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湾扇贝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室内人工育苗技术海湾扇贝(Aquipectenirradians)原产美国大西洋沿岸,1982年由中科院海洋所引进至山东、福建沿海试养,获得成功.浙江在1984年引进,翌年人工育苗和海区养殖获得成功.因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所以苗...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新兴品种。一九七四年突破人工育苗技术关,近十年来,育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和生产单位不断增多,为养殖生产提供数以亿计的种苗。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养殖数量的增多,山东长岛等一些地区已开展海区自然采苗。目前,人工育苗仍占据种苗生产的首要地位,提高人工育苗技术,增加人工苗种生产仍是扇贝养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丁勇  游克仁 《齐鲁渔业》1995,12(3):22-24
介绍了海湾扇贝秋季人工育苗技术。在21m^3水体中,共育出壳高360-580μm稚贝2698万个,平均出苗量128万个/m^3。  相似文献   

4.
获悉,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0—1982年先后4次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亲贝,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最近几年经过科学试验,突破了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一系列技术关键。育苗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每立方水体培育稚贝为70万个,壳高600微米,每台筏挂养9,00个饲养一年,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搞科学技术,生产无法提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海产贝类人工育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育苗品种有所增加,不少社队水产养殖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人工育苗工作,全国育苗单位多达几十个。在去年全国海水养殖经验交流会议的推动下,贝类人工育苗获得较快发展。有些品种的人工育苗已用于生产。山东省贻贝人工育苗一立方水体出苗率达一百多万粒,最高达三百来万。利用藻类育苗室进行贝类人工育苗和土池育苗的经验,取得初步成效。广东的华贵栉孔扇贝,福建的杂色蛤仔、山东的青蛤,都获得了成功。鲍鱼、珍珠贝、泥蚶、牡蛎、缢蛏、栉孔扇贝、翡翠贻贝等人工催产、受精、孵化和培育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是山东蓬莱市海水养殖主要种类之一。随着栉孔扇贝养殖生产的大发展,全人工育苗已远远满足不了殖养生产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扇贝养殖的发展,而且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于1990—1993年在沿海重点乡、镇养殖区进行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宜我市海区应用的栉孔扇贝半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魁蚶人工育苗在山东荣成,长岛,辽宁大连等地篷勃兴起。魁蚶人工育苗方法与扇贝基本相同,但由于魁蚶自身生物学特点及育苗季节不同,二者仍存在差异,要提高魁蚶人工育苗出苗量还应抓好以下几项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秋季全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Aequi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82年将其引进我国。1983年1月开始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随后又继续试验以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1985年推广到山东、辽宁等省各地,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南方还未开展海湾扇贝育苗工作,造成海湾扇贝苗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有效地解决对海湾扇贝苗种的迫切需求,平潭县水产苗种场于1993年10月进行了秋  相似文献   

10.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1995年,仅山东省扇贝产量就达到7.34×10^5 t。  相似文献   

11.
海湾扇贝属瓣鳃纲、珍珠贝目、扇贝科种类,又称大西洋内湾扇贝,原产美国东海岸。现主要在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开展人工养殖,因其生长快,产量高,成为我国沿海主要养殖品种。目前虽工厂化养殖技术比较成熟,但实际生产中,仍有一些育苗单位育苗失败,笔者现将2012年海湾扇贝育苗生产记录整理出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虾夷扇贝育苗综合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虾夷扇贝(Peceten yessoesis)是一种大型冷水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及黄海北部,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养成效益好.自1980年引进我国后已在辽宁、山东展开大规模的育苗及养成.由于近年来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牡蛎等浅海贝类养殖效益极不稳定,虾夷扇贝的育苗与养成越来越引起重视,笔者自1993年开始从事虾夷扇贝室内人工育苗,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工艺规程原是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扇贝育苗及养殖两个课题组,受辽宁省水局产的委托,总结了几年来研究成果,吸取了各兄弟单位的经验,结合我省当前扇贝人工育苗的现代编写的。辽宁省水产学会曾于1981年2月召开了专题学术讨论会,讨论了这项规程。与会者一致认为,本规程可作为我省当前扇贝育苗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暂行规定,并建议省水产局批发各育苗室执行。会后原编者根据学术讨论会上所提意见又作了一些修改,现予刊登,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四年扇贝全人工育苗的成功为扇贝人工养殖提供了大量的苗种,扇贝的大发展已成为可能。但十年来扇贝养殖一直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养殖器材成本高,单台产量低,收益少,甚至亏损。因此,研制一种结构合理,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扇贝生长快的新型养殖器材已是当前扇贝养殖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适应能力强,分布广,主产区为浙江舟山海域。近几年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在北方获得成功。现将常温人工育苗技术简介如下:1育苗车间选用贝类人工育苗车间,在虾夷扇贝和海湾扇贝结束后即可进行厚壳贻贝的常温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16.
旅大水产化工厂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利用现有海带育苗设备,在浅水条件下进行栉孔扇贝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为解决扇贝苗种开辟了一条新路.扇贝是名贵的海珍品,近年来我国已开展人工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苗种不足.虽然人工育苗早已成功,但必须在池水深度一至一米五的专用贝类育苗室培育,而建造一个三千平方米的贝类育苗室需投资五十余万元,使苗种生产受到限制.扇贝育苗季节正是海带育苗室  相似文献   

17.
单胞藻饵料在扇贝育苗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扇贝育苗中,目前尚未有完善的人工饵料和其他代用饵料,可以说有无单胞藻饵料直接关系到扇贝育苗的成败。本文是根据作者近十年在育苗场承担单胞藻饵料培养技术指导的实际工作经验归纳、总结而成。(-)选种及一组扩大选种一般在亲贝入地前2-3个月进行。种类要根据不同扇贝育苗时间来确定。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育苗为例:海湾扇贝亲贝太地一般在三月初,由于此时水温较低,一级扩大培养一般先选一些低温种类如新月菱形藻(NitZSChiclisterium,硅藻类)。8701(l。hrysi…  相似文献   

18.
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concenticus)适应于水温较高的南方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91年12月引进我国,并培取得子一代青苗成功。平潭县于1995年8月中旬,引进墨西哥扇贝500个,并进行亲贝促熟,于9月份在平潭县水产苗种场进行了秋季墨西哥扇贝入工育苗试验,自9月5日开始采卵,至11月1日结束.经过近2个月时间,育苗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培育出壳高1.3-2.0毫米的子四代苗种138万粒。我们于1996年9月份又进行了育苗重复实验,培育出347万粒幼苗。这一育菌技术将为今后沿海开展墨西哥湾扇贝人工育苗单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湾扇贝亲贝高密度暂养育肥性腺促熟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人工控温育苗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技术,但由于在海湾扇贝育苗中对亲贝高密度暂养育肥性腺促熟的关键技术尚未被育苗生产单位普遍掌握,造成每年仍有许多育苗生产单位因亲贝培育不理想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亲贝产卵量低、产卵不集中、孵化率低,严重影响了海湾扇贝的育苗生产,甚至直接导致育苗生产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美国海湾扇贝适应性强,是一个优质高产的海水养殖新品种,我国在1982年从美国引进,已在山东、辽宁推广。我省的自然条件适宜海湾扇贝的生长,省科委已把海湾扇贝列为沿海开发的星火计划。省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栉孔扇贝的引进工作后,积极从事海湾扇贝的引进。1987年在本所试验室和抚宁县海水育苗场进行海湾扇贝人工育苗,使用室内越冬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