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调查冰冻灾后柑桔木虱的死亡率,掌握了各区域柑桔木虱越冬后的虫情,提出了灾后柑桔木虱防治对策。广西冰冻灾后有虫面积为1.833万hm2,占柑桔种植面积的8.3%,同比减少3.217万hm2,虫口密度同比减少86.4%~192.0%。其中桂北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达85%,桂中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为54%,桂南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为34%,同比均显著提高,桂北部分县域死亡率达100%。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越冬死亡率与温度的关系,对以后科学开展春梢期间柑桔木虱的防治,做好柑桔黄龙病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柑桔黄龙病在柑桔主产区呈蔓延势头,而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的唯一自然虫媒,果园中如果没有木虱,即使有病树也不会造成传染,所以控制柑桔木虱是防控柑桔黄龙病扩散蔓延的关键,柑桔木虱也就上升为柑桔第一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桂林市柑桔木虱周年发生动态,为柑桔木虱的预警及柑桔黄龙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07~2010年在失管柑桔园、柑桔木虱寄主植物九里香和正常管理柑桔园观察柑桔木虱周年发生动态及世代重叠情况、不同年份高峰期及种群走势,并分析其危害严重的原因.[结果]桂林市周年有柑桔木虱发生,失管柑桔树及九里香上柑桔木虱种群数量多,下半年高于上半年,且每年有多个峰期,世代重叠;失管柑桔园从21旬开始种群数量剧增,30旬后数量减小,成、若虫高峰期出现在25~29旬;九里香上柑桔木虱主要出现在12~33旬,20旬为最高峰期.正常管理柑桔园柑桔木虱种群数量低,高峰期的33~34旬仅监测到5~30头/100梢.[结论]在桂林市失管柑桔园和绿化植物九里香上周年有柑桔木虱发生,木虱种群数量大,下半年高于上半年,世代重叠;正常管理的柑桔园柑桔木虱种群数量低,管理良好的柑桔园全年未检测到柑桔木虱.  相似文献   

4.
柑桔黄龙病是毁灭性病害,本文就防治柑桔木虱在防控黄龙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了实际的柑桔木虱监测点,采用定点的方法对柑桔木虱进行系统监测,同时对黄龙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了有关柑桔木虱消长的规律以及传播黄龙病的相关数据,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防控柑桔黄龙病,发展我市柑桔产业。  相似文献   

5.
柑桔木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是正常管理柑桔园黄龙病发生严重的最重要原因,弄清这些果园柑桔木虱种群的年发生规律是有效防治柑桔木虱和柑桔黄龙病的基础.6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10~12月份是木虱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其次分别是9月、1月和5月.9~12月的柑桔木虱数量与次年的柑桔黄龙病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的罕见雨雪冰冻天气对桂林柑桔木虱越冬虫口基数有较大的影响。至2008年3月中旬,桂林北部县未查见柑桔木虱活虫,中南部县柑桔木虱死亡率90%以上,冬后残虫量仅相当于去年的3%~5%,且多集中在失管桔园及房前屋后零星柑桔树上。提出抓住柑桔木虱种群数量少易达防治效果的良机,抓紧抓好各次新梢期和对失管桔园、九里香、黄皮树上的柑桔木虱的防治以及植保机防队伍统一药杀木虱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柑桔木虱传播柑桔黄龙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柑桔木虱(Dtaphorina citri Kuwayama)传播柑桔黄龙病的试验,在柑枯木虱的主唾腺及滤室中观察到柑桔黄龙病的病原类细菌体,这些类细菌体与病株中的类细菌体相同,进一步证明了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并图示了柑桔木虱唾腺和消化道滤室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柑桔木虱是柑桔嫩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在老叶和嫩叶上吸食,若虫群集柑桔嫩梢、幼叶和新芽上吸食危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易脱落。若虫排泄物撒布枝叶上,会引致煤烟病及影响光合作用。柑桔木虱是传播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是引起柑桔黄龙病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桔区果园内同时存有柑桔黄龙病病树和柑桔木虱,则木虱种群的数量多少,可决定黄龙病传播、扩散速度的快慢及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9.
柑桔黄龙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除原有的亚洲、非洲外,美国、巴西也已发现此病和其传播媒介-柑桔木虱。根据柑桔木虱是黄龙病唯一自然传播媒介和广西柑桔主产区无法实施隔离种植的特点以及柑桔黄龙病已成为广西柑桔发展最大障碍的实际和柑桔生产现状,提出在黄龙病区建立以柑桔黄龙病为第一重要病害,柑桔木虱为第一重要害虫的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实施以控制柑桔木虱为重点的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措施。3年的大面积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验证区累计发病率为0.72%,对照Ⅰ区达9.42%,对照Ⅱ区达7.14%。  相似文献   

10.
介绍柑桔木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柑桔木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方法,在棚内及果园进行了烟雾法施药防治柑桔木虱成虫药效试验.棚内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以A1(80 %敌敌畏EC: 48 %毒死蜱EC:柴油=1: 1: 6)最好,每公顷喷药油11 400 mL时,烟雾处理2、5、10和15 min,药后24 h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0 %;相同的药剂配方及药油用量,柴油用量增加,防治效果略有下降;温度越高,烟雾防治柑桔木虱成虫效果越好.果园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A1每公顷药液用量15 000 mL进行烟雾施药时,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为92.6 %,表明烟雾法施药对田间柑桔木虱成虫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桔园是昆虫群落中粉虱,柑桔木虱的亚群落结果,调查发现,柑桔粉虱类8种,粉虱类天敌24种,其中寄生蜂7种,捕食性天敌20种,虫生真菌5种,初步探明了粉虱类,柑桔木虱亚群落的食物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柑桔黄龙病虫媒木虱的野生寄主及其带毒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柑桔主产区的木虱野生寄主进行调查,确定福建省柑桔木虱中间寄主的品种及种类。采集在中间寄主植株生活的木虱及叶片进行PCR检测,发现九里香、金桔带毒。用饲毒20 d的木虱接种各中间寄主,1个月、半年各检测1次,确定九里香、金柑、金桔带毒,它们是柑桔黄龙病病原的寄主。其它芸香科植株未检测出病原。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果树木虱主要有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柑桔呆木虱(Diphorina citri Kuwayama)、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napsylla sinica Yang et Li),危害的果树主要有梨、柑桔和龙眼.木虱的防治技术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应用较为广泛,但研究不够深入,尚待完善.综述了危害果树的木虱种类、危害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柑桔木虱又名枯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主要危害柑桔嫩梢和新芽,是柑拮嫩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常在叶和嫩芽上取食.若虫群集在嫩芽新梢上危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若虫的白色排泄物洒在枝叶上,诱生煤病,影响光合作用。同时,柑桔木虱还能传播黄龙病。  相似文献   

16.
黄龙病对于柑橘来说是毁灭性的病害,柑桔木虱是传播黄龙病的昆虫。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所总结的经验来看,控制黄龙病的关键措施就是防治柑桔木虱。为此应该要合理地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其他一些绿色生态的控制办法,尽量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进一步改善柑橘的生态系统,提高对柑桔木虱的自控能力,控制黄龙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柑桔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为类细菌性病害。在田间,传病昆虫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病原的唯一传播媒介。只要果园中没有木虱,即使有病树,黄龙病也不会传染。田间防控柑桔黄龙病,须掌握以下重点。  相似文献   

18.
9种药剂防治柑桔木虱成虫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防治柑桔木虱成虫的有效药剂,试验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将木虱饲养在九里香上,并用40目纱网套袋封口,然后进行9种农药防治柑桔木虱成虫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EC480mg/L、10%吡虫啉WP100mg/L、25%吡虫啉WP250mg/L、20%甲氰菊酯EC200mg/L、20%哒虱威EC200mg/L、20%丁硫克百威EC 200mg/L、2.5%三氟氯氰菊酯EC25mg/L、药后24h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达97.1%-100.0%,生产上可单独使用;而采用20%异丙威EC+25%吡虫啉WP450mg/L药后24h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的效果好,防效达到100.0%,表明杀虫剂合理混用可提高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柑桔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其别称主要是依据发病症状描述的,属于类细菌性病害的一种。而虫媒木虱是黄龙病病原得以在田间传播的唯一媒介,只要果园中存在木虱,即使只有一株树苗感染了黄龙病,那么整个柑桔果园都将受到黄龙病的危害。因此,及时地发现和清除黄龙病感染病原的柑桔植株,阻断传播途径,消灭虫媒木虱,是保证柑桔生产效益,打赢柑桔黄龙病防控持久战的重要举措。防控柑桔黄龙病需要注意对黄龙病病症的掌握,了解病原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控制木虱木虱为重点的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理论已在广西柑桔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广应用该理论,加速该理论在柑桔黄龙病区的推广应用,本文报道了该理论的形成过程、事实和理论依据以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