌水量分别比对照减少24.3%和19.3%,黄瓜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和12.5%:昔瓜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39.0%和39.4%.  相似文献   

6.
用3种不同腐解剂对玉米秸秆人堆腐解试验,达到加速秸秆腐解还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腐解剂与对照(CK1)相比可增加有机质5.6%-15.3%,不同腐解剂加入尿素堆腐与对照(CK2)相比可增加有机质11.5%-13.4%,加入尿素还能调节秸秆腐解过程中的C/N,有利于秸秆腐解转化。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肥水及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定西市安定区干旱半干旱区试验观察了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并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6332.5kg/hm2,较对照增产11.85%;0-20cm耕层土壤较对照有机质增加0.12g/Kg,全氮增加O.03g,kg,碱解氮增加2.20ms/kg,速效磷增加2.01mg/kg,速效钾增加2.10mg/kg;苗期、现蕾期、膨大期、成熟期0~20cm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4.0、1.3、7.2g/kg。  相似文献   

8.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在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开展的机械化稻麦秸秆还田试验,对秸秆还田后水稻、小麦的产量与土壤碳库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3年,小麦苗期的平均株高、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5%、16%、13%、16%。水稻、小麦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80~810kg/hm^2、150~480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8.6%、5.1%~13.0%。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状况,且有机质各组分对秸秆归还的响应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增加最多,为初始土壤的2.5倍,总有机质增加最少,增幅为初始土壤的26%。与初始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增加了1.52~1.94、1.22~1.99。与对照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67.7%、72.0%。说明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更有效。水稻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小麦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稻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相关性要好于有机质,因此,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短期内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比总有机质有更好的指示与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3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七连的农机户在棉田实施秸秆还田作业。今年该团10.5万余亩棉田将百分之百实现秸秆还田,目前已完成秸秆还田作业4万余亩。据了解,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透水性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了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减少化肥投入,使耕性变好。  相似文献   

10.
宋兆军 《现代农业》2013,(11):47-47
目前。北票市农业生产中作物收获后剩余了大量的秸秆.除极少部分被作为燃料、饲料使用外.更多是做为废弃物被农民就地在田间、地头焚烧.不仅失去了秸秆的利用价值.且污染了环境。保护地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地温和室温不能同步升高、地力下降、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制约了保护地蔬菜的增产增收。为此。2007年10月北票市蔬菜站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并在保护地番茄冬春茬栽培中进行了试验和示范.经过试验和示范。表明应用该项技术可提高地温3~7℃,提高棚内温度1.5—2.5℃,同时秸秆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据资料表明:1千丘秸秆可产生1.1千克的二氧化碳,在4~6个月内,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4~5倍.并且l千克秸秆可产生O.19千克各种微量元素合腐植质。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大量的高效肥料)。使番茄提早上市7。15天,提高番茄产量25-4%,生产出的番茄果个均匀、色泽艳丽、果实硬度好、品质佳。  相似文献   

11.
张婷 《湖北农业科学》2016,(22):5777-5780
为了研究作物秸秆在腐熟过程中矿质营养的变化,拓展秸秆的应用领域,以玉米、大豆、水稻3种秸秆为材料,分别以腐熟风干的鸡粪和酵母为发酵物进行比较,按干物料与液体比为1∶5混合搅拌,其中秸秆与鸡粪的比例为4∶1,酵母与水的比例为1∶40,密闭发酵50 d,对矿质营养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豆、水稻3种秸秆中,酵母处理后秸秆的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鸡粪处理。在酵母发酵后,除了大豆秸秆的有效磷含量降低,其他5个处理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高于鸡粪处理的结果。经鸡粪处理的玉米秸秆pH呈碱性,其他处理pH均偏于中性,且各处理均具备了一定缓冲能力。各处理的电导率值均大于100 S/m,秸秆中可溶性盐含量较高。综合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入酵母发酵的秸秆,矿质营养含量高于鸡粪处理,可进一步应用在秸秆还田、栽培基质等方面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秸秆垫料的猪粪异位发酵床微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秸秆垫料对生猪异位发酵床发酵过程的影响,明确不同垫料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分别以油菜秸秆+木屑+砻糠为Y组、水稻秸秆+木屑+砻糠为S组及木屑+砻糠为CK组,以对不同垫料组合进行异位发酵床试验,收集不同发酵阶段的垫料样品,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CK组的微生物多样性要明显低于S组和Y组。发酵进程中不同垫料的微生物演替趋势相似,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都呈下降趋势,但CK组降低了75%,S组和Y组则分别降低了38.0%和23.2%。不同处理发酵床嗜温期主要微生物有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鞘铵醇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但微生物的丰度存在差异。同时,功能基因预测显示脂类、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拷贝数Y组最高。不同处理在发酵进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相似,但Y组垫料的升温速率更快且整体温度更高,同时可溶性氮的含量更高。研究表明,秸秆垫料组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要高于对照组,同时油菜秸秆组的微生物有机质相关代谢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发酵床的高温运行和有机肥形成。  相似文献   

13.
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微生物菌剂的筛选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秸秆沼气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沼气发酵液、树木土壤和堆肥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通过初筛、复筛、桔抗试验等方法保留其中10种进行菌株配伍,选择产酶最高的4种微生物组合研制微生物菌剂.[结果]4种产酶最高的微生物组合中12号纤维素酶活最高,为11.398 U/ml;8号漆酶晦活最高,为0.083 U/ml.6号微生物菌剂与秸秆的投料质量比为1∶50时,产气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制备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应用于烟叶生产中。[方法]以烤烟秸秆为原料,研究了不同生产工艺对烤烟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生产率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采用含水率为20%,发酵时间为5 d的烤烟秸秆,筛网孔径为12 mm的工艺进行生产,所得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产品的质量较好,生产率较高。[结论]研究可为烤烟秸秆固体成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5种微生物发酵剂对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玉米秸秆单一发酵的微生物菌剂,以不加菌剂为对照,研究了添加5种微生物菌剂对粉碎的玉米秸秆的发酵腐熟效果和发酵过程中堆料温度、体积、营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外源微生物菌剂能有效加快发酵过程并显著影响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添加"金宝贝"和"满园春"菌剂促进发酵的效果较好。5种处理中"金宝贝"和"满园春"升温速度最快,50℃高温持续时间可长达5 d之久,且体积下降百分比多,营养释放量高;有机物速腐剂和青岛龙力发酵剂的发酵效果一般;HM发酵基的效果较差。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发酵至30天时异味消失,体积下降明显,且表层出现大量菌丝,基本腐熟。5种处理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变化正好相反:全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速效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对照升温缓慢,营养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秸秆厌氧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批式厌氧消化技术和排水集气法,以沼液为启动菌源,在室内分别模拟中温条件下(35℃)不同长度和不同接种量的麦秆和玉米秆产气量、甲烷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结果显示,麦秸秆在长度<0.5cm、接种量为10%时产气量和产气质量达到最优;玉米秸秆在长度为0.5~1cm时产气量和产气质量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发酵有机肥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秸秆通过一定方法发酵成有机肥,将该有机肥与复合肥互混用作底肥,研究其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复合肥375 kg/hm~2+秸秆肥15 000 kg/hm~2处理表现最好,产量达8 352.0 kg/hm~2。[结论]将秸秆发酵成有机肥是秸秆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筛选构建及其对秸秆的分解特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选以高温期的堆肥样品为材料,经过多代淘汰及不同系之间的组配,最终筛选构建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在分别以滤纸、脱脂棉、稻秸和锯末为碳源时,该复合系对天然纤维素含量高的滤纸和脱脂棉分解活性强,对纤维素含量较低、木质素含量相对高的锯末分解率最低。对稻秸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在发酵初期对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分解利用率远远高于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稻秸重量的变化与发酵液的pH变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发酵前5d内复合系对纤维素的分解活性最高。到发酵结束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7.39%和43.76%,而木质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几乎不分解。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入户调查、利用统计资料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河北省曲周县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秸秆资源丰富,2007年秸秆资源量为49.4万t,据估算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秸秆资源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秸秆,三者占秸秆总资源量的97.7%;小麦、玉米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率达96.47%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低;棉秆利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走秸秆养殖-沼气-肥料高效循环农业生产道路,以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利用微生物菌群发酵玉米秸秆生产生化黄腐酸及其应用效果。[方法]从自然界直接筛选能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的微生物菌群,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利用菌群发酵玉米秸秆生产生化黄腐酸的产量,并对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利用获得的菌群LCM9,以玉米秸秆为唯一营养源,在水分含量为75.0%时,发酵7d,生化黄腐酸产量可达15.7%。施加500mg/kg生化黄腐酸,培养5d后,小麦种子根长增加59.1%,芽长增加97.1%。[结论]利用微生物菌群发酵玉米秸秆可获得较高产量的生化黄腐酸,且产品对小麦幼苗具有明显刺激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