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白粉菌 Ⅱ.单囊壳属Sphaerotheca Lé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汇录了吉林省白粉菌单囊壳属11个种,其中有4个种为吉林省新记录种,即:单囊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ex Fr.)Poll.;大戟单囊壳Sph.euphorbiae(Cast.)Salm.;山萝花单囊壳Sph.melampyri Junell;老鹳草单囊壳Sph.fugax Penz.& Sacc.第1个种为国内新记录种,其它3个种为东北地区新记录种。有13个寄主植物为国内首次报道,对吉林省新记录种均有较详细地描述并附有插图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采自吉林省的4个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新记录种:合叶子迴白粉菌(Erysiphe ulmariae)、博落白粉菌(E.macleayae)、华阴白粉菌(E.huayinensis)和绣线菊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spiraeae),根据标本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分析讨论,为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的物种多样性增补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报道我们对中国壳斗科Fagaceae上叉丝壳属的研究结果。寄生于壳斗科植物上的白粉菌比其他任何科植物都丰富,据平田(Hirata,1968)统计,全世界已报道6属20余种,其中叉丝壳属有6种,即Microsphaera abbreviata Peck, M. alphitoides Griff. et Maubl., M. calocladophora(Atk.) Salm., M. extensa(Cooke et  相似文献   

4.
本文汇录了吉林省白粉菌4个属:球针壳属PhyllactiniaLev、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Kunze、叉钩丝壳属SawadaiaMiyabe、钩丝壳属UncinulaLev,共7个种。其中1个种为省内新纪录种,即细柱柳钩丝壳Uncinulasalici-gracilistylaeHomma,有1个寄主植物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白粉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汇录了吉林省白粉菌4个属:球针壳属PhyllactiniaLev、叉丝单囊壳属PudusphaeraKunze、叉钩丝壳属SawadaiaMiyabe、钩丝壳属UncinulaLev,共7个种。其中1个种为省内新纪录种,即细柱柳钩丝壳Uninulasalici-gracilistylaeHomma,有1个寄主植物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分类方法,对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校内采集的66份标本和实验室以前收藏的15份标本进行分类整理,共鉴定出白粉菌34种,隶属于8属,分别是:叉丝壳属、白粉菌属、单囊壳属、叉丝单囊壳属、球针壳属、钩丝壳属、布氏白粉菌属、叉钩丝壳属.  相似文献   

7.
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症状进行描述,调查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变形;该病终年可见,新叶、嫩枝于4月上句开始发病,8-11月为发病盛期,空旷处植株发病重于树荫处。对该病菌的有性态和无性态进行了观测,其有性态和无性态分别与文献对多丝叉丝壳Microsphaera multappendicisZ.Y.Zhao & Yu和亚麻粉孢Oidium lini Skoric的描述相吻合;对该病菌的rDNA-ITS区段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与GenBank中多丝叉丝壳对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根据对病菌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认为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的病原为子囊菌门多丝叉丝壳M.multappendicis,其无性态为半知菌类亚麻粉孢Oidium lini。  相似文献   

8.
白粉菌引起植物白粉病.为了掌握江苏省新近增加的植物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在江苏江苏省内对植物白粉病菌进行了调查,报道和描述了南京发生的江苏省新记录白粉菌,它们是:寄生在木芙蓉上的木槿生单囊壳、寄生在十大功劳上的小檗生叉丝壳、寄生在枫杨上的胡桃球针壳、寄生在苍耳上的苍耳叉丝单囊壳.考证标本由笔者采集并保存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菌种保藏库.  相似文献   

9.
对采集的白粉菌标本进行鉴定,确定了吉林省新记录种2个:刺槐白粉菌(Erysiphe robiniae)和图拉斯叉钩丝壳(Sawadaea tulasnei).文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显微照相及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五味子叉丝壳菌危害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RiskAnalysis,简称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外分布、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对五味子白粉病病原菌五味子叉丝壳菌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叉丝壳菌为风险中度偏高的有害生物,对我国五味子资源及五味子产业发展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应加强风险性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农田作物根围的真菌(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分离自辽宁省12市县农田作物根围真菌中的7属9种 :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1种 ,班尼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bainieriNaumov) ;毛霉属(Mucor)1种 ,冻土毛霉冻土变种(MucorhiemalisWehmerf.hiemalis) ;毛壳菌属(Chaetomium)2种:球毛壳(ChaetomiumglobosumKunze &Steud.) ;橄榄色毛壳(ChaetomiumolivaceumCooke &Ellis) ;光黑壳属(Preussia)2种:竞争光黑壳(Preussiaaemulans(Rehm)V.Arx) ,香蒲光黑壳(PreussiatypharumCain) ;假裸囊菌属(Pscudogymnoascus)1种,玫红假裸囊菌(PseudogymnoascusroseusRaillo) ;篮状菌属(Talaromyces)1种,黄色篮状菌(Talaromycesflavus(Klcker)Stolk &Samson) ;韦斯特壳属(Westerdykella)1种:散布韦斯特壳(Westerdykelladispersa(Clum)Cejp &Milko) ;其中班尼小克银汉霉、竞争光黑壳、香蒲光黑壳、黄色篮状菌和散布韦斯特壳是中国的5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了解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后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 t,即马氏珠母贝总养殖容量为2.5×108个,且两种模型估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发现两种模型估算所得的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压力。马氏珠母贝适宜放养密度为:壳高2~3 cm的小贝放养密度为3.00×105~4.50×105个/ha,壳高3~5 cm的中贝放养密度为1.50×105~2.25×105个/ha,壳高5 cm以上的大贝放养密度为1.20×105~1.50×105个/ha,植核育珠贝放养密度为1.05×105~1.20×105个/ha。【结论】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 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3.
16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用自选育成的16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配合力和聚类分析,为玉米自交系的利用和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参考。【方法】以5个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55个测交组合,进行产量配合力效应及聚类分析。【结果】16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配合力差异显著,M9、M3、M1和F3、F2的GCA较高;组合M10×F3、M9×F3、M1×F3、M3×F2、M4×F2、M9×F2、M3×F3、M6×F3、M5×F3、M11×F2的配合力总效应较高,为强优势组合,其利用潜力较大。根据产量SCA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6个自交系分为5类:M1、M6为第Ⅰ类群;M2、M7、M9、M3、M5为第Ⅱ类群;M8、M11、F1为第Ⅲ类群;F2、F3为第Ⅳ类群;M4、M10、F4、F5为第Ⅴ类群。【结论】自交系M3、M9和F2、F3的GCA和SCA效应均较高,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与其他自交系组配,较易选育出较高产的玉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柞树白粉病是柞树上的一个重要病害。欧洲、亚洲、美洲均有发生;我国北起吉林,南到四川有柞林的省份亦有此病发生。关于柞树白粉病的研究,国内资料不多,本文仅就柞树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做概要报导。柞树白粉病是由真菌——粉状叉丝壳(Microsphaera alphitoides G.et M.)寄生柞树后引起的一种病害。在我省以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柞树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广东、海南两省锥属植物种类的整理,记载了该属植物24种4变种;其中有1个新种(假罗浮锥Castanopsis semifabri X.M.Chen et B.P.Yu),2个新变种(小果海南锥C.hainanensis Merr.var.litoralis X.M.Chen et B.P.Yu、海南华锥C.chinenis Hancevar.hainanica X.M.Chen et B.P.Yu),1个新名称(黧蒴组Castanopsis sect.Fissae X.M.Chenet B.P.Yu)和1个海南分布新记录(丝栗锥C.fargesii Franch.),新归并了1个组、3个种和1个变种。初步总结了该属器官形态的演化特点,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霉污菌的3个国内新记录种:炱壳小圆孢[Chaeta sbolisia microglbluosa Bat、&Cif],阿西炱束梗孢[Leptoxyphium axillatum(Cooke> Hughes]麦提多绺孢[Trjpospermum (Lind) Hughes]及1个国內稀有种:烟长壳色格孢Fumagospora capnodioides Arn、]。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几种白粉菌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河南省5种植物白粉菌DNA,扩增其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寄生于凤仙、豇豆和菊芋的叉丝单囊壳属白粉菌,其ITS序列聚在一支,遗传距离小,亲缘关系近;寄生在大叶黄杨上的冬青卫矛白粉菌和番茄上的新番茄粉孢菌,其ITS序列聚在另外一支。此分析结果与5种白粉菌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说明ITS序列分析技术可以为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 M I和PaB M 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 M I和Sl M 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 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 M和PaB M 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 M II、Sl M I和Sl M 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 M和PaB M 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获得凡纳滨对虾自噬相关基因Lv ATG6 cDNA全长,揭示其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在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PCR方法克隆Lv ATG6,半定量PCR方法检测Lv ATG6在对虾10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WSSV侵染后Lv ATG6在对虾鳃和肝胰脏2种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克隆获得Lv ATG6 cDNA全长1 275 bp,编码42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大小为51.5 k D;Lv ATG6基因在凡纳滨对虾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无组织表达特异性;Lv ATG6在病毒感染不同时间的对虾鳃和肝胰脏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的表达变化。[结论]凡纳滨对虾Lv ATG6及参与的细胞自噬可能在WSSV病毒感染增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深入揭示凡纳滨对虾细胞自噬与WSSV病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中国科学院资助基金课题“园林花卉病害研究”内容之一.现将1979——1985年采集鉴定的130种园林花卉作物病原真菌,用名录形式报道,文中对每个种列出学名寄主、发生采集期、分布及标本号.所有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真菌标本室(MHYAU).本名录中具有经济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病原真菌有以下22种:白粉孢(海棠、牡丹、竹节蓼、大丽菊白粉病),白尘粉孢和蔷薇放线孢(月季、玫瑰、蔷薇白粉病和黑斑病),二孢白粉孢(菊花、金盏菊、构杞白粉病),景天叉丝壳(绿葡萄白粉病),正木粉孢(冬青卫矛白粉病)、南方小钩丝壳(紫薇白粉病),鞑靼内丝白粉菌(旱金莲白粉病),凤仙单轴霉(凤仙花霜霉病),胶孢炭疽菌(山茶、墨兰炭疽病),核果尾孢(云南樱花穿孔病),菊针壳孢和肥满针壳孢(菊花黑斑病和褐斑病),腔室单孢锈(鹭丝兰锈病),牡丹枝孢(芍药与牡丹黑斑病),灰葡萄孢,百合葡萄孢、唐菖蒲葡萄孢(玫瑰、百合、唐菖蒲灰霉病),杜鹃多毛孢,烟色盘多毛孢(马樱花、合百叶枯病)以及黄杨叶点霉、木犀叶点霉(引致黄杨和桂花叶斑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