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2012-2014年全国北方片大粒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考察产量、变异系数、回归系数指标对郑农花13号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农花13号属丰产、稳产性较强的高产、优质、多抗花生新品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与对照花育19号相比,其平均产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回归系数大,回归截距小,适于河南省及全国北方大花生区春播和麦套栽培利用。  相似文献   

2.
花生新品种新花一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4年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结果,利用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对新花一号和CK豫花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作比较分析,说明新花一号是一个高产、稳产、适应广的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对豫花 14号丰产性、稳产性、品质及综合抗性的分析表明 ,豫花 14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小果型花生新品种 ,在豫西、豫南等小果花生区种植效益良好 ,具有替代白沙 10 16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2—2003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结果,通过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开农41和对照豫花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农41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评价花生区试中的品种及试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花生区试中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以及各个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对2015—2016年国家(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的8个品种,15个试点的荚果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农705’、‘商花11号’和‘郑农花15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农大511’的产量高稳产性较差,但在生产上仍具有应用价值。15个试点被分为3个类型区,在3个类型区中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是‘徐0316’、‘商花11号’和‘开农705’。日照、菏泽和济宁是理想的试点,具有较好的区分力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喜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01-8402
[目的]了解新育成品种的推广利用价值。[方法]以豫麦49为对照,对河南省2005-2006年度高肥冬水组14个区试小麦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郑农17和用99343较对照增产极显著,其穗粒数高4.2粒,千粒重高3.8g,抗倒、抗病性强,稳产性好,适合在河南省高水肥田推广;郑366较对照增产,产量结构合理,植株较矮,抗倒、抗病性较好,稳产性较好,适合在中高水肥田种植;周麦19较对照增产,稳产性较高,综合抗病性一般,适合在中高水肥田种植;许农5号产量最高,但稳产性较差,适宜在豫西地区推广种植。其他品种均以高产与稳产不协调,不宜推广种植。[结论]郑农17和周99343丰产性和稳产性最好,郑366和周麦19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郑农4108的生产应用价值,根据2017-2019年度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数据,采用与对照偃展4110产量对比及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回归系数法等对郑农4108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农4108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品质优,综合性状优良,与偃展4110相比,更适应于高产栽培,适宜于河南省南部地区弱筋小麦种植区推广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贵州花生新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非参数度量法对2003~2004年贵州省花生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设置是合理的;油育94-13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好于其它组合(品种);油育94-2013、黔花024两组合丰产性好,但稳产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以2001~2004年河南省区试和黄淮南片冬麦区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并以黄淮区试取样分析结果为依据,对郑农16的品质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农16属于丰产、稳产性较强的优质强筋品种,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稳定性。其平均产量与豫麦18相当,变异系数比豫麦18稍大,产量与环境的回归系数大于1,适宜于黄淮南片各优质麦适应区中高水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常规分析方法和高稳系数(HSC)法对2005~2006年福建省春花生区域试验汇总资料进行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HSC法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与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综合分析的结果相似,且计算简单,能把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有机结合起来,便于评估花生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应用其评价花生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1个供试花生品种进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和适应性鉴定,为品种引进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3次重复。栽培管理均按当地耕作习惯和水平进行。生长期调查其农艺性状、抗倒性、耐旱性、耐涝性及抗病性,收获时进行考种、测产,并进行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汕油250、汕油188、粤油52、粤油645、闽花9号、湛油93等6个品种的干荚果和籽仁产量均较对照汕油523有不同幅度的增产,且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优。【结论】初试品种汕油250、粤油52、粤油645、闽花9号、湛油93可进行下一步的试验推广种植,复试品种汕油188可参加2010年的南方区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沧麦15的生产特性,以2 a的区域生产试验产量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参试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表现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通过抗性鉴定沧麦15表现为较好的抗旱性,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高产优质加工型花生新品种龙花16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花163是由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高抗青枯病品种粤油256,采用60Co-γ250 Gy剂量照射干种子,经多代选择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稳产、品质较优、适应性广、抗性较强、加工属性好等特点。2007年12月龙花163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14.
以冀油4号为母本、791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邢花3号,具有优质、高产、中熟、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邢花3号适宜在北方花生产区春播或麦垄套种栽培.  相似文献   

15.
新疆花生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全国25份花生品种(系)材料在南北疆4个点试验,分析鉴定各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及综合表现,为新疆花生种植的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适合我国北方广大花生产区种植的产量高、品质好、出油率高及适应性、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花生品种,选出8个花生材料,以花育19为对照,通过不同试验比较,观察其生育期、抗病性、生物学性状、各品质指标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L15-3产量高,稳产性好,2015-2016年连续2a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花育19提高34.31%,居所有参试材料第一位;在8个参试花生品种中,L15-3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26.5%,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57.6%;出油率高达56.4%,属于高含油量类型。L15-3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品质好出油率高。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对花生品质粗脂肪及高蛋白优质花生品种需求逐步提高,L15-3选育成功,很好解决了我国大果花生高产与品质、大果与品质呈负相关的矛盾,集大果、高产、稳产、品质好、出油率高于一身。适宜在我国北方广大花生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麻阳县花生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麻阳县花生栽培品种老化问题,对8个花生良种生态适应性、产量水平、品质和抗逆性进行鉴定,以筛选出适合本地花生生产发展的优异品种.结果表明:各品种在适应性、丰产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各有优劣;湘花2008、湘花312、湘花314等大籽品种宜在沙性、土沃、水足的沿河谷地、滩地作为油用、盐水(鲜食)品种种植,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  相似文献   

18.
宁薯6号是以湘薯75—55为母本,岩粉1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型甘薯新品种.具有高产、品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冀花10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冀9102为母本、87-7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和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油用型小果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河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荚果产量为4128.00 kg/hm2,较对照鲁花12号增产20.71%;在河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荚果产量为3694.20 kg/hm2,较对照鲁花12号增产22.60%。该品种籽仁脂肪含量为56.82%。2012年通过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