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灌丛草地类型区作为草地实施放牧和全年禁牧管理后的观测区。以2003年的观察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月份梯度实施禁牧与全年放牧状态下,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多度和重量的变化对比,辅以气象、土壤因子进行分析,意在找出草地合理的放牧强度,草地适宜的休养生息时间,使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结果表明,灌丛草地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草地植被状况有好转。草地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104g/m^2。灌木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115.8kg/hm^2。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0%,植被高度平均提高17cm,植被的群落演替过程也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乌鲁木齐市周边荒漠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封育前后年间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荒漠草地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草地植被状况有所好转,植被高度平均升高,植被盖度平均升高,地上生物量平均升高。植被的群落演替过程也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封育时间延长,植被在高度、地上生物量上增加更加明显,盖度在封育第1年和第2年与封育前无明显差别,在封育第3年明显增加。从试验数据可以得知,封育后,荒漠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原来相比增加比较明显,并且随着封育期的延长,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逐渐在增加。故封育使荒漠草地植物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荒漠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宁夏灵武市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植被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经围栏禁牧和补播后,由于有效消除了放牧的干扰,草地得到了休养生息,开始不断改善和恢复。主要表现在:禁牧加补播样地和禁牧样地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平均比放牧样地高出87.03%和46.67%;禁牧加补播及禁牧样地植被盖度增大,分别比放牧草地提高了25.46%和15.37%;放牧区及禁牧区多为一年生植物,且区内的株丛数显著高于禁牧加补播区;在三个区内植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没有差异显著性。综合评价,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草地植被的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4.
沙化草地春季禁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化草地进行了春季禁牧试验.从4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50~70d禁牧期间,对牲畜进行舍饲,对牲畜体重变化和草地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并与传统的自由放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春季禁牧有效地保护了植物,植物生长速度和植被盖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禁牧舍饲牛的增重要高于自由放牧的对照,而舍饲羊的增重要小于自由放牧的对照.根据禁牧后饲草收益和家畜表现所做经济分析来看,春季禁牧制度是一项既能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又能保证畜牧业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珂  徐婷  胥红军  张弛  徐文轩  杨维康 《草业科学》2015,(12):2139-2145
以天山自然遗产地喀拉峻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2014年7月底到8月初,研究了现有不同管理方式——禁牧、限牧和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区相比,禁牧区物种总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而α物种多样性水平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限牧区草地不仅植物群落种类最为丰富、α物种多样性最高,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与禁牧区接近.禁牧导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不同放牧方式下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放牧>限牧>禁牧变化趋势.因此,在喀拉峻自然遗产地现有的3种管理方式中,禁牧并非是最好的草地恢复方式,限牧是相对可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禁牧封育对退化草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在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示范工程的青海省玉树县上拉秀乡进行了3年禁牧封育退化草地的观测,研究了禁牧封育对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的改良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禁牧封育对恢复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有明显的效果。禁牧封育后草地中植物的盖度,高度和产草量明显提高;牧草种类发生显著变化,莎草科、禾本科牧草的种类和产量增加,杂类草的种类和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退牧还草工程区围栏草地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川西北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围栏草地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经围栏禁牧和休牧后,由于有效消除了放牧干扰,草地得到休养生息,开始不断改善和恢复,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物种多样性提高,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大小表现为:休牧>禁牧>对照;围栏样地地上生物量增加明显,平均比对照高出50.36%~88.77%;草群高度也明显增高,比对照平均高出36.79%~76.98%;草地总盖度变大,禁牧和休牧草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49%~17.28%。同时,草地质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开始增多,而毒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减少。综合评价,各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区内草地植被生态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温性草原植被特征及品质变化情况,旨在了解禁牧和放牧对草地群落产生的影响和群落变化过程,为合理利用与管理新疆温性草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禁牧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下的新疆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2018年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整个生长季的草地群落生物量、数量特征、多样性及植被品质进行了动态观测。结果表明:放牧使群落基本数量特征(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退化指示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重增加;与放牧草地相比,禁牧草地的群落优势物种生物量、总生物量均显著提高(P<0.05),优势物种所占比重增加,群落丰富度下降,植物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发现自由放牧会使草原群落向退化方向演替,长期禁牧会使得群落丰富度下降,在草原利用时要合理的将放牧与禁牧相结合,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沙化草地春季禁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化草地进行了春季禁牧试验。从4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50-70d禁牧期间,对牧畜进行舍饲,对牲畜体重和草地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并与传统的自由放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春季禁牧有效地保护了植物,植物生长速度和植被盖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禁牧舍饲牛的增重要高于自由放牧的对照,而舍饲羊的增重要小于自由放牧的对照。根据禁牧后饲草收益和家畜表现所做经济分析来看,春季禁牧制度是一项既能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又能保证畜牧业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锡林郭勒放牧草地封育后植被恢复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不同时期(1987、1997、2003年)围封禁牧的草地与自由放牧草地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封育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围封禁牧对草原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净生产力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禁牧时间的增加,群落覆盖度及生物量都有明显的增加;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长期封育不利于草地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实施围栏封育是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武威市在天祝县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34万hm2,占全县草原面积的86.87%。在退牧还草围栏区实施禁牧和休牧,并进行了不同草原类型围栏封育期限及利用模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山地草甸经过5年的禁牧,植被盖度、高度显著提高,但第5年比第3年增加可食牧草产量、牧草盖度、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禁牧封育3年后,山地草甸草原生产性能及植物群落特征无显著变化,即可解禁利用;温性草原经过5年的禁牧和休牧,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均有显著提高,表现为正向性演替。从禁牧和休牧第5年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故温性草原禁牧5年即可解禁利用。  相似文献   

12.
禁牧对隆宝国家自然保护区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青海省玉树县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禁牧、半禁牧、自由放牧的高寒草地,调查3种草地的植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分析禁牧对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可以有效提高该保护区内高寒草地植物量,增加植被盖度,提高禾草类优良牧草功能群的比例,植物多样性增加;禁牧可以提高土壤碳库、氮库及储水能力;禁牧使地上植被与土壤有机碳、氮、储水功能协同演变,但对土壤磷影响不大。此外,适当程度的禁牧是降低高寒湿地土壤水分蒸发,减缓高寒沼泽湿地退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天山北坡中段的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牧户,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和"暖季放牧、冷季放牧+补饲"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自由放牧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变化特征,为典型草原家庭牧场选择一种相对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示范户和对照户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月、8月达到最高值。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盖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高6.01%、27.59%。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高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提高10.86%、29.47%。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密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提高47.02%、42.98%。示范户1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户平均提高26.07%。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户降低3.08%。不同牧户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示范户2示范户1对照户。  相似文献   

14.
禁牧封育措施改良高寒地区退化草地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2003-2005年,通过对青海省玉树县上拉秀乡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进行为期3年的禁牧封育改良试验,结果表明:禁牧封育措施对恢复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化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有明显的效果,禁牧封育后草地中植物的盖度、高度和产草量明显提高;牧草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优良莎草科、禾本科牧草种类与产量增加,杂类草的种类、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禁牧、休牧和长年放牧等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03—2007年在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山地草甸线叶嵩草型草地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结果表明,禁牧可提高山地草甸草原的植被盖度、高度、频度、产草量和优良牧草比例,对恢复草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而长年放牧使各指标降低,毒杂草比例升高,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场退化;休牧为可食牧草的营养生长及种子成熟创造了条件,使草地植被群落特征保持稳定,既利用了草地的生产属性,又对生态不造成危害,是山地草甸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围栏封育草场,并对监测点内、外牧草的生长状况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监测点内、外牧草的高度和产量有显著的差异,围栏草地较未围栏草地平均高度高出4cm,多度高出80个株丛,投影盖度高出33.7%,频度高出160%,产草量高出180.9g/m2;说明在牧草生长季节内,禁牧有利于提高天然牧草的产量和高度,表明禁牧有利于恢复退化草地并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对封育禁牧2年的温性荒漠草原类草地的植被结构、产草量变化以及围栏的投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春季休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及时掌握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天然草地春季休牧效果,2005年8月,对春季休牧区和其相应连续放牧区草地进行植物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被组成等方面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休牧2、3年后草地在生物量、盖度、高度等方面上高于连续放牧的草地;分别有87.5%、93%和86%的监测点显示春季休牧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有正面效应.随着休牧年限增加,植被优势种呈现一定的变化,逐渐以贝加尔针茅、羊草、糙隐子草为主,藜科、菊科植物及杂类草减少,围栏休牧区植被呈现良性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12~2019年对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8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及优势植物的盖度、频度及生殖枝高度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9年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植被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2019年,老鹳草、早熟禾、赖草、鸭茅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有了显著提高;地榆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虽有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目前影响较大的草原保护项目。该项目对退化草原进行禁牧封育,并以财政资金向农牧户兑付禁牧补助。为了探索草原奖补项目实施的效果,本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为例,对其2011年和2016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情况做对比,调查该县项目实施前后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包括草地植物多样性、草原植被盖度、草群高度、草地生产力等指标;利用遥感数据,建立NDVI模型反演宁县草原生产力及盖度变化情况,对其政策实施效果做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为明晰不同放牧模式对高寒草句植被特征的影响,以祁连山东缘全年连续放牧(CG)、冷季重度放牧(HG)、冷季轻度放牧(LG)、全年划区轮牧(RG)和全年禁牧(NG)5种不同模式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结果 表明:植物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在RG样地最高,而在CG样地最低.此外,NG样地禾本科植物密度显著提高,莎草科、豆科、杂类草植物密度、群落总密度、植物群落物种数和多样性降低,和RG样地相比,NG样地总物种数减少了20种.因此,为期5年禁牧致使高寒草句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从提高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全年划区轮牧是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最佳放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