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木材防变色处理配方优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防止泡桐材的变色降等,采用防变色剂、耐光剂、渗透剂组成的防桐木变色剂配方处理桐木板材,观察其对色度a*、b*、色差DE*、明度L*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最佳工艺参数。处理后的泡桐板材可达到出口一级品之指标,颜色纯洁,保持木材天然本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改善泡桐的渗透性,来解决多年来一直困扰泡桐加工业的防变色处理效果不佳的难题。试验表明,对豫林一号泡桐材改善渗透性后进行防变色处理的试件,与相同条件下未改善渗透性即进行防变色处理的对照样相比较,白度和明度有极显著提高,总色差有极显著降低,好于外贸出口一级板材标准。  相似文献   

3.
泡桐木材的防变色和干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泡桐木材防变色问题一直是生产单位和研究部门的难题。本文研究了泡桐木材产生变色的化学成分,得出泡桐中的酚类物质、环烯醚萜甙类、有机酸等是它变色的内因。同时对泡桐变色的物理生物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泡桐木材暴露于空气中时产生变色,较高的外界温度和高的湿度加速泡桐变色。在此基础上摸索了泡桐板材防变色的化学处理方法,研究制定了泡桐板材的干燥工艺,经生产性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生材的防霉防变色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樟子松木材,因新采伐的樟子松原木和湿锯材极易被霉菌和变色茵感染,在温暖潮湿季节引起边材严重变色而降等。为有效防止霉菌和变色茵的侵害,采用TBQ木材防腐剂对其进行防霉、防变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将湿锯材样品在6%TBQ溶液中浸泡1h后,其防霉、防变色效果可达到98%.说明TBQ木材防腐剂有良好的防霉、防变色效果。建议在木材产区或进口口岸制材并就地进行防霉、防蓝变处理后再运往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5.
泡桐木改性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对泡桐木变色的不同看法;对现有的防止泡桐木变色和变色后泡桐木处理人法的优缺点加以概述;对泡桐材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泡桐木表面强化技术和泡桐木的阻燃研究技术作厂介绍;分析厂泡桐木改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防止兰考泡桐木材变色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种化学药品配方防止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木材变色的效果进行了试验,并观测了处理前后材色的变化,探索到4种对防止变色有一定作用的配方。同时,初步观察了干燥条件和木材含水率对变色的影响,讨论了各种处理方法对防止兰考泡桐材变色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顾炼百 《木材工业》1991,5(1):16-19
本文阐明了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板材窑干前的处理,高效窑干的设备、工艺及其实用价值。生产实践证明,泡桐板材的高效干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泡桐木材变色的物理化学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化学和物理两个角度分析了泡桐木材变色的主要因素,对泡桐木材中变色物质进行甲醇浸提。分别用极性从小到大的石油醚、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其分成包括水溶性部分在内的6个组分,进行化学试验分析,得出泡桐木材中所含的酚类物质、环烯醚萜甙类物质和有机酸等是泡桐木材变色的内在因素。而接触空气以及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引起泡桐木材变色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泡桐材变色类型的确定及变色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德龙  陈玉和 《木材工业》1998,12(2):20-21,32
对泡桐材变色类型的研究表明,泡桐材变色存在着真菌变色。同时从新伐的泡桐木材中分离出两种真菌,经鉴定是链格孢菌和一种根霉菌,这两种真菌可引发泡桐木材变色。  相似文献   

10.
兰考泡桐木材成分的变色行为及其变色过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祖勃荪  周勤 《林业科学》1998,34(3):97-103
从兰考泡桐木材的含水甲醇浸提物分离出梓醇、泡桐素和芝麻素三种成分,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模拟变色试验。结果显示,pH值是影响梓醇变色的主要因素,光照和氧气同时作用可导致泡桐素和芝麻素变色。温度和湿度变化对兰考泡桐木材成分变色也有明显影响。泡桐木材变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了这些成分在变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11.
泡桐生长快、成材早、材质轻、木质好、用途广,是我省淮北平原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大力发展泡桐,对于加速绿化,实现农田林网化,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其速生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择良种平原绿化以选用兰考泡桐为主,适当发展楸叶泡桐。在丘陵岗地可适当发展楸叶泡桐和毛泡桐。二、培育高干壮苗(一)以采自1~2年生苗木的种根为好,种根长15~18厘米,粗08~3厘米,要剔除丛枝病株及根条,检疫并严防丛枝病苗的调出或调入。种根剪成上平下斜,随挖随剪。调运种根要注意防冻。如气温低于-2℃,应采取防…  相似文献   

12.
热重分析和燃烧试验表明,六甲基磷酰三胺与杉木反应15min后,六甲基磷酰三胺使杉木的热解峰温由410℃降低到290℃,残余炭量由17.2%增加到48.2%,处理材用水浸泡处理2天后阻燃效果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脱色伴随的变色泡桐木材材色、组分结构和热稳定性变化特点,旨在为泡桐脱色工艺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兰考泡桐变色木材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脱色处理体系(过氧化氢H2O2、次氯酸钠NaClO、亚氯酸钠NaClO2为脱色剂,30、50、70℃为温度条件),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色差指标和化学组分变化,采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泡桐变色的主要原因,选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配方进行色斑消除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用氧化性配方处理后的试材优于还原性配方。且优于水处理材,达到了外贸一级板标准。  相似文献   

15.
泡桐芽苗移栽地膜覆盖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实生苗虽具有多种优点,但因用常规育苗方法,用种量大,苗木生长慢,不能当年出圃。同时,随着科研和生产的发展,需要繁殖稀有、量少的优良泡桐人工杂交种子或天然种子,用常规播种方法亦不相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我们进一步进行了泡桐芽苗移栽地膜覆盖育苗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芽苗的培养从2月下旬开始,将准备好的种子,放在800倍退菌特溶液中,浸泡30分钟,捞出,用清水反复冲净,以防药害。再把消过毒的种子在常温下用水浸泡一昼夜,即可取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泡桐的密度、硬度和尺寸稳定性,将试材分成水分组、温度组、时间组、化学处理组,对水分组试材进行恒温恒湿处理,对化学处理组进行不同质量分数的酚醛树脂液浸泡处理,然后将各组试材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压试验.再将试材置于常温的水中浸泡,测定各处理试材的回弹率.分析试材含水率、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和酚醛树脂溶液质量分数对热压试材水浸泡回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泡桐压密硬化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木材含水率为13.89%时.材面光滑,尺寸稳定性最好,热压前的喷湿处理可增强木材尺寸稳定性;用10%的酚醛树脂溶液处理试材可降低回弹率45.51%;最佳热压温度为190℃,最佳热压时间为8min.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种群共生的竞争作用,通过3种密度的桐竹混交试验,研究在复层混交条件下培育泡桐单板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桐竹混交在沿海地区有较强的抗风倒能力,能显著地提高泡桐的枝下高和主干高,使树干形数和圆满度显著增大,泡桐的单板材出材量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河南林业科技》1994,(3):31-31
泡桐轮裂材的预防发生泡桐轮裂病(立水瓦旋病)的泡桐原木,沿着年轮处呈弧状开裂,加工板材时层层剥落,变成废料。据安徽省毫州市调查,当地发病率80%左右。据试验,1984年3月平茬后用聚乙稀薄膜包住截面。用牛废纸筋捆扎,再用土封成小堆,待平茬根部萌发幼芽...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兰考泡桐木材变色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含水乙醇提取兰考泡桐木材的浸提物,将其分为可溶于石油醚、氟仿、乙醚、乙酸乙酯和水5种溶剂的级分,在滤纸和泡桐材单板上分别进行模拟变色观察试验,肯定了使该木材发生棕红色变色的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部分。对水溶部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色花色甙和原花色甙类化合物是主要的变色成分。对变色成分的性质和影响变色的因素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橡胶木的防变色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不同浓度的不同防变色剂分别对未处理和经过硼防腐剂和Parachem防腐剂加压处理的橡胶木锯材进行浸沾处理,对其防变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经过硼防腐剂处理与否,用防变色剂进行短时间(30s)的浸沾处理,均可有效地防止橡胶木的蓝变和发霉,保护期可达4周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