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性条斑病是浙南地区晚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晚稻产量。为了探索有效控制该病的化学防治药剂,2017年在连作晚稻上进行了20%噻唑锌悬浮剂及其复配剂等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及其复配剂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防效均达80%以上,是当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20%噻森铜悬浮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和50%氯溴异氯尿可溶性粉剂五种不同药剂进行了高、中剂量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噻森铜悬浮剂、20%噻唑锌悬浮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三种药剂无论高、中用量,防治效果均较显著,但三者间差异不明显,生产上均可作为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理想药剂,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3.
用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0%噻唑锌悬浮剂复配、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0%噻菌酮悬浮剂复配3种药剂进行了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0%噻唑锌悬浮剂复配、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0%噻菌酮悬浮剂复配3种药剂均能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0%噻唑锌悬浮剂复配、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20%噻菌酮悬浮剂复配2种药剂防治效果要显著好于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单剂的防治药效,可作为生产上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20%噻唑锌悬浮剂是噻二唑类有机锌杀菌剂,对大多数植物细菌性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效。为验证20%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衢州市衢江区植物保护检疫站和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衢州市衢江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田开展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4.5~6.0 L/hm~2,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对水稻白叶枯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用量为6 L/hm~2时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王晓东  张勇  毛建红  姜龙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200-2201
分别选用 20%噻唑锌悬浮剂、50%嘧酯·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 3 种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展防治试验,并对比了 1 次用药和2次用药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3种药剂防效差异显著,防效大小依次为20%噻唑锌>20%噻菌铜>50%嘧酯·噻唑锌;2次用药防效明显好于 1次用药,667 m2用 20%噻唑锌120 g 连续防治2次效果最佳,防效可达71.4%。  相似文献   

6.
20%噻唑锌悬浮剂防治大蒜叶枯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对大蒜叶枯病有较好的防效,该药剂与10%苯醚甲环唑的混合使用不如使用单剂防效理想,用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m L/hm2对大蒜叶枯病防效最好,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对水稻细菌性条菌病的防治效果,选用5种常见药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120 mL/hm2)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第2次用药后7、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60.38%、66.23%,水稻产量达到了5 418.75 kg/hm2,较不施药处理增产55.96%;20%噻菌铜悬浮剂(160 g/hm2)的防治效果与20%噻唑锌悬浮剂(120 mL/hm2)差异不显著,第2次用药后7、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63.94%、64.73%,水稻产量达到了5 065.40 kg/hm2,较不施药处理增产45.78%。据此试验结果,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水稻种植过程中,间隔14 d连续2次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或者20%噻菌铜悬浮剂,可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将上述两种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治大蒜细菌性软腐病,进行了碧生20%噻唑锌悬浮剂防除该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碧生20%噻唑锌悬浮剂80、125g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1.1%、85.2%,且对大蒜无明显药害,对人、畜、家禽、天敌无害。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后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50%和67.5%。  相似文献   

10.
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在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前7 d、齐穗期3次用药,对纹枯病、细条病、稻曲病等防治效果好,可有效预防中后期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实现"一药多治",操作简单,增产增收作用明显,推荐用量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1 050 mL/hm2。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与危害,于2016年选用噻唑锌、宁南霉素、春雷霉素、喹啉铜、噻菌铜5种药剂进行了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效,以噻菌铜最佳,宁南霉素较好,喹啉铜与春雷霉素次之,噻唑锌相对一般;同时这5种药剂均对桃树生长及周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控制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与危害,于2017年进行了3种药剂(40%噻唑锌SC、4%春雷霉素WP、3 000亿个/克荧光假单胞杆菌WP)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药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且均对桃树生长和周围环境安全,可以在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时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3.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白粉病是生产中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质量安全的3种关键病害,田间常混合发生且发生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几种新型杀菌剂对黄瓜生产中3种关键病害的综合控制效果。结果表明,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最优,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兼治效果;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3 500倍液对黄瓜白粉病防效优异,药后7~23 d防效为68.7%~77.6%,对黄瓜霜霉病也有较好的兼治作用;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和3%噻霉酮微乳剂600倍液处理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效最佳,其中噻霉酮对霜霉病和白粉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建议田间瓜类多种病害混发时,根据不同病害发生程度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氟菌·戊唑醇等杀菌谱广的药剂,细菌性病害发生重时可选用噻霉酮、噻唑锌等药剂,轮换使用进行防治,避免或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20%噻唑锌SC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条斑病”或“细条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用20%噻唑锌SC、20%叶枯灵、50%灭菌成在晴天进行了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SC是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较为理想药剂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15种杀菌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抑菌圈法进行了15种杀菌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病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38%中生·叶枯唑水分散颗粒剂1 000倍液、60%中生·新植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噻唑锌·中生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和33.8%辛·氯溴·春雷水剂1 000倍液9种杀菌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病菌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其中以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稻区防治白叶枯病药剂筛选试验与示范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南方稻区常发流行病害,筛选出新型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对于有效防控病害流行、确保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几年来在浙江、江西、广东、江苏、安徽等5省联合试验,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20%噻森铜悬浮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果达85.4%~90.7%,与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相当,每667 m2使用量100~125 mL,一般发病田块施药1次,重病田连续防治2次,基本可控制病情发生。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20%噻森铜悬浮剂为三唑类药剂,具有保护和内吸作用,防治效果好,使用安全,已成为我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主推药剂,生产上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甘薯茎腐病菌室内药剂毒力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市场上常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19种和1种生防菌剂,采用抑菌圈法,对甘薯茎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菌作用,其中又以0.3%四霉素水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对甘薯茎腐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好于其他杀菌剂,而2%宁南霉素水剂、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森铜悬浮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大蒜油乳油、30%王菌铜微乳剂、50%喹啉铜可湿性粉剂、20%噻菌铜悬浮剂等9种杀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克)可湿性粉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噻唑锌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发病初期相隔7 d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2次,对黄瓜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9.
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是国内木薯种植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评价了4种新型药剂对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炭特灵(25%溴菌腈EC)、乙蒜素(80%乙蒜素EC)和氨基乙蒜素(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ME)对不同来源的菌株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碧生(20%噻唑锌SC)效果较差,而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AS)效果最差。4个主栽品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碧生(20%噻唑锌SC)和乙蒜素(80%乙蒜素EC)防效最好,其次为炭特灵(25%溴菌腈EC)和氨基乙蒜素(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而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AS)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防治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有效药剂,以水蜜桃品种"湖景蜜露"为材料,比较分析了2种喹啉酮药剂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33.5%喹啉酮悬浮剂750倍液和50%喹啉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特效期长,对桃树叶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