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化隆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但同时给农田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本文结合多年实施农田残膜回收工作,结合化隆县实际从农田残膜回收现状、农田残膜捡拾方式及农田残膜回收模式的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今后在化隆县开展农田残膜回收过程中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业增产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农田残膜的回收也成为了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内残膜在田里影响土质的情况比较严重,并造成大量白色污染.文章针对农田留有残膜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危害,分析了国内残膜回收机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苗前期、秋后及春播前使用的3种残膜回收机性能,并提出了推广使用联合残膜回收机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使农作物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但是留于土壤中的地膜残片易造成“白色污染”。对农用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分析总结了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的方法以及清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田残膜治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可降解地膜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当前采用机械化残膜回收技术、污染控制技术、适期揭膜技术和以旧膜换新膜技术等是治理残膜污染的有效方法;依靠市场调节作用和政府扶持,利用工程技术措施解决好回收和集聚打包等关键环节,提高再生利用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岳普湖县大面积推广已有30多年,该技术在保温提墒、除草防病、增产增效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降解,在土壤内可存在200~400a,农田长期使用地膜,残膜回收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白色污染"逐年加重,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土壤生态恶化,农机作业质量降低,危害牲畜健康。残膜破坏土壤物理结构,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作物发芽难、出苗差至减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实地调查和定点取样分析,基本摸清该县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现状和残膜分布特征,为覆膜栽培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白色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使用面积扩大,农民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同时废旧残膜对土壤和农田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减轻"白色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残膜资源利用,提高农田残膜回收率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技术在发展新疆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农田"白色污染"的不断加剧,残膜回收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降解膜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旨在探索解决玉米田残膜污染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赤峰市是农业生产大市,农用地膜投入量大,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为切实做好农用残膜回收工作,真正了解农业生产区内农膜回收现状,通过对赤峰市松山区地膜使用和回收情况调查了解,总结当地农膜使用的现状和回收率情况,分析残膜回收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赤峰市农业残膜回收问题相关政策提...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膜污染严重且呈逐年加重的态势,地膜机械化回收是目前最主要的残膜污染治理方式,简要介绍了农田残膜回收作业机具、地膜质量的重要性、机收残膜的储运、资源化利用问题等,阐明了地膜机械化回收工作是涉及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储运和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从财政部获悉,近日中央财政下拨2014年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10亿元,用于华北、东北和西北旱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支持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要求地方通过"以旧换新"的补助方式做好地膜回收再利用工作。为了提高残膜回收率,减少农田"白色污染",2014年,中央财  相似文献   

10.
正新疆是我国农田地膜覆盖栽培重点区域,每年地膜应用面积超过5500万亩,地膜使用量接近30万吨。新疆地区研制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现已近百种,但仍不能完全解决聚乙烯地膜的回收问题。残膜机械回收存有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回收率偏低,使用最广泛的立杆搂膜机具回收率只能达到50%左右;二是含杂率高,回收的残膜与土壤、秸秆等混在一起,资源化利用困难;三是回收机械使用可靠性差,关键工作部件受力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4月选择内蒙古覆膜年限为1~40 a的10个旗县的3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对各监测点农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耕地耕层(0~30 cm)土壤平均地膜残留量已高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且3个区域残留量差异明显,表现为北方高原山地区>东北湿润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农户的回收意识更加影响农田残膜量;土壤残膜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且表现为随覆膜年限增加,0~10 cm土层中的残膜含量比例减少,10~30 cm的土层残膜含量比例随覆膜年限增加而增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小面积残膜量(<4 cm2)在深层土壤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田残膜污染较为严重,10 cm以下土层中的残膜量和碎片化呈加重趋势,应加强地膜回收、生物降解膜替代等措施,以缓解区域作物种植体系中残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和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土壤残留地膜污染程度.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田间样品采集两种方法对该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地膜残留调研,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该市地膜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鸟兰察布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直线下降后稳定回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2005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迭到低谷.与2001年相比降低幅度为42.02%和40.28%,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较2005年增加幅度分别为67.60%和93.54%。鸟兰察布市基本维持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耕翻深度不足25cm,该地区地膜使用量为3.0-3.5kg/667m^2,大部分残留地膜集中在0-20cm层次,20-30cm层次残膜较少,0~30cm地膜残留量为0.8~6.4kg,/667m^2,初步认为鸟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但必须警惕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后引发的环境污染和残膜污染威胁。鸟兰察布市无残膜回收机具.残膜通过耙耱和抛茬作业被带出农田,耙耱次数越多地膜残留越少。建议鸟兰察布市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间合理轮作倒茬.推广后期揭膜技术、应用降解地膜、研制或引进地膜回收机具,并加强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正确认识地膜残留危害.大幅度降低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花生种植区耕层土壤残膜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山东省花生典型种植区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花生种植农田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该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覆膜年限为1~15 a的18个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同时分析不同耕层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和残片数量。结果表明,覆膜1~15 a的4个典型花生种植区耕层(0~30 cm)土壤残膜量在2.48~46.01 kg·hm~(-2),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均低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布在0~10 cm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25、4~25 cm~2和4 cm~2残片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覆膜年限增加,耕层(0~30 cm)土壤中小面积残膜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且在20~30 cm深层土壤4 cm~2的小残片呈明显增多趋势,加大了长期覆膜农田的残膜回收难度,可能对耕层土壤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地膜回收,以减少该地区地膜污染,对保护该地区花生产地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耕层残膜回收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进步。但是农用的塑料薄膜大都是不可分解的,长时间留在土壤里,不但会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作物正常的生长和产量,还会影响机械作业的质量。要在收获庄稼后,及时地回收残膜,避免造成"白色污染"和塑料资源浪费。为此介绍了残膜回收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典型的残膜回收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地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之一,地膜覆盖已广泛应用到全国,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南方的高山冷凉地区,且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5年地膜用量达145.5万t,覆盖面积达1 831.8万hm~2。地膜覆盖技术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分析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一膜两(多)用、机械化地膜回收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的现状,提出未来应对地膜残留污染的技术措施和策略,为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和残膜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临沂市农用地膜残留系数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地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残膜污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定位点采样,对主要覆膜作物及典型覆膜农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3种主要覆膜作物、不同土壤类型设立定位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摸清了影响地膜残留的主要因素和变化规律。从本次研究发现,所有监测地块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均低于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在全国17个省(市)调查的平均残留60 kg/hm2的水平,也没有超过GB/T 25413-2010《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室》中地膜污染的一级标准;同种种植制度不同年限当季地膜残留系数差异不明显,而年均地膜残留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制度、覆膜年限、土壤类型、回收习惯和地膜质量对地膜残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适宜回收的地膜厚度,选用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新型银黑双面地膜,厚度分别为0.010、0.015和0.025 mm,与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常用黑色地膜作对照,在温室条件下开展对比试验,用电子拉力试验机测试不同覆盖期地膜的力学性能,并结合含杂率、拾净率等指标综合评价地膜的回收性能。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方面,随着地膜厚度增加,地膜断裂伸长率和最大拉伸负荷逐渐增大,厚度0.015 mm以上的地膜其力学性能保留率均在70%以上,因此,回收时仍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含杂率方面,厚度0.015和0.025 mm的地膜,含杂率均低于80%,符合企业回收再利用的需求,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再利用处理成本;在拾净率方面,上述2种厚度的地膜表现良好,拾净率均在95%以上,有效降低了当年覆盖地膜的残留量。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地膜综合回收效果评价方法,并对地膜回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使用时长超过对照地膜123 d的情况下,这2种新型试验地膜总评价分值仍高于对照组6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回收特性,且厚度越大,综合评分越高。综上,新型地膜各方面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更适合长季节栽培;厚度0.015 mm以上的地膜综合回收效果更佳,对减少温室地膜残留量和促进回收地膜的循环再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的基本单元,其行为直接影响防控成效。本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山东和湖北3个地膜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对农户的地膜购买、使用、回收和处理行为开展调研,共收集389份有效调查问卷;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户回收与处理地膜的因素。结果表明:调研农户中有85.9%的农户地膜购买渠道为农资零售店,且购买时有68.3%的农户主要关注地膜质量,53.2%的农户关注地膜价格;调研农户中有64.5%的农户在购买地膜时通过其拉伸强度来判断质量,但只有49.5%的农户了解新国标对地膜厚度的规定。在新疆地膜主要用于棉花、瓜类和玉米,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96.3%、48.3%和96.0%;在山东地膜主要用于花生和瓜类,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72.9%和92.3%;在湖北地膜主要用于瓜类和烟草,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40.1%和100%。地膜使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收入,在新疆还有增温与保水、在山东有增温、在湖北则有控草等差异化的因素。人工回收是...  相似文献   

19.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及残留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农田中的降解特性,以普通地膜(CPF)为对照,设置2年田间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BPF)的降解及残留指标。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玉米苗期(40 d左右)开始出现降解,拔节时地膜降解已进入破裂期,抽穗之后进入崩解期。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地膜残留量也相应增加,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表层残膜累积量分别增加165%和47%,残片总数分别增加80%和21%;2种地膜残留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但伴随覆膜年限增加,深层土壤中残膜占残膜总量比例呈增加趋势,其中,普通地膜比例由8.2%增至12.4%,全生物降解地膜由2.9%增至3.7%。通过2年覆盖,表层土壤中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残片数分别为277万和236万片/hm2,残膜质量分别为73.6和57.6 kg/hm2,与普通地膜相比,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实现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以其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