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板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7个品种的板栗叶片过氧化物酶研究结果表明,板栗不同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差异,矮化型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一般品种.所测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与冠经、树高、干周、新梢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可以把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矮化型板栗品种早期预选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下,设施延后栽培葡萄土壤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蔗糖酶、脲酶、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处理对果实产量与品质影响,于2013-201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萌芽期-新梢生长期水分亏缺处理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开花期水分亏缺处理与CK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水分亏缺处理对本阶段土壤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萌芽期是最适宜通过水分亏缺方式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时期。萌芽期水分亏缺处理和着色成熟期水分亏缺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都具有抑制作用,新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水分亏缺能提高相应生育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而对土壤微生物熵值来说,新梢生长期水分亏缺处理对其具有显著提高的作用。根据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果实产量增加时,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大,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却显著减少;随着土壤脲酶活性增大,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3.
磨盘柿叶片、果实及萼片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磨盘柿(Diospyros kaki L. f. cv. Mopan),是中国北方主要栽培的涩柿品种。在此,对其叶片、果实及萼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在多个发育时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期内,柿萼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与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完全不同;叶片的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果肉的酚类物质含量;结果梢叶片与营养梢叶片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不同,8月下旬以前,结果梢叶片的值大于营养梢叶片的,8月下旬以后,前者又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苹果端粒酶特性与组培试管苗繁殖、衰老的关系,本试验选取‘金冠‘’富士’及‘嘎拉’3个苹果品种的不同继代次数、不同苗龄的试管苗叶片及不同的试管材料(试管苗叶片,茎段,愈伤组织),分别用改良TRA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量。研究表明,随继代次数增加,保存多年的苹果试管苗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苹果试管苗在90 d的生长期内,不同苗龄叶片端粒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试管材料端粒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金冠’愈伤组织端粒酶活性最高,‘嘎拉’叶片的端粒酶活性最高。本研究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量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豆叶片SS分解方向的活性在幼嫩叶片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叶片仅表现出有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合成方向的酶活性在不同品种间、不同叶位上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合成方向的酶活性,说明在大豆叶片中SS主要起分解蔗糖的调节作用;SS活性与大豆叶片中的蔗糖含量间具有正相关性,其中绥农14和不结瘤大豆的幼嫩叶片中SS合成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达到了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65和0.732);不结瘤大豆成熟叶片的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86)。  相似文献   

6.
《作物育种信息》2006,(3):10-10
张明生等对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系统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不同甘薯品种叶片中Q2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维C含量比对照均有明显增加;除少数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外,其余品种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品种抗旱性愈强,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幅度愈小。Q2和丙二醛的相对值(占对照%)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维C的相对值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因此,这些指标可用于甘薯不同品种抗旱性的评定。  相似文献   

7.
探讨欧洲李在阿克苏地区的新梢生长和果实发育动态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观测各品种的物候期,测量新梢长度和粗度、果实的三径、叶绿素和叶面积,分析欧洲李各品种间新梢与果实生长发育间的相互关系。各品种在物候期上相差1~2天,欧洲李的新梢快速生长期是在同一时期,‘法兰西’果实最先成熟,其次是‘斯坦勒’,‘女神’最晚;欧洲李果实发育在第1次快速生长阶段(在盛花后14~21或28天),三径日平均增长量最快,纵径>横径和侧径,在第2次缓慢生长阶段(在盛花后28~62天)和第3次快速生长阶段(盛花后62天至果实成熟)横径和侧径>纵径,单果重增加主要是在第3快速增长阶段。新梢的生长有2次生长高峰。叶面积和叶绿素快速增长都在盛花后14~42天(4月22日—5月20日)。在阿克苏地区的欧洲李果实三径和单果重生长都呈‘双S’曲线。在整个果实生长期‘女神’单果重的增长量最多。新梢的长度、粗度与单叶面积和叶绿素生长变化趋势一致。新梢和果实发育动态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出现营养竞争,中期出现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负载量对苹果光合速率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冉辛拓  张新生 《华北农学报》2003,18(Z1):131-132
按苹果主干横截面积大小定量留果,并连续2年对叶片光合速率及枝、叶、果的干物质增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生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0.972 7)关系,随负载量的变化,二者的变化程度有显著差异.虽负载量与干物质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0.9741),但均单果得到的光合产物却有显著变化,而且负载量的变化对果实品质及翌年的花芽分化均会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苹果不同生育期根系分区灌水的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系分区灌水是一种新型灌水技术,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春梢生长期、春梢停长期、秋梢生长期苹果根系分区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1/4、2/4、3/4根系体积灌水对苹果植株水分状况、生长习性和叶片Pn、Tr、Gs、WUE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梢生长期1/4根系体积灌水即可满足植株的水分需求,而春梢停长期、秋梢生长期需要2/4根系灌水;减小灌水根系体积后,新梢和叶片生长被抑制,叶片Pn、Tr、Gs降低,由于Tr较Pn下降幅度大,WUE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金冠”苹果果实为材料,采后用不同浓度核黄素溶液浸泡处理,研究其对损伤接种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果实的控制效果及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活性氧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核黄素处理可显著降低损伤接种P.expansum果实的病斑直径,其中以1.0 mmol/L核黄素处理效果最佳。同时,1.0 mmol/L核黄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了过氧化氢、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积累。由此表明,采后核黄素处理通过激活苯丙烷途径和活性氧代谢诱导苹果对青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明确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进而为早期鉴别抗性枣树品种提供参考依据,在枣果生长时期内,定期采集田间对缩果病抗性不同枣树品种果实,测定并比较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基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枣树品种果实中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明显。枣果生长初期,POD活性大小与品种抗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但随着果实生长,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幅多高于感病品种;在8月枣果生长关键时期,SOD、PAL活性大小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且抗病品种的SOD活性上升早于感病品种;同一时期不同品种CAT活性存在差异,但无一定规律可循。枣果发育不同时期POD、SOD和PAL 3种酶活性大小与果实抗病性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可作为鉴别抗病品种的生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甜樱桃不同品种特性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修剪方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山西省种植的14个甜樱桃品种的枝类组成。研究结果表明,供研究的14个甜樱桃品种,可以区分为以‘红玛瑙’和‘雷尼尔’为代表的2种类型;不同类型之间的坐果率、成枝率、中果枝比例、短果枝比例和单株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提高‘雷尼尔’品种类型的产量,树体整形修剪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坐果率、短果枝比例,并适当控制中、长果枝比例。  相似文献   

13.
人工控梢提高初投产期‘东魁’杨梅坐果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工控梢对初投产期‘东魁’杨梅坐果率的影响,2013年开始,对初投产期‘东魁’杨梅不同时期、不同花枝(结果枝)类型的坐果情况以及落花落果动态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东魁’杨梅人工控梢保果试验。结果表明:初投产‘东魁’杨梅以春梢花枝坐果率最高,达8.8%~9.16%,春夏二次梢花枝次之,平均坐果率达7.02%~8.37%,夏梢花枝再次之,为2.22%~6.67%,秋梢花枝最低,为0~2.06%;落花落果主要集中在谢花后半个月内,此期落花落果率达80.6%~100%;而人工控梢(摘心、抹芽)可显著提高初投产‘东魁’杨梅的坐果率,尤以花枝上抽发的新梢留基部0.3 cm摘心坐果率最高,平均达16.338%,花枝上抽发的新梢全部抹除的次之,平均坐果率达12.25%,显著高于对照(2.18%)。研究表明:新梢抽发长度与坐果率呈负相关,人工摘心、抹芽适合于初投产期‘东魁’杨梅的保果,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梨果实褐变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黄金梨、大香水、新梨七号为试材,研究了贮藏后梨褐变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和种类、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以绿原酸为主,果实褐变与酚类物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特别是二者在果实中不同部位的分布特性有关。黄金梨果心与其他部位比较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和PPO活性。由果皮至果心CAT活性依次降低,而果皮中POD活性极大地高于其他部位。SOD的活性与褐变的直接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甜樱桃裂果危害其商品价值。为了不同品种间裂果差异性,探索内源激素水平与裂果的相关性,选取了三种早熟品种(红灯、早大果、美早)两种晚熟品种(龙田晚红、红玛瑙)进行研究。检测了不同品种成熟期的裂果率,检测并比较了正常果与裂果果肉中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的裂果率普遍大于晚熟品种,且红灯>早大果>美早>龙田晚红>红玛瑙。所有品种果实果肉中内源激素的含量裂果均高于正常果,且所有品种中裂果与正常果中脱落酸含量越大裂果率越高。因此推测甜樱桃裂果与成熟期脱落酸含量升高有关。本实验结果对于甜樱桃生产中选栽适宜品种,有效减少裂果率,提高商品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红富士为试材,研究了套袋对苹果果实糖含量和山梨醇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套袋苹果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及SDH的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与对照相比,套袋后,苹果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山梨醇含量有一定的增加。套袋处理降低苹果果实的SDH活性,但SOX活性在发育后期有一定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苹果果实的果糖积累主要与SDH活性密切相关。由此推断,套袋通过降低苹果果实的山梨醇代谢而影响苹果果实的糖积累。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人参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茎中几种氧化还原酶的活力变化。以5年生人参茎为供试材料,采用中性磷酸缓冲溶液提取粗酶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力。结果表明,在展叶期、开花期和结果期4种氧化还原酶活力都出现峰值,并以结果期最高;果后参根生长期之后4种酶活力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都比较平缓。人参茎中4种氧化还原酶的活力变化与茎的生长,花和果实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1995 and 1996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nutrients on the infestation of fruits of five pepper varieties by Atherigona orientalis (Schiner). Different sources of nutrients — chicken droppings, plant residues (compost manure), wood ash and NPK (chemical fertilizer) — were used in the planting of each of the five pepper varieties [Nsukka yellow, Atarugu, and Sweet pepper, all of Capsicum annum; Bird's eye chilli and Local medium red (Ogoni pepper) both of C. frutescens ]. In 1995 plantings, pepper plots of Nsukka yellow and Atarugu varieties that received chicken droppings as source of nutrients suffer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fruit damage of 90.7 % and 80.8 %, respectively. Pepper plots of Nsukka yellow, Atarugu, Sweet pepper and Local medium red grown in 1996 and treated with chicken droppings suffer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fruit damage of 93.7 %, 56.6 % and 52.2 %, respectively. Plots of the Bird's eye chilli variety received minimal or no fruit damage in all. Pepper fruits in the control plots also did not undergo A. orientalis attack. Chicken droppings offered the lowest Relative Protection (RP) values to most pepper varieties in 1995 and 1996. NPK chemical fertilizer offer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RP values in 1995 and wood ash offered the highest RP in 1996 to most pepper varieties. Also, wood ash in both 1995 and 1996 offered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RP to most pepper varieties. Compost manure offered a moderate percentage RP in both years.  相似文献   

19.
黄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黄瓜果实性状间的相关性及主次关系,对黄瓜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筛选优良亲本提供参考依据。以49份黄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2个果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瓜的各果实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8.98%~38.41%,其中瓜把长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心室数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果实性状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在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2.609%。其中第1主成分包含果形指数、果实纵径、果实形状的果实纵径因子,第2主成分包含单果重、果实横径、单株产量的产量因子,第3主成分为果刺颜色因子,第4主成分为果实心室数因子。因此,在黄瓜品种改良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的选择,其次是第3主成分,第4主成分可不必作为重要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