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2014年,对河北廊坊枣园绿盲蝽种群周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一代绿盲蝽若虫于4月中下旬发生,5月中旬陆续羽化为一代成虫;二代若虫于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陆续羽化为二代成虫,随后迁出枣园。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绿盲蝽成虫再次迁回枣园。分析发现,早春温度影响绿盲蝽越冬卵孵化进度,温度越高一代若虫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为开展枣园绿盲蝽的发生期测报与及时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蚕豆象在浙江省宁海县1a发生1代,以成虫在仓库角落及包装品等缝隙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上旬至下旬为产卵盛期,下旬末为卵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严重危害豆粒,一般危害率40%左右,重的达80%以上。在蚕豆收获后30d内采用磷化铝熏杀成虫或在成虫产卵盛期,即蚕豆结夹后7~10d,采用有机磷杀虫剂等可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是三穗县水稻主要虫害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3300hm2 至4700hm2,损失粮食达80~120万kg,为搞好该虫的治理工作 ,1990年以来该县植保站通过20W黑光灯及糖醋诱集、大田调查、饲育观察等方法 ,基本摸清了其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对策。1发生规律1.1发生世代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每年发生不完全4代 ,第1代(全国第3代 ,类推 ,下同)成虫于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个别年份5月中旬开始迁入全县 ,5月中旬达迁入高峰 ,卵期为5月中、下旬 ,幼虫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 ,蛹期6月中旬至下旬。第2代成虫期…  相似文献   

4.
肉桂泡盾盲蝽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 ̄1997年对肉桂泡盾盲蝽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该虫每年发生4 ̄5代,直冬虫于4月中、下旬孵化、若虫危害枝梢和树干。第1、2、3、4代3 ̄4龄若虫出现时间分别于6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10月下旬。第4代成虫于11、下旬产卵越冬。根据泡盾盲蝽发生规律,采取掌握虫情,合理修枝,清除野生寄虫,控制虫源地综合防治措施,可达到控制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猿叶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泰安市田间,该虫有两个明显的危害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年发生1~2代,部分隔年繁殖。滞育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陆续出土繁殖。在25℃下,成虫产卵期为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第1代成虫5月中旬全部入土越夏。越夏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出土繁殖。在25℃下,产卵期为13~26d,每雌产卵量平均775粒。第2代成虫10月下旬前陆续入土越冬。雌雄一生能多次交配,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9、11.2、10.2℃。滞育成虫的寿命为5~24个月。  相似文献   

6.
东亚小花蝽的生物学及其人工繁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亚小花蝽是主要的自然天敌,在北京一年可发生5 ̄8代,每代历期一个月左右。行两性生殖,可多次产卵,产卵期平均为14.75天,每雌产卵量平均69粒,最高可达127粒。9月下旬以雌成虫开始越冬。同时介绍了一套简易的人工繁殖小花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四纹豆象对豆类的危害情况,笔者在1998年5月份取豇豆500g放在宽口径的玻璃缸内,顶盖尼龙沙布,进行观察记载,现将观察结果归纳如下。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大批量的四纹豆象成虫羽化出来,并在豆粒表皮及玻璃缸壁上产卵,到6月中旬成虫基本死光。待到...  相似文献   

8.
宽须蚁蝗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9-1995年在甘肃省夏河县对宽须蚁蝗的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末至下句当平均气温达5.4℃左右时开始孵化出土,5月上旬未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6月中旬始见成虫,7月上旬开始交配产诳,7月中旬至下旬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9.
空心莲子草叶甲的越冬保护和大量繁殖释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心莲子草叶甲是生防所1986年从美国Florida引入,该虫在我国湖南省中部及湖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太低,不能自然越冬。1987年进行了成虫冬季人工保护和接种释放越冬后成虫技术的研究,11~12月在田间采集成虫,1~4月在温室盆栽空心莲于草上饲养。在1~2月下旬温室温度5~10℃下,叶甲能保持低度活动,3月间温室停火后开始产卯,冬季在温室中能繁殖两代。5月上旬将成虫按每公顷3000头释放在空心莲于草为害的水域,至11月中、下旬,叶甲能在田间繁殖7~8代,1988~1991年应用上述技术对湖南省1500公顷水域的空心莲子草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柑橘大实蝇〔Tetradacuscitri(Chen)〕分布在秭归县部分柑橘产区,受害严重果园的虫果率可达20%以上。柑橘大实蝇幼虫蛀食果实瓤瓣,完全丧失经济价值。为比,1994~1998年对其田间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试验,为柑橘大实蝇的防除探索了一条途径。1 生活史观察柑橘大实蝇在秭归县1a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当地温达15℃以上时开始羽化为成虫,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上旬羽化末期。根据观察分析,成虫交尾始期在5月下旬,盛期为6月上、中旬,末期在6月下旬。成虫产卵于6月上旬开始,…  相似文献   

11.
荔蝽卵跳小蜂对荔枝蝽卵寄生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荔蝽卵跳小蜂是荔枝蝽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南宁市郊,5月至6月上旬荔枝,龙眼园中荔蝽卵被寄生可高达83.18%,室内测定,每头雌蜂平均能寄生蝽卵8.8 ̄22粒,该蜂可行孤雌生殖,但后代均为雄性,在温度20 ̄24.5℃条件下,此蜂可寄生1 ̄8d卵龄的蝽卵,对蝽卵胚胎杀伤力较强,对蝽卵胚胎杀伤力较强,甚至蝽卵胚胎发育完全期还能寄生。  相似文献   

12.
武汉江夏位于湖北的东南部,部分梨园具有40a以上的种梨史,病虫生态稳定,种群多样。但近几年以土壤越冬的梨象虫梨虎,下同、梨实蜂、梨卷叶瘿蚊3种害虫发生为害逐年加重。这些害虫对梨产量影响极大,稍有不慎,会使全园梨果绝收。1几种害虫的为害特点1梨象虫RhynchitesfoveipennisFair-maire。在武汉地区多数为1a1代,少数2a1代。以成虫潜伏在土壤中6cm处越冬。翌年4月至5月中旬成虫出土,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土最盛。成虫出土期若遇透雨,出土量大而集中。成虫出土后取食梨树嫩叶、…  相似文献   

13.
茶黑毒蛾(DasychirabaibaranaMatsumura)属夜蛾科,又称茶茸毒蛾。该虫近几年来在旌德县部分茶区发生为害严重,,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为此,我们对茶黑毒蛾在本县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防治意见。1发生规律1.1生活史茶黑毒蛾在本县1a发生4代,各代发生较整齐。第一代(又称越冬代)历期230d(包括越冬期),第二、三、四代历期均为45d左右。越冬代卵,于翌年4月初孵化,为害春季茶园。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1~2d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果园中主要食心虫种群监测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性信息素和黑光灯系统调查了枣园、桃园中食心虫的种类构成及其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3种土壤防控措施对桃小食心虫的效果。结果显示:枣园中食心虫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桃蛀螟,其中桃小食心虫1年发生2代,发生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下旬,其成虫累积诱捕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Sigmoid方程;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4代,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蛀螟1年发生2代,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园中以梨小食心虫为主,1年发生4~5代,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底,年均性信息素累积诱捕量为8829头/诱捕器,而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数量均极少。3种土壤防控措施中,灌水覆膜对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最好,幼虫出土抑制率为67%,其次为盖草覆膜和盖土拍实。  相似文献   

15.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昭旭  罗进仓  陈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1-11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17.
带田玉米上棉铃虫危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铃虫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以第2代幼虫危害玉米,7月下旬中期至8月上旬中期为卵盛期,平均百株卵量达26.3粒。玉米雌穗和叶片正面是成虫产卵的主要部位,占全株着卵量82.01%。自然条件下卵历期平均为3.41d,幼虫历期平均为21.2d。一般情况下一个雌穗上只有1条幼虫,一生危害玉米籽粒2~34粒,少有转株、转穗危害现象,平均损失粒重1.9147g,损失率为1.45%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梨木虱在不同品种梨树上的发生规律,于2015-2016年对天津市混栽梨园中3个品种梨树上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的周年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梨喀木虱冬型成虫在早酥梨树上的出现日期为2月底,在黄冠和晚秋黄梨树上的出现日期为3月上旬至中旬。3月中下旬始见第1代卵,4月上旬达高峰期,4月下旬孵化为若虫并达到高峰期,4月底至5月初始见第1代夏型成虫,5月上旬至下旬达高峰期;5月下旬第2代若虫孵化,6月初达高峰期,中旬成虫羽化,下旬成虫达高峰期;6月底至7月初第3代若虫陆续出现,7月上旬至下旬达高峰期,下旬成虫羽化;8月上旬第4代若虫出现,中下旬达高峰期;9月中旬第5代若虫出现,月底达高峰期。早酥梨树上中国梨喀木虱发生高峰期的数量显著高于黄冠和晚秋黄梨树上的数量,晚秋黄梨树上1、2代的发生量显著高于黄冠梨树上的发生量。  相似文献   

19.
三斑果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斑果螟是天峨县大果山楂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出现成虫,4-10幼虫为害,10月下旬后以第五代幼虫在其叶丝粘连在树枝上的被害果内越冬。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定点观察、取样调查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对串珠藁本新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串珠藁本为多年生阔叶杂草,主要以块茎状节繁殖,生育期160天左右,块茎节分布在20cm以上土层内,以0 ̄10cm最多。块茎状节有数个突起,可以长出2 ̄10株幼苗,出苗始于4月中旬,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适出苗深度为0 ̄5cm,适宜发芽温度10 ̄20℃,二年生以上块茎状节生出的幼苗长大后可以抽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