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幼虫隐藏于袋囊内,只有取食或在叶面爬行时,才将头、胸伸出囊外,停息或受惊扰时即缩回囊内,用胸足紧抓囊口内壁,以防外来敌害袭击。由于袋囊质地紧密,不易拉开,因此观察幼虫生长发育、确定龄期极为困难。关于大袋蛾幼虫龄期,国内  相似文献   

2.
<正> 避债蛾,为害法桐、泡桐、杨、柳,槐,等多种树木。由于幼虫躲在囊袋内,防治比较困难。近年来,我们采用久效磷干基注射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具体方法: 在每年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时,在树的基部或根部用铁钉轻轻打一个小孔,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注射器注入久效磷原液。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大袋蛾袋囊中的活幼虫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在夏末、秋冬季,当允许误差D=0.2时,不同虫口密度下X的抽样数为n=(167.5700)/X+10.2525;在冬季当D=0.05时,且不同活体老熟幼虫虫口密度为X,理论抽样数为n=(246.6000)/X+209.9200。大袋蛾袋囊及越冬活幼虫在东、西、南、北各方位的分布,以南方聚集度最大,种群数量最大,大袋蛾在各轮枝上垂直分布经F测验,各轮枝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黛袋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黛袋蛾 Dappula tertia Templeton是桉树的一种灾害性食叶害虫.采用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的方法,对黛袋蛾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黛袋蛾在广西1 a发生1代,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幼虫一般在上午8-11时,下午17-19时活动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5.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enllen)在山东主要危害泡桐,常暴发成灾,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我们对此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为探索其在我省当年完成2代的可能性,进行了有效积温的研究,现结将果整理如下。 1 观察测定方法 1.1 蛹历期测定 于3月下旬、5月初两次从林间采集越冬幼虫袋囊,带回室内检取健康虫袋,从尾部剪去5~7mm,借助光源扩大镜观察、确定性别和虫态,然后套上从另外袋  相似文献   

6.
采用叶碟法测定黛袋蛾对3种不同桉树的取食嗜好,并通过单头饲养试验,测定黛袋蛾4龄幼虫对3种不同桉树的转化率和利用率.结果表明:黛袋蛾幼虫喜食尾叶桉叶片,其取食量大小顺序为尾叶桉>大叶桉>窿缘桉.黛袋蛾幼虫对桉树叶龄也具有选择性,对尾叶桉成熟叶的取食量是嫩叶的2倍多.试验结果还表明:黛袋蛾4龄幼虫对尾叶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较高,而对大叶桉和窿缘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相对较低.黛袋蛾对不同桉树的嗜食差异,是桉树人工林营造中合理选择树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刺槐袋蛾(Acanthopsyche nigraplga Wileman)属鳞翅目袋蛾科。国内分布除江苏外,文献记载还有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国外分布日本。幼虫主要为害刺槐、中国槐,也为害檀树、榨树、竹、杉木等叶片,文献记载还为害柏、核桃等。此虫以卵在袋囊成虫羽化后蛹壳内越冬,这在袋蛾科昆虫属少见。我们于1980—1984年对此虫进行袋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形态特征 (一)成虫 雄成虫体长9毫米左右,翅展23毫米左右,体黑褐色,被黑色浓毛,触角黑褐双栉齿状,前翅基部1/3处,后翅基部1/2处布有黑色鳞毛,前后翅的近端半部透明可见翅脉。雌成虫体长13—15毫米,  相似文献   

8.
大袋蛾,属鳞翅目,袋蛾科害虫。它危害泡桐、法桐、榆树、苹果、杨树、柳树等多种林木和农作物。该虫在河南的生活史,一般是每年一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五月上、中旬化蛹,五月中、下旬羽化,六月中旬幼虫孵化,开始取食危害。随着虫体增长,虫袋逐渐增大,八月上、中旬幼虫先后老熟,从叶片转移到枝条上吐丝封袋越冬。  相似文献   

9.
黛袋蛾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黛袋蛾是我国桉树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结合室内试验和林间调查等方法,对黛袋蛾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黛袋蛾4龄幼虫在27℃时取食量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取食量下降,当温度达到40℃时,幼虫基本不取食;幼虫在黑暗条件下的取食量较在光照下多;1年生幼林受害轻,4年生中龄林受害较重;害虫在阳坡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阴坡;桂南地区害虫发生比桂北地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二一‘尹,军黔袋麒姗照纂鑫鬓蒙;纂摹翼等薪灵翔赚肇邃粪簿鳅袋交囊)}箕墓葺鸦鑫篡巍瓢撇撰娜粉靴垄漫画与幽默  相似文献   

11.
桉袋蛾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一种迅速﹑准确鉴定桉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雌雄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观察410头桉袋蛾蛹的护囊形态特征发现:雌蛹护囊长锥状,末端排泄口较尖,雄蛹护囊长筒状,末端排泄口平截。雌成虫体淡黄色,头胸部黑褐色,雄成虫触角双栉齿状,具翅,均呈黑灰色。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七年由于测报工作没有跟上,防治技术单一,以及等、靠国家拨款等原因,致使袋蛾在全省危害成灾。袋蛾种类虽多,但河南省主要是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主要为害泡桐。该虫在河南一年1代,幼虫有群集性利于化防,虫袋醒目易于人工摘除,雌  相似文献   

13.
锈色棕榈象 Rhyncophorus ferrugineus F.在上海地区1 a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钻蛀树干内部危害.采用淋灌法和挂药袋法防治其幼虫是比较理想的施药方法,可有效防治锈色棕榈象.  相似文献   

14.
大袋蛾Cryptothelea veriegata SheIien 在南昌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袋内于10月间开始越冬,雄虫于翌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雌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和产卵,5月底至6月中旬孵化。调查223种乔灌木树种,有173种受害,占77.5%。落叶树重于常绿树;阔叶树重于针叶树;低海拔重于高海拔。防治方法除秋冬季人工摘袋和保护、招引鸟类外,应及时在6月上、中旬的初孵幼虫期用1/1000晶体敌百虫、1/1000马拉硫磷等有机磷农药防治。近几年来在江西许多地方严重发生,不论是用材林、经济怀、果木林都普遍危害。  相似文献   

15.
袋蛾是林木和庭园树种常见的害虫。幼虫取食植物叶片,造成孔洞累累,除了影响林木生长外,还影响城市绿化和观赏,是值得注意的一类害虫。近二年来,我们对广州地区常见的几种袋蛾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回归分析法和常见的几种聚集度指数法,对豫东平原泡桐林区大袋蛾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袋蛾越冬幼虫的分布呈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犬袋蛾幼虫多分布于树冠的外围当年生新枝梢上,雌虫比率以上、中部为高。同时对树冠不同层次幼虫分布的相关关系和抽样技术进行了和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套袋苹果脱袋后易出现微裂皱皮现象。这种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套袋果实在撕袋时果实在袋内就了生了皱皮现象,一旦撕袋则更加严重;二是撕袋时尚无异常现象,到了上色之后,很快发生微裂、皱皮、发软等不良现象。套袋苹果缘何会出现皱裂现象呢?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应用新一代植物源杀虫剂木烟碱囊水悬浮剂对美国白蛾、杨扇舟蛾、落叶松毛虫3种有代表性的森林害虫幼虫做防治药效试验研究.证明该药对3种害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药量600g/hm2~999g/hm2防治效果可达88.4%~100%.速效性优于苦参素.由于囊皮保护,持效性较好,达到10 d以上.可以进行低容量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9.
大袋蛾杆状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是我国重要的园林害虫,属鳞翅目袋蛾科。分布广、食性杂,防治比较困难。1975年我们在上海市郊从发生代的大袋蛾幼虫中找到一种病毒病,经鉴定其病原物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 亚组的一种病毒。2年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了这个病毒的利用研究。据调查,这种病毒病在野外的大袋蛾种群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1976年早春的越冬代幼虫死亡率达5.8—15.53%,并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1977年秋发生代幼虫的死亡率在20%以上。又据我们今年春季的调查,越  相似文献   

20.
<正>萤火虫发出的光有多亮?我曾做过一个实验,也是为了检验"囊萤夜读"的可行性问题。《晋书·车胤传》记载,晋朝人车胤自幼家境贫寒,经常无钱买油点灯,为了能在夜间读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入几十只萤火虫照着竹简,夜以继日地学习,终于"博学多通"。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这么微弱的光,如何能看清竹简上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