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犍为黄口姜"为试材,通过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生姜单作,生姜与大豆间作,生姜与四季葱间作,生姜与大蒜间作,生姜与大豆、四季葱混作,生姜与大豆、大蒜混作,生姜与四季葱、大蒜混作和生姜与大豆、四季葱、大蒜混作)对生姜大田旺盛生长期和收获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生姜单作相比,所有间作系统均在旺盛生长期和收获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间作模式下生姜的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均高于生姜单作(如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同时间作较单作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并且部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正相关性,如土壤蛋白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生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它喜温耐阴,但不耐霜不耐寒。由于其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弱,生长期间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分。生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层深厚松软,保水力强,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为最好。生姜喜微酸性土壤,pH值在5~7生长良好,全生育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11.0:1.0:1.61。了解以上这些生姜特性后,我们在栽培中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措施: 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生姜忌连作,连作后根茎小,质量低,易生姜瘟。所以,栽培生姜要与大田作物轮作,以山芋、大豆茬最好,其他作…  相似文献   

3.
刘胜环  刘俐  徐生 《长江蔬菜》2012,(18):54-55
生姜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菜肴调味品,具有保肝护肝、抗氧化和抗癌等功能,适宜鲜食、加工,易于贮藏、运输,种植效益普遍较高。但生姜喜好疏松、肥沃、砂壤性土壤,南京多数地方土壤不太适宜种植生姜。因此2011年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创新采用食用菌渣作基质栽培生姜,克服土壤板结等不利因素,全生育期覆盖稻草抑制杂草,  相似文献   

4.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偏东,是全国生姜栽培和出口大市(县),生姜常年栽培面积13333 hm2(20万亩)左右,其中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8000 hm2(12万亩).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安丘市推广应用,最初667 m2产量仅3000 kg左右,随着品种更新,加之新催芽、新播种、土壤熏蒸、化学除草、高架遮荫、水肥一体等一系列栽培新技术的集成应用,现在安丘市地膜小拱棚生姜平均667 m2产量6000 kg左右,是全国平均产量的2倍多,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姜连作模式下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问题,采用微生物菌肥和有机肥对栽培土壤进行调理,研究不同方案对促进生姜安全高效生产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迈格沃+多欧+力欧+中霖有机肥"组合调理栽培土壤,生姜播后出苗快且整齐,植株长势强旺,茎秆粗壮,抗姜瘟病能力强,产量高,可以明显促进生姜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6.
我县大棚生姜—青蒜栽培模式,采用蔬菜二熟制,期间有2个月的休闲期,在土地休闲期可进行土壤消毒改良。利用大蒜中大蒜素的杀菌和抑菌功能,可减少土壤病菌,因此可进行多年连作。我县牛背金村的20hm2土地均采用大棚生姜-青蒜栽培模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武义县采用生姜接茬青蒜一年两作栽培,早熟生姜在嫩姜芽两个姆指大时就开始采收,能及早上市,售价高,产值较高。而且大棚在夏季有2个月的休闲期进行土壤消毒,病害发生较少,可连续栽培多年。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武义县采用生姜接茬青蒜一年两作栽培,早熟生姜在嫩姜芽两个姆指大时就开始采收,能及早上市,售价高,产值较高。而且大棚在夏季有2个月的休闲期进行土壤消毒,病害发生较少,可连续栽培多年。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宜宾市翠屏区地理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生姜栽培,生姜常年栽培面积在400 hm2以上,总产量1万t以上,产值达4 000万元以上,是全区主要的蔬菜产业之一。近几年,我区改变传统栽培方式,采用专用工具在介于壤土至轻粘土的土壤上打蜂窝式深窝栽培生姜,栽培密度每667 m2由传统埂子姜的8000窝提高到10000窝,在常规管理条件下,平均单窝质量可以由传统埂子姜的0.36奴增加到0.40kg,667m2产量由传统埂子姜的3078.5kg增加到4257.5kg,并促进生姜的软化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生姜品质,增加了菜农的经济效益,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防治生姜腐烂病,研究了生姜腐烂病的发生与温度、土壤湿度、降雨、栽培等条件的关系,以及氯化苦土壤消毒对生姜腐烂病防效和产量的影响,提出了以轮作换茬、姜种消毒、药剂防治为主要措施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
程洪花 《蔬菜》2007,(3):17-18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历年种植生姜(黄姜),面积达600余hm~2,为使生姜产量有个新突破,2003年开始将地膜覆盖技术用于生姜生产,到2006年全区覆盖面积达400hm~2。地膜覆盖对地温、生姜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以及生姜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形成一个更有利于生姜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据试验:应用地膜覆盖,5月份平均地温比露天栽培高3~5℃,6月份平均高2~3℃。4月15日下种,出苗时间可提前到5月上中旬,使生姜生育期提前30d左右。地表下0~15cm土壤含水量比露地含水量高40.5%。水、热条件的改善,使土壤理化性状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覆膜2个月后,地表下0~10cm土壤容重下降幅度为7.5%,土壤呈膨松状态,孔隙度增加,有利  相似文献   

12.
有机土基质栽培对生姜产量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生姜有机土基质栽培的肥料利用效率,设土壤栽培不施肥(CK1)和常规土壤栽培(CK2)两个对照,研究了有机土基质栽培不施肥(T1)、有机土基质栽培与土壤栽培等量施肥(T2)、有机土基质栽培与按目标产量需肥量施肥(T3)对生姜生长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姜植株生长量以T2、T3较高,T1较低,CK2居中,T1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分别比CK2降低27.63%、23.01%,而T2、T3则分别比CK2提高17.46%、15.36%和11.05%、13.04%|T2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T3,但经济产量则与T3无显著差异。生姜对氮(N)、磷(P2O5)、钾(K2O)利用率以T3较高,分别达35.11%、22.81%和46.25%,较CK2分别高7.31个百分点、3.65个百分点和14.98个百分点|T3的氮、钾利用率也显著高于T2,但二者对磷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生姜肥料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均以T3较高,分别达14.46 kg?kg-1和45.34 kg?kg-1,而T2和CK2仅分别为10.26、30.86 kg?kg-1和11.25、26.75 kg?kg-1。表明生姜有机土基质栽培适量施用速效化肥有利于提高肥效和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土壤pH值对生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酸碱反应对于土壤肥力及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硼、锌、钼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都因土壤酸碱反应的强弱而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要求一定的酸碱反应范围,酸性或碱性过强均不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不同的蔬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亦不相同,有的蔬菜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很敏感,而有的蔬菜则适应性很强,在很宽的pH值范围内都能生长良好。但生姜的适宜pH值及适应范围如何却未见报道。本试验就是为了研究生姜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摸清生姜对土壤pH值的要求,以便在栽培…  相似文献   

14.
生姜是山东省安丘市区域传统栽培的主要农作物。多年来,由于姜种无标准,栽培工艺落后,过量施用化肥、未腐熟的农家肥及含激素的肥料,盲目施用农药,放风、遮阴、浇水管理措施不及时等因素,致使露天小拱棚生姜产量较低。通过探索"三早(早整地、早催芽、早播种)一标(制定姜种标准)一施(施用甲壳素)",应用延长生姜生育期,配方施肥、合理施药、养根护根、防控病害等新技术,研究出了"二米膜生姜高效栽培模式",单产高达10 000 kg/667 m~2,使生姜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传统种植方法提高66.7%。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全程施用甲壳素,改善土壤,植株根系发达,叶面肥厚,光合利用率提高,抗逆性增强,无机化肥施用量减少,既提高了生姜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生姜的安全优质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5.
生姜(Zingber officinale Rosc.)在我国有2 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历史,是我国人民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其营养丰富,可腌制、加工、入药等,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结合甘肃省徽县气候、土壤及蔬菜产业发展实际,从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引进3个生姜新品种,开展适应性栽培与品比试验及示范。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为陇南市生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为扶贫后续产业发展开创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20年蒙自地区小黄姜种植面积达1.3×105hm2,在传统土壤栽培小黄姜的过程中,死苗、姜块和植株腐烂等问题非常严重,其中土传病害和土壤连作障碍是导致生姜产量下降主要原因,而采用标准化温室基质栽培小黄姜,能够避免土传病害和土壤连作障碍.为探索一套完整的小黄姜病虫害的防治和基质栽培技术,介绍了设施小黄姜的温室基质栽培...  相似文献   

17.
从栽培措施角度研究了生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比普通栽培模式产量提高60%,莱芜小姜提高40%。地温24℃和在地温24℃下加热层与姜种距离5 cm处理的生姜生长均优于其他间距(15 cm和10 cm)和不同地温,该条件下生姜产量高,且生长量大,生长势强,品质良好,生姜株高、有效叶数、根茎鲜质量、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明显增加;周年3茬次栽培的产量最高。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主要是为生姜提供适宜的生长因子尤其是地温条件,从而打破生姜自然休眠障碍,提高长势,实现周年生产,且对不同品种增产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生姜是多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用途广泛,是餐桌上的保健蔬菜,在豫西南栽培历史悠久,规模逐步扩大。本文简要介绍了豫西南生姜的栽培季节、种植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以期为豫西南生姜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姜为喜温作物,在北方地区,只要温度条件适宜,生姜即可以持续生长.因此,在秋后生姜根茎迅速膨大的时期,人为的创造一个适合于生姜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进行秋延迟栽培,延长生姜的生长期,可大幅度的提高生姜的产量.近几年,我们在越冬大棚的蔬菜、西瓜等收获后,及时栽种生姜,并利用大棚设施进行秋延迟栽培,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秋延迟栽培生姜的增产幅度均在15 000 kg/hm2(公斤/公顷)以上,增产率平均高达46.7%,最高达60%以上(见下表).生姜秋延迟高产高效栽培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强 《蔬菜》2021,(1):28-31
为了解决莱芜地区农户平均土地资源有限,传统生姜一年只种一季,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近两年来,结合济南市莱芜区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利用生姜营养钵育苗、高温土壤消毒、立式条幅遮阴、划抽法采收等技术探索出在同一地块进行大蒜—生姜—大蒜周年栽培模式,从而实现了大蒜—生姜—大蒜周年生产,突破了大蒜和生姜的传统种植方式,并达到了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目的,取得了每667 m~2纯收入34 350元的好成绩,为大蒜和生姜高效轮作模式及科学的茬口安排探索出了一条高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