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全身功能失调的疾病。各胎次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发病最多,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星期,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多于春秋,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奶牛酮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几乎达到20%,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症状不明显,这就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流行特点各胎次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发病最多,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酮病是由于饲料中糖或生糖物质不足,导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酮体在体内大量蓄积所引起的一种泌乳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 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且以3~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现将笔者诊治一例奶牛神  相似文献   

4.
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又称奶牛酮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  相似文献   

5.
牛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又称奶牛酮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产犊后10~60d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三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严重营养代谢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多发于产犊后10~60天.本病多发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且以3~6胎次的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季节.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型酮病(Mary,2000);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周,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  相似文献   

7.
奶牛血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疾病。各胎次的牛均可发发病,以3~6胎发病最多,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  相似文献   

8.
昆明地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商品尿酮体试剂带来检测奶牛乳酮和尿酮阳性率,研究亚临床酮病的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3个月,并随泌乳月增加而减少,第1个泌乳月发病率最高,达41.82%,依次为26.83%,13.64%,7.69%;随产奶量的降低,酮病发病率逐渐降低,年平均产奶量在9.0t以上的高产牛发病率最高,达68.18%,但年平均产奶量在3.0t以下的低产牛也有发病率高的倾向,发病率为16.67%.初胎牛和二胎牛发病率分别为26.32%、25.00%,以后随胎次升高发病率逐渐降低.季节对酮病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春、夏、秋3季发病率稍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9.
酮病是由于脂肪等代谢紊乱,大量酮体(乙酸乙酸、-羟丁酸、丙酮)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有些牛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病一直到淘汰。常见于经产而营养好的高产乳牛,称醋酮血症,一般于产后1~2周内,个别于产后2~3d内发生。据调查,奶牛年产量在4t左右无发病病例,  相似文献   

10.
正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是指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疾病。病理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同时并发低血糖、患牛消化机能紊乱,直接导致奶牛的乳产量下降,并且伴发有神经症状。冬夏两季多发,高产奶牛多发,主要以分娩后6周内的高产乳牛发病最多。临床以昏睡或兴奋,产乳量下降,呼出气体有酮味,消化紊乱为主要特征。1致病原因主要是奶牛泌乳时期,饲料中提供的能量不  相似文献   

11.
正奶牛酮血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和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乳量下降等症状,间有神经症状。奶牛产犊后10~60天多发,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而且以3~6胎次的高产母牛发病率较高。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  相似文献   

12.
<正>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产犊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病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伴随着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偶尔出现神经症状。各种年龄的奶牛都可以发生此病,一般3~6胎的母牛发生最多初产母牛也常见发生。本病一般发生在母牛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大多数病牛出现在产后3周内,第二个月后发病减少。高产的奶牛发生此病  相似文献   

13.
犊牛水中毒病俗称“水醉”,是由于犊牛口渴时短时间饮入大量水而引起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又称犊牛血红蛋白尿症。该病多发生在生后6个月以内,特别是断奶前后的犊牛极易发生,但2月龄以内的犊牛也有发生,6个月龄以上的小育成牛也可发病,但发病少,病情轻;1岁以上的牛基本上不发生。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严重的犊牛可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4.
奶牛酮病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的酮病是高产奶牛糖丢失过多且能量和糖源供应不足而导致血糖降低和血酮浓度增高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笔者近年来收治 36例奶牛酮血病 ,经治疗全部痊愈。1 发病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 2 0 d之内 ,最迟不超过 7周 ,个别有在产后 6个月内发病。虽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供应不全 ,特别是在泌乳高峰期 ,当饲喂大量精料 (高蛋白和高脂肪性饲料 ) ,而碳水化合物 (青饲料、干草等 )供给不足 ,以及运动不足时 ,最易发病。2 临床症状本病发生后 ,患牛初期表现为前胃弛缓 ,反刍减少 ,瘤胃蠕动音减弱 ,粪便稍干呈“花卷”状 …  相似文献   

15.
<正>羊酮血症又称酮中毒、酮尿病,也称为奶羊醋酮血症,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疾病。本病的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低血糖症、血浆游离性脂肪酸升高、脂肪肝、肝糖原水平降低等症状。1病因最新研究表明,该病在每年的6~8月份高发。各年龄段的羊均可发病,以3~6胎母羊发病率最高。酮病通常发生在怀孕3个月以后或于产后的3~6周,产前和分娩后6周内也可能发病。1.1摄入能量不足  相似文献   

16.
<正>酮病是奶牛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奶牛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发生紊乱所引起的,常发生在奶牛产后3周内。因奶牛的尿、血、乳内均含有大量的酮体,故而称奶牛酮病,主要特征为酮血症、酮乳症、酮尿症和低血糖症。1发病情况2022年10月,榆树市某奶牛养殖场,一头经产母牛,于产后16 d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喜躺卧,腹围没有增大,触诊剑状软骨或按压背部患畜敏感性并不增强,并且在接近该奶牛有股淡淡的大蒜味,故初步诊断为奶牛酮病,经治疗基本痊愈。现将诊治过程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奶牛酮病也称奶牛醋酮血症、乳牛酮血症、母牛热,最早于1894年提出并描述。奶牛酮病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机体脂肪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该病多发于产后泌乳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奶牛常于产犊后10~60 d内发病,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酮,尿、乳中出现酮体,病牛采食量减少,消化功能、产奶量、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病生化特征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浓度降低,血液、尿液和乳汁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进而发生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呼出气体以及乳汁带有丙酮气味,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个别牛出现神经症状。一般于分娩后10天至6周内发病最多.  相似文献   

19.
酮病是牛较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牛酮血病或醋酮血病。多发于高产牛,特别是泌乳旺盛期的奶牛;本病主要由于饲料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障碍,体内产生大量酮体(主要是P-羟丁酸),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常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1发病机理(1)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20.
产后奶牛酮病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酮病或丙酮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产后10~60d的泌乳牛。产后诊断一般选择在第28d。实际上,此病产生的原因是血糖浓度降低,过多的形成和释放酮体,在感染牛的呼吸、乳中和尿中可以检测到烂苹果气味(丙酮味)。大约2/3的酮病是直接发病的,1/3的是继发产生的,主要由胎盘滞留、子宫炎,皱胃移位、肾炎、跛行或者其它任何致使牛过度进食的因素都可继发。生乳热可能增加5.2%~15.3%酮病的发病几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23.6%的生乳热并发酮病。左方皱胃移位增加了53.5倍的酮病发生几率。在产前低蛋白和能量的吸入与酮病的发生有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