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T122F菌剂对香蕉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菌剂能明显促进香蕉生长,主要表现为香蕉株高、假茎周长、叶片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菌剂的施用还能显著提高香蕉内生细菌数量、叶片耐菌能力和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在300倍液处理下,从香蕉苗根部分离到的菌量为299.75×103 cfu/g FW,是对照的7.16倍,而从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菌量则是对照的2.20倍。此外,经菌剂处理的香蕉根际土壤水浸液对香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香蕉内生炭疽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蕉内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测定,确认香蕉内生炭疽菌为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对香蕉果实具有致病性,病菌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果皮致病,引起不同程度的果实腐烂。试验结果表明,香蕉内生炭疽菌是香蕉炭疽病的潜伏侵染菌源。  相似文献   

3.
从8种培养液中筛选出能诱导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FOCAAA315菌株高产毒素的改良CzapekB培养液,FOCAAA315菌株在该培养液中培养第15d,镰刀菌酸(FA)产量高达669.2mg/L,蔗糖为诱导产毒的最佳碳源。采用伤根浸渍法接种,测定枯萎病菌和病菌发酵粗毒素对香蕉组培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粗毒素接种可诱发与病原菌类似的病害症状。受侵染的植物组织在细胞水平上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壁消解、侵填体堵塞气腔、粘胶质减少、淀粉量减少、细胞木质化和黄褐色胶状物堵塞导管等。香蕉枯萎病菌的粗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化学物质;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在香蕉苗期接种,可以作为室内快速鉴定香蕉品种抗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健康的香蕉根组织内分离获得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BEB9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鉴定该菌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p.)。铁载体检测结果发现,该菌株属于极高产铁载体菌株。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2.52%,并对香蕉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将2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通过比较病斑长度,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香蕉内生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E353菌株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等4钟香蕉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对峙培养法和孢子萌发悬滴法检测结果表明,E353菌株对新月弯孢霉具有良好抑制效果。E353培养液滤液明显抑制靶标菌菌丝扩展,形成的抑菌带宽0.6cm;E353滤液使病原真菌芽管的生长点致畸膨大成串珠状,其半致死浓度EC50为4.48%(E353滤液的体积分数)。E353滤液对香蕉枯萎病菌香蕉镰刀菌、香蕉炭疽病菌芭蕉炭疽菌、香蕉链格孢叶斑病菌番茄链格孢亦有良好的拮抗活性,其EC50分别为6.14%、4.57%、7.59%。  相似文献   

7.
一株抗香蕉枯萎病DSE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抗病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平皿和盆栽共生对抗法,筛选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防治作用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L-14,2种方法的防效分别达到72.4%和56.5%,接种该菌株可显著提高香蕉幼苗的鲜重。形态观察和28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裂壳菌(Schizothecium sp.)。使用该菌株浸根处理接种香蕉苗后,植株系列抗氧化保护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菌株L-14与香蕉枯萎病菌混合接种处理样品的PPO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单独接种处理,表明接种该生防菌能增强香蕉的抗氧化防护系统,提高其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从健康的香蕉组织内分离获得22株内生细菌,从中获得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1号与4号小种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编号为BEB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鉴定等方面研究,确认为伯克霍尔德菌。研究还发现NA和YE培养基是其抑菌作用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危害程度与土壤病菌种群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香蕉枯萎病危害程度与土壤病菌种群密度的相关性,采用鉴别培养基检测香蕉枯萎病菌(FOC4)种群在香蕉苗发病前后土壤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鉴别培养基KP能有效地检测土壤FOC4,种群检测效率达95%;接种FOC4的浓度分别为10、103、106 CFU(每毫升菌液或每克土)于土壤后,在接种浓度为10 CFU和103 CFU的处理于接种后21 d以及接种浓度为106 CFU的处理于接种后1 d,KP可检测到FOC4种群;初始接菌浓度越大,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或者危害程度越严重,接种后54、61 d所有处理  相似文献   

10.
Smy1是一种参与调控真菌生长的驱动蛋白。本研究克隆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驱动蛋白基因smy1,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smy1敲除的野生型Foc 4的smy1敲除突变体。通过测定突变体菌丝形态、生长速度、产生孢子量、对香蕉苗的致病力及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用于研究smy1在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及对氰烯菌酯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oc 4相比,smy1敲除突变体生长缓慢、菌丝畸形、产孢量增加,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减弱,但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变化不大。由此推断smy1基因可能在Foc 4的生长发育、产孢以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8种南药植物提取物对6种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p.cubense(E.F.Smith)Syn.et Han)]、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6种病原菌为供试菌种,对47科128种南药植物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室内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有36种植物提取物对6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在60%以上;22种植物提取物对至少4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在80%以上;经方差分析,荜茇、艾纳香、白背叶、香茅、阴香、九里香、花椒、高良姜、益智、山柰、姜等11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与化学农药0.5mg/mL施保功的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把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 pv·oryzae菌系按其对各种水稻品种致病性本划分为5群,同时,将各种水稻品种也按其对各菌系的抗性分为5类,Horino和Hartin应用日本制定的日本鉴别系统鉴别了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 pv·oryzae印尼的分离菌株,发现了一个新的菌群,并将其定为VI群。从1978-1980年在Chugoku国家农业实验站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详细探索了水稻白叶枯病宿主与寄生菌的关系。本文作者报道一  相似文献   

13.
杨迪  杜婵娟  叶云峰  彭军  张欣  付岗 《热带作物学报》2020,41(12):2582-2590
香蕉枯萎病是全世界香蕉产业共同面临的毁灭性病害,但目前生产上仍缺乏适宜的抗病品种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借助快速准确的枯萎病菌检测技术及时明确病原菌以控制该病的传播和蔓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香蕉枯萎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归纳和总结了DNA指纹图谱、普通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等温扩增技术在该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为该病的分子检测技术优化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香蕉引起的香蕉枯萎病严重危害中国香蕉产业。植物防卫素是一类小的富含半胱氨酸的抗真菌蛋白。本研究旨在了解西瓜(Citrullus lanatus)防卫素蛋白ClPDF2.1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提取西瓜RNA后反转录为cDNA,以西瓜cDNA为模板,克隆ClPDF2.1基因,将测序正确的ClPDF2.1连接到载体pGEX-6P-1,随后转化Trans BL21(DE3)pLysS,IPTG 诱导GST-ClPDF2.1融合蛋白表达16 h后,经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鉴定GST-ClPDF2.1融合蛋白的表达,进行GST-ClPDF2.1融合蛋白体外抑制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功能初探。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转基因香蕉抗病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测定菌株B215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基础上,优化拮抗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在NA培养基上,装液量为50mL/500mL,最适初始pH值为7.0~7.5,初始接菌量为1%,培养温度为28℃,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田间试验。以此培养条件为依据,开展拮抗菌株的盆栽小苗实验,选用正交试验L8(27)设计,得出菌株B215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最佳防效组合为:在小苗定植前,用活菌培养液750mL/株浸根,可以降低小区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进一步试验验证结果显示:盆栽试验B215对Foc的防效为62.95%。  相似文献   

16.
以‘巴西蕉’为对照,从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香蕉新品系‘热科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科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相近,其中株高、果指长宽及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热科2号’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好,田间发病率为4.1%,较对照巴西蕉低75%,对其它病虫害的抗性则与对照相当,适宜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发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枯萎病致病分子机理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引起的土传毁灭性病害,一直严重危害世界香蕉生产,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其致病机理到目前还不清楚。本文综述了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寄主的过程、致病毒素的成分分析、致病相关基因、香蕉的抗病性和枯萎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香蕉枯萎病致病的分子机理和开展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香蕉枯萎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表现出枯萎病症状的香蕉和粉蕉组织中分离获得的13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菌株对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广粉一号)的致病力以及在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香蕉和粉蕉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菌株产细胞降解酶活性与相应菌株侵染引起的寄主病情指数无相关性,产镰刀菌酸的含量与寄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6)。认为香蕉枯萎病菌菌株间产镰刀菌酸能力的不同是导致其致病力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晚疫病种薯带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马铃薯块茎上分离纯化得到晚疫病菌、银腐病菌、癌肿病菌、红腐病菌、黑点病菌和镰刀菌等并提取它们的全基因组DNA,用引物08-3和08-4对这些真菌的DNA进行PCR扩增,以检验该引物扩增晚疫病菌DNA的特异性。取马铃薯种薯的芽眼、芽及其他不同部位并用NaOH法提取晚疫病菌DNA,再用引物08-3和08-4进行特异性扩增以检验种薯是否带晚疫病菌。结果表明:(1)引物08-3和08-4有很强的特异性,只能扩增出大小为257bp的马铃薯晚疫病菌DNA片段;(2)用该引物能扩增出种薯芽眼组织中大小为257bp的晚疫病菌DNA,说明通过PCR特异扩增,能直接检测出马铃薯种薯中潜伏的晚疫病菌。(3)本次检测的本地感病品种米拉有10%的种薯带晚疫病菌。该研究为种薯传播晚疫病菌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橡胶树枝条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拮抗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从橡胶树枝条中分离到18株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这18株内生真菌分别归属于2个目,2个科,7个属,其优势菌群为无孢菌群(Mycelia Sterilia).通过温度测定,确定橡胶树内生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内生真菌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um pxysporum f.sp.cubense)和橡胶炭疽病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e)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ITBB2-2对两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最好.ITBBBB2-10和ITBB2-15次之,ITBB2-3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作用明显而对橡胶炭疽病菌拮抗作用不明显,其它内生真菌对两种植物病原菌无拮抗作用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