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体系的可行性方法,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服务模式,构建以微信公众号、APP、PC、小程序四方互通的"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技术支持、资源对接、质量追溯、在线交易等现代高效农业综合应用模式,为"互联网+"时代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探索了借助"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梅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服务社会化的支撑,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基本思路,总结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典型模式,并提出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梅州市为典型的南方山区农业大市,近几年,梅州市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改革中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其改革举措对南方山区地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梅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中呈现的主要特点包括:职责分工清晰,责任落实到位;机构分类科学,改革举措有效;服务意识提高大,推广方式创新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技人员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基层设施不完善及农户培训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1999年,作为农业大市的福建省南平市把科技导入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创造性地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创新与完善,形成了服务"三农"的多种模式,构建了科技服务农业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人力资源市场新岗位人员需求层出不穷,新型农民迫切需求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市场人力资源相应岗位,缓解农业人才“就业难、用工荒”两困境。因此农业职业院校需以科学的范式,以新的思维模式构建农业职教体系,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宏观与微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村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县级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后续工作情况为依据,针对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成果的巩固工作任务重、难度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领导、科学引领、典型带动、科普提高、平台建设等解决方法,以保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用工荒"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提出"用工荒"问题不单单事关企业,事关工业、服务业,也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不仅有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还与传统用工模式的弊端,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的就业创业理想有关。解决"用工荒"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与深入,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对于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江苏师范大学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对生物农学视角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生物学博士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个性化博士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双导师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进行了创新与实践,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成都崇州市围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起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模式,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文章基于成都崇州市的做法,对"农业共营制"模式进行详尽介绍。  相似文献   

10.
山丹县农技中心是一个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农业项目建设、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农资市场监管、农民科技培训等为一体的国有事业单位.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大农技、大服务"的新格局,山丹县农技中心按照"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农技服务新机制要求,致力于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外部服务形式的创新,初步建立起专业农技站农技队伍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科研单位、农资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种植大户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单位、个人累计获得省、市、县各类奖励35项,其中省级5项、市级10项;获科技成果奖两项,科技发明奖两项,创造了农技服务工作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阐述了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取得的成效,并对未来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如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建立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市场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农资行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文章基于"网上供销社"与"田田圈"两种典型模式分析我国农资服务模式发展现状,总结阻碍我国现代农资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新型农资服务模式,为繁荣农资市场、实现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是气象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举措,是气象工作在"三农"发展中的职能体现。从2009年起,吉林省气象局将镇赉县气象局作为全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试点,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以下简称"两个体系")。镇赉县气象局以"两个体系"建设为契机,坚持把为镇赉农业发展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围绕特色产业需求为牵引,在气象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助推了镇赉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镇赉气象的服务特色。  相似文献   

14.
淮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淮安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正如火如荼蓬勃开展,通过着力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平台,构建"两个体系"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为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化、特色化,淮安气象为农服务从雏形初现到逐步完善,正在健康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本文较系统阐述了淮安市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实践与成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运行机制,该文总结了目前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主要保障措施,分析了现有的服务模式,并从管理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资金体系等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构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运行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能力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质量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安徽农业大学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明确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构建了"专创融合、科赛一体、三方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即坚持专创融合理念,促进科研和双创竞赛融合,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一轴三螺旋运转模式;采用"五层五法一聚焦"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快速有效组建起了一支包括行业名师专家、企业家或知名校友、在线MOOC教育、初创企业人和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在内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管理监督、教育培训、资金融通、赛创融合、服务保障"大学生创客空间五维运行体系;依托创客空间"七级阶梯"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17.
该文阐述了安徽省农技推广"一主多元"模式构建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了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职责运行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7,(3)
<正>为了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实现成人教育转型升级,浙江省长兴县以"一体系两项目"为抓手,大力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社区教育认知度、参与度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获得感。1.构建教师发展培训体系,提高专职教师服务能力长兴县自2013年起,以长兴社区学院为主体,在全省首创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全县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  相似文献   

19.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出具有"大健康"意识、服务制药产业能力强、创新创业特征突出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构建了"1234"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套培养模式以培养"健康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为导向,以植物药、菌物药研制为培养特色,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三个融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打造"四个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实施该人才培养体系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健康意识逐渐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就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业科学》2020,(3):274-276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针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校地企深度融合,构建"两周期、四融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