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河流域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在辽宁省境内共有一级支流29条,左侧汇入的主要支流是辽河主要洪水来源;右侧汇入的主要支流是主要泥沙来源。该流域植物组成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由于北邻内蒙古植物区,主要有暖温带半湿润的落叶阔叶林及油松栎林。原始顶极群落早已不复存在。其次还有农业植被类型、沿河滨海植被类型和沙地植被类型。自1886年以来的百余年间,发生50余次大洪水,1949~2005年的50多年间,共发生水灾年31次。旱灾频率从19世纪的平均3%增至15%,最多的10 a内达到3次。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匮乏、开发利用程度高、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低。辽河生态治理方案采取分区、分段、分类型进行治理:农村段河道生态区;跨河桥梁节点绿化区;城市亲水河道景观生态区;滩地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湿地生态区;支流与排污口结合的小型湿地区。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状况及其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运动过程和水沙分布特点,给出了流域泥沙配置单元,指出流域泥沙配置单元的配置量随着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径流条件等不断变化;1950—1999年,流域水土保持滞沙、水库拦沙、河道滞沙、两岸引沙用沙、河口淤积与入海泥沙等配置单元年均配置沙量占流域产沙量(17.63亿t)的14.24%、14.05%、12.19%、10.56%和50.77%;阐述了水库拦沙多、河道淤积严重是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现状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指出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是维护黄河健康的重要途径;结合黄河下游长期泥沙处理与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淤临淤背、河道治理与河槽维护、引洪淤灌与土壤改良、灌区堆沙高地农田化、建筑材料转化、河口泥沙造地和疏浚泥沙利用、湿地塑造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黄河湿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滨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监测植被覆盖度是研究湿地植被状况的重要方法。以郑州市黄河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等密度模型,基于1999-2011年的郑州市黄河湿地TM遥感影像,进行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反演,并结合降水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分析了郑州市黄河湿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郑州市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研究期内平均植被盖度由60%下降到40%,典型黄河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年降水的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影响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持续减少的重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高黄河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地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从树种运用上来看,"杨柳榆槐椿,楸构梓两桐"已成为黄河下游地区"四旁"植树、护路护岸护滩的当家树种;从草种选择运用上来看,除饲草用途外,边坡绿化、湿地保护中草本植物的利用率逐渐增加,效果越来越好。多年来,黄河下游地区在开展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中,边探索边治理,逐渐积累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做法。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作出的指示精神,在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范围内河道两侧开展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可充分发挥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改善作用,推动黄河下游两岸人民奔小康步伐,促进这一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湿地治理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北省湿地可以分为内陆河湿地、天然洼淀湿地、水库周边湿地、滦河口湿地、河道湿地共5种类型。因地理位置不同,水位水体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类型湿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湿地治理主要采取补水、防止污染、植物与化学治理等措施。湿地保护要注重动植物的保护,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黄河流域在国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总结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所取得的主要成效的基础上,阐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的关键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面临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特性没有改变、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空间不均衡和治理格局亟待调整、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金山银山的要求存在差距、水少沙多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特性没有改变等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战略举措,包括: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提升河源区和河口三角洲的水源涵养能力与生态质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升级,实现滩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黄河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经过长期治理与保护,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从"黄"到"绿"的嬗变,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新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新时代黄河上中游流域水土保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确保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坚持不懈开展还林还草,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出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论述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布局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多变,生物种类繁多,平均森林覆盖率55.8%,水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受水区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工程实施后对调水区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水生底栖生物和非回游性鱼类的繁衍,但不利于洄游性鱼类的繁衍。工程实施后,用于受水区农、林、牧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有效地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正>12月4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座谈会在西安召开,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等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议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交流了近期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重点工作。陆桂华副部长讲话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讲话高屋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湿地生态功能及其保护研究愈加重要。基于此,以黔东地区典型湿地公园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系统调查与分析了区域内的鱼类资源及区系组成。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鱼类共36种,隶属于4目7科34属,其中鲤形目物种数量最多为27种,占总比为75%;区系分布上,本区域鱼类以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与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物种数量分别占52.7%与22.2%;本区域的鱼类以杂食性与肉食性为主,分别占52.7%与27.7%。本研究有助于了解贵州湿地公园鱼类资源多样性,为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生态恢复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GIMMS NDVI、ET、土壤水分、地表径流等相关水文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探讨生态恢复前后黄河中游地区蒸散发、土壤水分、地表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1982-2018年,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9.72%;在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1%,蒸散发量增加了3~4 mm;在生态恢复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01 3%/a;各站点的平均径流量在1961-201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以生态恢复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径流量下降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由于生态恢复和暖干化的气候背景,黄河中游水资源严重短缺。建议后续黄河中游生态恢复综合考虑水资源,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植被恢复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结果] 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等区域,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呈现面广量大、分布集中、侵蚀类型多样、高侵蚀强度面积较大等特点。[结论] 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精细配置各类措施,推进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识别汉江流域水源涵养关键生态修复区,进行植被优化配置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验证,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主要利用InVEST模型,估算2020年水源涵养量,通过水源涵养功能强弱识别关键生态修复区,将水源涵养弱功能区内有林地、灌木林、草地、未利用地和25°坡以上的耕地区域作为修复区,对修复区进行林地适宜性评价,依据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完成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优化配置,模拟完成配置后修复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并与配置前进行比较。[结果]植被优化配置后,修复区产水量降低了6.97%,水源涵养总量提高了14.96%。[结论]汉江流域通过植被优化配置手段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具有一定的潜力,未来应在水源涵养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其他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汉江流域修复区识别,以便采取更全面的修复措施来解决汉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以下简称甘南黄河源区)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选用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地利用格局、人口密度、农产品提供、动物产品提供等生态因子,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因子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将甘南黄河源区划分为城镇建设与生态农业经济区、沿黄河水源生态补给区、沿洮河农林生态经济区、畜牧业产品提供与生态旅游区、玛曲畜牧业产品提供区。通过对区域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从而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对甘南黄河源区区域保护、建设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 ,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农牧交错区为重点 ,以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为主线 ,以减轻水旱风沙灾害、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目标与任务是 :“十五”期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2 5万km2 ,实施重点保护面积 5 0万km2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展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云南省澜沧江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网络,为该流域的生态安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距水体距离、距建成区距离、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坡度、高程6个生态因子构建最小积累阻力模型,将流域内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源地,识别源与源之间的最小阻力路径作为潜在的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之上识别生态节点与生态断裂点,以此构建出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网络。[结果]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生态源地数量为43个,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与下游。共构建出67条生态廊道,与澜沧江主体水系重叠度达59%;在生态网络基础之上识别出20个生态节点与41个生态断裂点,为后期生态网络的优化与修复和区域道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论]根据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分布特点,增加澜沧江上游、威远江流域、黑江、黑河流域等地生态源地的数量,提升罗闸河、黑河、黑江、南览河流域等地河流岸边的生境质量,以生态节点和生态断裂点生态化建设作为补充,形成完整的生态保护网络,缓解栖息地孤岛化问题,促进生态源地之间的物种流动,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总结了国内外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实践,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滦河流域(内蒙古山区部分)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态得分为0.82,健康指数为0.48。滦河流域应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土壤侵蚀;加大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轮牧等力度,治理沙化草场,恢复植被;降低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以减少流域非点源污染;减少对流域内湿地的围垦和破坏;有计划地恢复河滨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河流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草灌乔结合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基本特征 ,符合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能发挥更强的防护功能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草灌乔的结合应因时因地采用划管封育、草田轮作、林 (果 )草 (粮 )间作套种等多种适宜的形式 ,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石羊河流域植被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涉及到多风险因子、多风险受体、多评价终点,强调不确定因素以及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以石羊河流域植被生态系统为例,以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为着手点,计算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指数、脆弱度和生态损失度,根据不同种类和级别生态风险源的综合风险权重,利用ArcGIS 9.3软件进行叠加分析,形成不同的生态风险区.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植被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其中1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石羊河流域上游,占全区面积的3.87%,以肃南和天祝2个县最为集中,植被类型多为有林地;2级生态风险区分布多与1级风险区相连,占全区面积的4.38%,植被类型多为灌木林;3级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下游和中游地区,植被类型为草地和耕地.对石羊河开发利用时应当避免在1级和2级风险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利用,在3级和低风险区进行土地利用时应注意对土地进行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