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2.
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实验站天然次生林地及天然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纯林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长白落叶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采集不同土层(h)0相似文献   

3.
李永东  李淑杰  吕刚  魏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0989-10991,11055
以辽西北沙地的大扁杏-花生-玉米、大扁杏-麻黄草、樟子松-花生及荒地(对照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N、P、K等指标的分析,研究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辽西北沙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相对于对照原始荒地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量、提升土壤孔隙度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同时能够增大土壤有机质、N、P、K含量等土壤养分。这对于位于辽西北沙地如何利用有限的降水增加土壤持水能力、改善土壤肥力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67-1968,1978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水曲柳人工纯林与混交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的C、N、P、K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的土壤C、N、P、K质量分数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C、P质量分数皆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N质量分数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差异不明显,土壤K质量分数高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的土壤w(C)∶w(N)低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w(C)∶w(P)低于3种混交林,w(C)∶w(K)、w(N)∶w(K)和w(P)∶w(K)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w(N)∶w(P)高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研究区土壤C、N、P质量分数间耦合关系显著;土壤C、N、P质量分数是影响土壤w(C)∶w(N)、w(C)∶w(P)、w(C)∶w(K)、w(N)∶w(P)、w(N)∶w(K)和w(P)∶w(K)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4种不同典型的森林类型样地(P1:天山云杉林纯林;P2:天山云杉林+落叶阔叶林;P3:天山云杉林与落叶松混交林;P4:天山云杉林与灌木混交林),监测其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状况。研究结果:土壤容重在0.74~1.05g/cm3,其中天山云杉纯林的土壤容重最大。土壤总孔隙度在60%~71%,其中天山云杉与灌木混交林的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土壤自然含水率在15%~51%,其中天山云杉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自然含水率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8~112g/kg,其中天山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的有机质含量最大。速效氮、磷、钾的变动范围分别为:49~470mg/kg、80~350mg/kg、97~245mg/kg。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智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06-9707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L.)/大豆(Glycine max)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大豆、玉米收获后,采用5点取样法取样。5种土壤酶活力的测定均参照关松荫的方法,土壤养分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手册》的方法。[结果]与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各耕作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未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大豆间作这种复合模式的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树种混交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皮云杉-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人工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混交林、红皮云杉-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照原有天然混交林土壤,测定各林型不同土壤层(h) 0h≤10 cm、10 cmh≤20 cm、20 cmh≤30 cm的土壤养分,分析红皮云杉人工纯林和混交林与原有天然混交林之间、红皮云杉人工纯林与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之间土壤中有机C、全N、全P、水解N、有效P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天然混交林相比,红皮云杉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机C、全N、全P、水解N、有效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了3.50%~32.75%、4.41%~42.20%、0.66%~24.87%、5.41%~32.74%、0.44%~27.01%。与红皮云杉人工纯林相比,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土壤的全N、全P、水解N、有效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1.39%~41.0%、14.25%~57.06%、6.20%~28.17%、8.49%~34.50%、8.48%~33.45%。从改良土壤角度看,培育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尤其培育红皮云杉-胡桃楸人工混交林,优于培育红皮云杉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9.
宁夏农垦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5个国有农林牧场28 224 hm2耕地土壤养分调查研究,探索农垦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其变化规律.总体表现为有机质、有效磷质量分数普遍上升,可溶性盐分、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下降.通过与1995年土壤养分调查数据的对比,根据12年来土壤养分变化趋势,采取六级分级标准对各养分质量分数的分布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林分地力的变化状况以及阔叶树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营养的改善作用,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培育筛选适宜的混交树种和施肥营养元素。方法在红皮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采集树叶、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实验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样品C含量,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样品P含量。结果(1)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P含量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大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P含量最大;(2)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C∶P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小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C∶P最小;(3)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以黄檗为最低,胡桃楸为最高,但均高于红皮云杉;(4)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C∶N、C∶P以黄檗为最高,胡桃楸为最低,但均显著低于红皮云杉;(5)混交林中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皆高于同林型中红皮云杉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结论依据树种叶片、凋落物及土壤部分的C含量、N含量、P含量、C∶N、C∶P和N: P,胡桃楸和水曲柳可做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适宜混交树种,培育过程中应注意解决N素和P素含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胡三燕 《现代农业科技》2023,(16):154-157+175
有机肥的施用在缓解茶园土壤酸化、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增加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施用有机肥,能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本文介绍了有机肥的种类,分析了有机肥对茶园土壤的影响,具体包括土壤pH值、物理性状、养分、微生物等因素,指出了施用有机肥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有机肥在茶园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采用标准地取样,室内常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纯林、阔叶林、原始红松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少,毛管持水量明显增高,通气性能减弱;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养分含量下降;土壤质地和土壤酸度变化不显著;但阳离子代换量变低,土壤保肥、供肥能力相对减弱,落叶松人工林的潜在地力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郭永强  张永清  刘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79-18581,18584
[目的]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中条山浍河河谷区小果博落回生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并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小果博落回植株养分累积量高于其他植物,且呈现出P﹥N﹥K的趋势。小果博落回对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表现为对表层土壤(0~20 cm)的含水量、土壤机械组成、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而对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则表现为深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结论]先锋植物小果博落回有助于改良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进而为其他植物群落的生长提供基础条件,为植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不施用氮磷为对照,设低施用量氮磷(施用氮5 g·m-2·a-1、磷5 g·m-2·a-1)、中施用量氮磷(施用氮15 g·m-2·a-1、磷10 g·m-2·a-1)、高施用量氮磷(施用氮30 g·m-2·a-1、磷20 g·m-2·a-1)3种处理,在红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林2种林型的24个试验单元内,进行模拟氮磷湿沉降施肥试验,分析氮磷湿沉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湿沉降处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对土壤全氮、全磷、轻组碳、颗粒有机碳影响不显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轻组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颗粒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州市典型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广东省高州市典型坡地相邻地块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表明:人工梯地上的农林复合系统和多年生物复合群落的土壤容重,土壤结构和土壤持水力及水分渗透力与相邻天然森林土壤相近,优于退化灌草丛和残林地,其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也普遍比已退化坡地的高,揭示建立仿森林结构的农林复合系统和多年生作物复合群落,并注意实行水土保持的耕作,是退化坡地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土壤学常规实验研究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整体上表现为9月份最高,表层土壤(0h≤5 cm)高于下层土壤(5 cmh≤20 cm),且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土壤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人工红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却相反;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以原始红松林较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高寒草甸“黑土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玛多县花石峡镇原生植被土壤和"黑土滩"土壤养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花石峡镇高寒草甸"黑土滩"土壤与原生植被土壤相比,总的养分含量均下降了,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所有供试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在各土层间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并且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原生植被(未退化地)土壤的pH均小于 "黑土滩"土壤,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升高;总的来看,8月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均高于6月的土壤,并且都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田间大区对比的方法,2008~2010年在黑龙江省呼兰区黑土上研究玉米机收后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无机肥配施秸秆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同时改善土壤的氮、磷、钾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