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市1962年开始发生棉花枯萎病,1975年在重病田开始推广抗病品种,1983年全市棉花获大丰收,平均亩产137.6斤,重点产区常熟市、沙洲县亩产分别达171.9斤和144.4斤,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选引抗病高产品种 第一阶段为1974~1976年。选用抗病品种陕401、陕112、62-200,其中以陕401表现突出。1976年种植面积达7万亩,亩产达到百斤左右,为病区保面积,保产量作出了一定贡献。第二阶段为1977~1979年,种植  相似文献   

2.
一、定期更换品种增产显著临汾市棉田属枯、黄萎混生病区。棉花抗病主干品种1978年推广陕401,1981年更换为86-1,1983年更换为陕1155,1984年更换为晋棉7号,1989年更换为中棉12号,平均三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都显著增产,全市亩产皮棉平均递增30%左右。 60年代育成的抗病品种陕401在本市1981年枯萎病暴发年显示了抗病保苗稳产作  相似文献   

3.
早熟玉米新品种陕单21号的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单21号(陕单9704)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玉米研究所1997年以自交系武464和K22杂交育成的早熟玉米新品种。2000—2002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稳产、早熟、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好,适宜我省关中中西部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4.5万—5.0万株为宜。2003年3月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陕单21。  相似文献   

4.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提高棉花产量,对增加棉农经济收入,加速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枯萎病大面积发生,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急需过硬的抗病品种,同时对品种的早熟性、丰产性和纺织品质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晋棉7号的三大优点晋棉7号(临汾4023)具有三大优点:一  相似文献   

5.
陈新民 《种子科技》2001,19(5):276-277
我县为农业大县 ,常年种植小麦 80万亩。全县群众积极响应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号召 ,2 0 0 0年种植优质专用小麦 30 .2 8万亩 ,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 38% ,2 0 0 1年生产优质小麦 1.2亿千克 ,全县农民增收近亿元。在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工作中 ,我们的作法是 :1 搞好试验示范 ,选准对路品种1.1 引进、试验、筛选新品种。为了稳妥地发展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种子公司几年来引进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 5 8个 ,经过试验筛选和粮食企业的品质化验 ,小偃 5 4号、豫麦 34号、豫麦 4 7号、豫麦 68号等强筋小麦品种以较好的品质、较高的产量、综…  相似文献   

6.
“桂朝二号”是广东省农科院粮作所以“桂阳矮49”与“朝阳早18”杂交选育而成。1979年引进我区试种,1980年示范面积4700余亩,1981年大面积种植达二十一万二千多亩,比1980年扩大45倍,占全区稻田面积的7.5%。其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遵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选育了棉花新品种“晋棉6号”。这个品种,不仅适于一般露地种植,更适于地膜覆盖栽培,是我省特早熟棉区发展地膜栽培较理想的品种。在试验示范推广中,由于它产量表现突出,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一、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8.
小偃6号是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利用小麦与长穗燕麦草的远缘杂交后代,经红宝石激光处理,于1977年育成的一个小麦新品种。1981年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87年已推广到1000多万亩,增产粮食5亿公斤。该品种先后荣获陕西省和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我县由1979年开始试验、示范、繁殖小偃6号,1980年已种植5万多亩,1983年以后全县每年稳定在27~30万亩,占小麦面积  相似文献   

9.
棉花是我场主要经济作物,我场现种植的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7号及搭配品种新陆早6号,目前明显表现感病.为了选择推广适宜我场种植的抗病品种,2000年我们对新引进的新陆早10号抗病品种同我场主栽品种新陆早7号、抗病品种中棉所24进行了抗病对比试验,现将试验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疆石河子农科中心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早熟陆地棉新陆早7号、新陆早8号自1996年开始引入甘肃省种植,2000年新陆早7号和8号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7万hm2(旧制25万亩)和1.07万hm2(旧制16万亩),多年共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约6.67万hm2(旧制100万亩),目前已成为甘肃省棉花主栽品种,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为甘肃省棉花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0年12月18日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引进的棉花品种新陆早7号、新陆早8号经过多年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示范后审定合格,颁发了甘肃省农作物优良品种合格证书,认定可在甘肃河西棉区推广种植.新疆这两个棉花自育品种在省外被认定、推广,这还是首次.由历史上靠品种引进、自育自用发展到今天自有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的输出,这个变化充分说明了新疆棉花育种科研已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拓宽了育种领域和种子市场,为共同开发西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所先后育成的陕棉4号、陕棉5号、65—142、陕401、陕棉8号(416)、陕棉9号(112)、陕棉9号(717)等品种分别在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四川、云南等省的枯萎病重病区推广,面积逾百万亩。我们在选育棉花抗病新品种过程中,在抗病亲本的创造与组合选配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抗病亲本的创造国外早期的抗病品种,都存在着晚熟、低产、品质差的缺点,不能在生产上应用,以致受到淘汰。另一方面,一些丰产优质的良种,由于抗病性差,在病区种植不能收到稳产保质的效果,走了常规选种与抗病选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对安麦8号和安麦9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豫北冬小麦新品种安麦8号和安麦9号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安麦8号、安麦9号和周麦18为主处理,以播量180万/hm~2、240万/hm~2和300万/hm~2为副处理进行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品种干物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适量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系数。180万/hm~2和240万/hm~2种植密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300万/hm~2种植密度,亩穗数则相反。同一密度下,安麦8号和安麦9号总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安麦8号和安麦9号产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在180万/hm~2和240万/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优于300万/hm~2种植密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蓖麻──哲蓖3号蓖麻是哲盟地区主要油料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近年来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但单产并不高,常年亩产只有50~75公斤,这不仅是由于栽培技术不高,也是由于缺少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品种。为此,我们于1980年以绿茎有刺为母...  相似文献   

14.
邢宏宜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22-227
摘 要: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17、中19、中23、中35、中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公顷,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品种来源。苏棉三号(原通83~811)系南通市农科所1981年以新棉291与77~369杂交选育而成。1990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89年本市种植3万多亩,1990年种植60余万亩。产量表现。1986~1989年省、市连续4年近35点次试验示范,结果平均苏棉三号亩产皮棉86.06公斤,  相似文献   

16.
棉花群体冠层结构与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晋棉10号品种9.0万~15万株·hm-25个群体密度梯度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其与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特早熟棉区适期播种条件下,晋棉10号品种最适群体为10.5万株·hm-2。该群体下,棉花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均优于其他群体,经济产量高出其他群体平均产量25%以上。同时,提出了晋棉10号品种适宜群体的若干指标,为确定棉花高产栽培措施及建立棉花生产管理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晋棉 3 0 (原名汾低 1 1 9)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 1 990年以高产、优质的低酚棉品种汾低 99为母本 ,以抗病、低酚的中无2 51 3 1 6与早熟、优质的晋棉 5号的杂交组合的后代选系为父本进行杂交 ,后代经过无病田和病田的交替选择 ,定向选育而成。 2 0 0 1年 4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 995、1 996年品系比较试验 ,皮棉产量分别为 80 6kg/hm2 、651kg/hm2 ,比对照 (晋棉 1 0号 )增产 1 0 .6%和 9.6%。 1 997年山西省特早熟棉区棉花区域试验全省 8点平均产皮棉899kg/hm2 ,比对照 (晋棉 1 0号 )…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的推广,是我省发展水稻生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1976年开始试种,1977年进行多点示范,截至1978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340余万亩;比种植常规稻增产17.7亿多公斤。1987年全省杂交稻推广面积240万亩,比1986年增加70万亩,是1980年以来年际间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9.
濮单 5号是濮阳市农科所育成的玉米新杂交种 ,组合为P36× 92 12。该杂交种属中熟品种 ,需≥ 10℃积温 2 4 0 0℃· d左右。 1998~ 2 0 0 1年在河南省各级产量试验中 ,产量较对照增产 9.0 %~ 15 .7% ,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2 0 0 2年 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准予推广。该品种适宜在我省夏玉米产区种植 ,种植密度以每公倾 5 .2 5万株左右为宜 ,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 6万株。  相似文献   

20.
刘东辉 《作物杂志》1989,5(4):14-15
玉米是肇州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占耕地面积70%以上。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制约,长期产量不高。1980~1982年平均亩产仅166公斤,属黑龙江省玉米中产区。1984年全县推行500公斤栽培技术以来,示范田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生产大改观。1984年7个试点农户,150亩平均亩产600公斤;1985年5万亩,平均亩产519公斤;1986年15万亩,平均亩产594公斤;1987年全县102万亩玉米平均亩产416公斤;1988年全县95.3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