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崩岗侵蚀的成因机理研究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疏松、深厚的基岩风化壳(尤其是花岗岩)是崩岗发育的物质基础,花岗岩内各种节理、裂隙存在形成大量的软弱结构面,使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降雨是崩岗侵蚀的重要诱发因素,它产生地表径流,引起冲刷,同时还通过入渗,增加土体自重和降低抗剪强度而促进崩岗发育;崩壁侵蚀量的测定是采用常规方法或航片结合常规调查的方法进行。由于这些研究未能明确崩岗侵蚀的主导岩土特性及随土壤含水量变化的规律,尤其是未能测定瞬时崩壁侵蚀量,导致成因机理的深入研究受到限制。为此,作者提出采用无棱镜全站仪测量瞬时崩壁侵蚀量,通过钻探方式获取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的崩岗密集区与非崩岗区的岩土体,提炼主导岩土特性及与降雨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崩岗侵蚀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崩岗侵蚀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崩岗侵蚀的研究历程,介绍了崩岗的组成要素。随后重点从崩岗侵蚀类型、崩岗空间分布特征、崩岗发育阶段及形态特征、崩岗侵蚀驱动因素、崩岗侵蚀防治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崩岗侵蚀及防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了当前崩岗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崩岗水力重力侵蚀的耦合机理、崩岗发育与区域地貌发育的关系、崩岗产生及发育指标的建立、崩岗防治机理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基本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我国南方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参考了国内崩岗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崩岗概念的内涵、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研究进展:崩岗侵蚀的概念、空间分布、形态分类、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但是目前缺乏成熟的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指出了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开展崩岗侵蚀多学科协同研究;加强崩岗侵蚀动态监测和过程模拟研究;推广和探索崩岗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安溪县崩岗治理模式及实施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溪县崩岗侵蚀十分严重,全县共有崩岗4 744处,占福建省崩岗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崩岗防治的需要,对崩岗的分布、成因、侵蚀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崩岗治理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形成了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工业开发区3种崩岗治理模式,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由沟蚀发展而成的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在摸清崩岗现状、分布规律及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治理崩岗的经验,对新邵县的崩岗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崩岗边坡失稳的岩石风化膨胀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用非特殊岩土边坡失稳结合沟谷侵蚀的机理来解释崩岗形成机理及发育过程的不足,结合国外对超压密岩土边坡失稳机理的研究,提出了崩岗的边坡失稳可能与花岗岩风化膨胀有关的观点。建议尽快开展花岗岩风化膨胀基础研究和花岗岩风化膨胀对崩岗治理的影响与崩岗小流域治理应用研究,以提高崩岗治理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崩岗侵蚀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根据调查 ,福建省共有 3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 ,总面积为 2 6 30 .6 9hm2 ,个数为 6 714个 ,崩岗密度为 0 .0 5 5个 /km2 。全省崩岗面积虽小 ,但由于相对集中 ,土壤侵蚀量大 ,危害严重。探讨了福建省崩岗侵蚀的现状、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活动情况及治理现状。认为岩性、坡度、海拔高度、植被、人为活动等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均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典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成因与治理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特征明显,危害大,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崩岗侵蚀的成因,并根据崩岗侵蚀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崩岗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萍  查轩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170-172,176
崩岗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侵蚀灾害十分严重,直接威胁着当地和下游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崩岗分类、发展过程、形成机理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分析了崩岗侵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总结了崩岗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模型,提出了未来崩岗侵蚀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崩岗侵蚀地貌分布的海拔高程与坡向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地貌在华南地区广泛分布,近年的崩岗普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根据统计结果,重新认识了早期提出的崩岗侵蚀地貌的分布具有海拔高程和坡向选择性的特点。通过对几个典型崩岗发育区资料的分析表明,人类生产活动的高程范围影响着崩岗的发育和分布,崩岗分布的地形相对高差研究较海拔高程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以推理方式质疑已有崩岗侵蚀地貌分布坡向性选择的成因解释,并提出可能是由于统计盲点而导致的表象性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崩岗发育的推论有其限制条件,应将人类生产活动作为崩岗侵蚀地貌发育新的驱动力给予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1.
种植麻竹治理崩岗侵蚀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区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由于崩壁不断崩塌,崩积堆和沟床的不侵蚀,崩岗的不稳定性极高,治理难度大。永春县水土保持部门曾对种植麻竹治理崩岗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崩岗的成因及种植麻竹进行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整治方案及效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广东省德庆县花岗岩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3%,由于人为,自然因素影响,使该县成为广东省崩岗侵蚀最为严重的县之一。对于崩岗的治理,主要是根据崩岗的成因,类型和特点,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互补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崩岗是我国南方特殊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危害严重;研究崩岗剖面土体风化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崩岗发生机理,为崩岗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采集通城县花岗岩崩岗土壤,测定其颗粒组成、阳离子交换量、黏聚力和各氧化物所占质量分数;定量分析不同层次氧化物质量分数;计算风化强度,分析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探究花岗岩崩岗土体风化特征与崩岗形成机理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风化壳经脱硅富铁铝化、盐基淋溶等成土过程,不同氧化物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所占比例有一定规律,随着土壤深度减小Al2O3、Fe2O3所占比例增多,Si O2比例减小。风化程度整体趋势随深度减小而增强,风化强度最大相差15.18%。风化程度与黏粒比例、阳离子交换量、黏聚力成正相关。上层风化程度大,黏粒比例高,黏聚力大,土体稳定;下层风化程度弱,黏粒比例低,黏聚力小更易被侵蚀,造成土体易崩塌,形成崩岗。  相似文献   

14.
融合无人机高分辨率DOM和DSM数据语义的崩岗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崩岗识别是大规模的崩岗调查、治理和侵蚀机理等研究的首要任务,但以现场调查和人工解译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主的传统方法,自动化程度低,人力、物力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不能满足大范围工作的需要。该研究借鉴遥感影像场景分类识别思路,利用视觉-地形词袋模型(Bag of Visual-Topographic Words, BoV-TW)进行崩岗区域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与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局部特征的混合表达,并通过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的潜在语义分析融合形成低维度的高层语义表征,最后以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 Machine, SVM)作为监督学习训练分类器,实现崩岗的高精度快速自动识别。试验结果表明:1)LDA主题个数变化时,该方法总精度可保持在95%左右,崩岗查全率和查准率保持在80%以上,最高分别为97.22%和94.44%;2)视觉-地形词袋词汇表大小变化时,该方法总精度一直在90%以上,最高为96.10%,崩岗查全率也基本在90%以上,最高为100%,崩岗查准率随词汇表大小的增加逐渐提升,最高为85.00%;3)仅使用DOM无法较好地识别崩岗地貌特征,没有合适的特征提取和融合策略,DOM和DSM结合也无法提高崩岗识别效果。同时,该方法时间花费少,效率高,可行性强。该研究可为崩岗调查、监测、治理及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鄂东南花岗岩崩岗剖面土壤液塑限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鄂东南花岗岩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壤侵蚀现象,给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研究崩岗剖面土壤液塑限特征不仅有利于崩岗侵蚀机理的研究,也为崩岗水土流失的防治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通城县五里镇典型的花岗岩崩岗剖面为对象,通过室外采样结合室内液塑限联合测定实验,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花岗岩崩岗剖面土壤液塑限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并探讨其与崩岗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崩岗不同层次间的土壤液塑限差异显著,淋溶层和淀积层的液限值均大于50%,塑限值为30%左右,显著高于母质层;土壤液塑限值受黏粒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容重、游离氧化铁质量分数等影响,并随各因子的增大而增大,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黏粒质量分数、游离氧化铁质量分数对土壤液塑限的影响更加显著(R2=0.860“,R2=0.908”).花岗岩崩岗土壤液塑限过渡层、母质层相对较低,在遇到降雨冲刷时,土体状态极易发生改变,易发生水土流失.利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可以对土壤液塑限进行预测,并为加强崩岗侵蚀机理研究及其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方崩岗发育特征及其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特有的一种严重侵蚀类型,可认为是发育在花岗岩浅丘岗地上的沟蚀地貌形态。崩岗崩壁高差和倾角都较大,这给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崩岗实测数据的匮乏。通过阐明各种土壤侵蚀监测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崩岗地貌特征,分析可用于崩岗的监测技术。认为:径流小区与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技术只能用于面蚀和细沟侵蚀研究;示踪技术可用于面蚀和沟蚀的研究,但不能满足崩岗的实验要求;侵蚀针等传统技术方法不能准确测量崩岗的侵蚀速率;由于崩壁高差太大,用差分CPS监测崩岗存在一定误差;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能够克服上述困难,能较为准确地扫描出崩岗的形态特征数据;航片解译可得到崩岗的空问分布数据,但需配合地面监测数据,才能较为准确地调查区域或流域的崩岗数据。另外,用侵蚀针等传统技术方法以及差分GPS对崩岗进行监测时,要注意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7.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湖南崩岗侵蚀成因及综合防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湖南分布有不同类型的崩岗25 443处,崩岗区面积3 796.59 hm2,崩岗侵蚀模数达2.0万~2.5万t/(km2.a)。在介绍湖南崩岗类型、崩岗的规模分类与发育现状及崩岗危害的基础上,从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与土壤、降雨、植被等方面分析了崩岗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崩岗的不同分区提出了综合防治崩岗的思路和应采取的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架,为崩岗防治规划及分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引入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结合崩岗发育研究进展,参照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风险评估流程。[结果]界定了崩岗侵蚀风险内涵,拟定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程序。[结论]风险评估为崩岗侵蚀乃至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分布、成因、危害以及治理现状进行了介绍。南方红壤区6省共有崩岗20.13万个,崩岗沟壑区面积为11.14万hm2,在过去的70~120年时间里,因崩岗侵蚀共产生92.9亿t泥沙,年均产沙量约6 723.9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90万t/(km2.a)。崩岗治理积累的"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的经验,可以根据崩岗发育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采用。建议国家把红壤区崩岗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启动崩岗治理专项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边治理边研究,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治理途径;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实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以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