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春红松     
黑龙江伊春是红松的故乡,这里的红松林是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美的红松原始林,也是全球顶级的红松群落。伊春境内的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1.8万公顷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仅存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统之一,是全球研究红松林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凉水自然保护区4种红松林型下土壤性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始红松林,天然白桦红松混交林,天然白桦人要红松混交林和红松人工纯林下土持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从土壤理化性质,还是从土壤物质和养分方面考察,白桦红松混交林都较红松人工纯林优越,维护林分土壤地力的功能优于原始红松林;而红松人工纯林较原始松林地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是地带性顶极植被.本文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分类型分布的斑块和年龄特征、垂直分布特征,论证郁闭度对红松群落数量、幼林生长群落的影响,阐述不同林分类型对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对红松幼树的影响、上层林冠抚育强度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证明:透光抚育为红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上层抚育可显著提高林冠下红松幼树的高生长、地径生长和保存率,提出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 ,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 ,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 ,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 ,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 ,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上人工栽植红松壮苗 ,保留天然阔叶树 ,并适时适法进行抚育 ,为红松生长创造上方适光和侧方庇荫的环境条件 ,就能尽快恢复接近自然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6.
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树种之一 ,其木材、针叶、树根、果实、花粉、树脂等均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更具有保水固土的作用。为充分发挥红松林的多种效益 ,必须拥有大量优良的种子或种穗 ,而现阶段我国红松良种繁育工作还很落后 ,目前还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 ,建立永久性的红松采种基地显得非常重要。1 红松采种林分的概况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于北纬 33°5 0′~5 2°0 0′,海拔高度在 1 80~ 70 0 m之间 ,其基因类型极为繁杂、多样。由于多年来对天然阔叶红松林进行皆伐或强度择伐作业 ,急剧破坏了高产红松优良基因资源 ,现有残破的红松林由于…  相似文献   

7.
草河口"红松林"是享誉国内外优质高产的人工红松林,也是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林业工作者经过50年艰苦卓越的努力而建立的面积与蓄积均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红松林。这片红松林总面积287.7hm2,地理位置独特,是研究人工红松生长规律及其各项效益理想的实验基地。文章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估,以便更好地经营管理和保护好草河口"红松林",发挥它的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8.
对东折棱河地区的柞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等3种典型的阔叶红松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天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同时判断了不同红松林的群落稳定性。结果发现:在分层现象明显的阔叶红松林中,主林层的红松为优势种,分布最广,占据最大的生存空间,而阔叶树种则在次林层争夺生存空间。在红松林的不同发育阶段,其林分密度不同,但自然稀疏现象的存在使林分结构趋于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人工红松林改建母树林是解决当前红松种子供需矛盾和加速资金周转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国内外学者早有把红松当果树经营的报导,而且有了成效。如俄罗斯已大面积改建红松用材母树林和红松坚果林;朝鲜营建红松食品林;我国自古就把松仁当果品和补品用。把现有人工红松林改建母树林,在短期内,成为稳产、高产的红松采种基地,满足国民经济对红松种子的需求,我们还是新的偿试,尚无成熟经验。  相似文献   

10.
红松不但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也是重要的用材、经济树种。通化地区适合改建红松果林的有3种林分,即阔叶红松林、红落混交林和红松纯林。本文介绍了3种林分的改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辽源市红松林现状,分析了辽源市发展红松林的瓶颈,并提出了辽源市红松果林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辽宁人工红松林主要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为珍贵造林树种之一。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东北地区人工栽植了许多红松。但出于树种单一,造林及经营措施不宜等弊病,随着大面积人工红松林相继成林,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危害亦日益加重。草河口林区是我国研究人工红松林的重要基地之一,境内生长有国内林龄最大的人工红松林。几年来,我们以草河口林区为中心,对辽宁东部山区的人工红松林病害做了一些调查和采集工作。为了系统地了解辽宁人工红松林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调查也  相似文献   

13.
大石头林业局红松林资源丰富,经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末红松林面积共计9590公顷,其中林冠下人工红松幼林有565公顷。目前,林冠下人工红松幼林树龄在25年以上的.尚有418.8公顷没有结实。为了推动人工红松幼林管护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红松林林分条件、营造林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通化县三棚林场红松大苗移植营造技术和红松林改造技术。阐述了通过两种技术的实施,对苗木成活率、造林成本、红松人工林结实的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的径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择伐改造诱导的异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阔叶树的径级分布在各个调查年份基本上呈单峰型偏左曲线,随着林龄的增长曲线峰值逐渐向右平移。皆伐改造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根据红松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采取不同强度抚育,林龄小于20年生时采取半透光抚育,林龄大于20年生时采取全透光抚育。不同林分类型阔叶红松林径阶分布有明显差异,红松纯林、红松-胡桃楸、红松-杂木与其它类型的红松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与其它类型的阔叶树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径阶分布取决于红松与阔叶树株数比例,阔叶树的径阶分布主要取决于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东部山地是红松分布的中心地带,而长白山则是典型的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经过多年采伐,除母树林外,这种林分已经为数不多了。为了加强对现有红松林的保护和经营,加快红松良种的选育步伐,我们对不同树皮类型红松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探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红松林林分条件、营造林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通化县三棚林场红松大苗移植营造技术和红松林改造技术.阐述了通过两种技术的实施,对苗木成活率、造林成本、红松人工林结实的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恢复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林区现有林经营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阔叶红松林。栽针保阔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科学理论,但还需时间的检验并不断完善。天保工程的实施为提高现有林生产力、恢复阔叶红松林提供了历史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适当发展红松人工林具有重要意义,落叶松人工林可以通过人为诱导向阔叶红松林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封山育林不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应由“封山”向“育林”转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兴安岭林区典型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采用设置标准地的方法,对东折棱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枫桦红松林与柞树红松林林分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物种组成都比较丰富,垂直结构层次性明显,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都有特殊代表种;在枫桦红松林中,红松、紫椴、枫桦构成乔木层的重要种,毛榛、光萼溲疏、绣线菊组成灌木层的重要种,人字果、粗茎鳞毛蕨、毛缘苔草构成草本层重要种;柞树红松林中,红松、蒙古栎、山杨构成乔木层的重要种,毛榛、东北溲疏、胡枝子组成灌木层的重要种,羊胡子苔草和蚊子草构成草本层重要种;枫桦红松林和柞树红松林各层主要种绝大多数都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0.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人工栽植红松壮苗,保留天然叶树,并适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