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促进苏轼历史名人文化的多维研究、保护传承与传播交流,挖掘苏轼茶诗资源及其当代经济文化价值,本文以苏轼茶诗为微型窗口,依照诗人认知生命局囿—珍惜热爱生命—定位生命人格的基本逻辑,对苏轼茶诗中或隐匿或彰显的生命寄寓进行梳理与阐发。苏轼茶诗中的生命寄寓,集中表现为:对生命苦短易逝、人生处世艰难等方面的清醒认知;探索揣摩茶功效、体悟参与茶实践等方面表现的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将茶比附求真去伪之"佳人"、刚直独立之"君子"、闲适自存之"高人"的生命人格定位。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几首茶诗浙江湖州罗家庆有篇文章说:“苏轼不爱饮茶,唯饭后以茶漱口而已。”这似乎是偏见。我认为苏轼爱茶,而且对茶有一定研究,有他的诗为证。移植野茶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荆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幼稚,紫芽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植...  相似文献   

3.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6,(3):167-169
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涂序才 《农业考古》2005,(5):136-138
苏轼一生写出了许多关心政绩、关爱民生,抒发自己旷达情怀的优秀作品.其中,咏茶诗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主要体现为四方面:一、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二、表达以茶会友的真情;三、寄寓以茶养生的情趣;四、抒发失意遣愁的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5.
杨昇 《农业考古》2019,(2):132-136
苏轼一生多难,由于屡遭贬谪,他不停地进行地域迁徙,其间创作了大量茶诗,这部分作品,无论是谢茶、种茶还是煎茶诗,都本于茶事而高于茶事,且颇具地方特色,是苏轼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内容。相关作品往往折射出苏轼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其与命运抗争时的精神特质,并承载了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我是茶诗的爱好者,并数十年致力于茶诗的收集。近来,欧阳勋先生将他的佳作《论茶绝句》馈赠与我,使我一下便获得了近三百首当代茶诗,当然十分高兴。中国的茶诗,源远流长,篇章浩瀚,自晋代迄今,其茶诗总量不下五千首。就个人写茶诗的数量而言,可以达到数十首到数百首,如唐代白居易写了六十多首。在宋代,梅尧臣写了六十多首,苏轼写了八十多首,陆游写了三百九十多首。明代文徵明写了一百五十多首;清代的厉鹗写了八十多首,乾隆帝写了一百多首。在当代,庄晚芳写了五十多首(据《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王泽农写了五十多首(据《…  相似文献   

7.
联系清代乡村教育状况,探讨村塾诗在主题、内容以及形式技巧等方面的特色,对具有突出成就的诗人及诗歌创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评定清代村塾诗在诗歌史与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在北宋当时具有非常明显的代表性,同时这种创作主张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他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开创了词学史上"尊体"之论,从主观上来讲这是苏轼思想自发的一种体现,从客观上业讲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产生的结果。"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对苏轼"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做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重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习苏轼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就是继承传统的一部分.苏轼的理论是其创作实践的总结与概括.通过认真而不敷衍、扎实而不浮躁的学习传统经验、对于发展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必将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怀民是清代高密诗派领袖,今存诗437首,其中五律最多。其诗歌创作现实功利性很强,即借助“师古”——古诗宗法“陶韦”、律诗学习“张贾”,以矫正明清诗坛“矫饰”“熟俗”、不“入格”等流弊,故呈现“清真”“平淡”“新奇”的风格特征与“格法精严”的艺术特点。其审美理想、成长环境、人生遭际、创作态度等也是影响其诗歌艺术特征的主要因素。其诗被后人奉为典范而广为流传,在一定范围内扭转了一代诗风,在清代诗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诗歌局限主要是题材内容不够广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揭示天津野生稻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理,以天津野生稻与感病品种CO39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稻瘟病菌株CHL1743、110–2和318–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F2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符合3∶1,表明其对3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均由1个主效基因控制,命名为Pi2–1。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离法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将Pi2–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SSR标记AP5659–5到RM7213之间,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4 cM。  相似文献   

12.
杜甫绝句历来不被评论家看好,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受众期待.这种独特的受众期待又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有一种极强的趋同心理,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认识格局,受众的期待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王肃作为继东汉卢植和郑玄之后出现的礼学家,以其《礼记注》和《圣证论》中与郑玄有所不同的礼学观点,从而成为独自名家的一派,其礼记学著述及学说的传播与传承,对后世礼学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从集中在诸多礼学问题上王肃与郑玄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以及历经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的后世学者对王肃礼记学的各种观点的肯定与否,既呈现出传统经典学术传承中的时代性异同与特点,也表明在唐人标树的“礼是郑学”之外,还有值得后人关注和探析的别样的礼学观点及其学术价值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朱子学在后世传衍中逐渐显出异化为记诵口耳之学的一面,元代吴澄传承晚宋以来勉斋学派的批判创新精神,对朱子思想加以修正,彰显了潜伏已久的朱陆合流之思潮。以《中庸》诠释为例,草庐批评《中庸章句》过于精详而流于分裂,对全书章句作出了新的划分,突出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重新诠释“本心”概念,显示出宋元时期朱子学者经典诠释的创新能力,表明元代“朱陆合流”实为朱子学内部自我更新调适所至。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诗与人的清醒悖逆;"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也是一种"意向死亡",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相似文献   

16.
钱起诗有“大历十才子”的普遍通病,如气骨不足、常有佳句而无佳篇,其十首涉病诗亦是如此。受中唐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钱起涉病诗格局较小。不同的仕途心态、往来友人的病中探访、因病得闲的闲适风味,是钱起涉病诗的主要内容,这些诗往往结合病痛谈自身经历,透露出因病自怜、卧疾避世的悠然心境。钱起涉病诗没有像杜甫涉病诗那样上升到更深沉的疾病叙事来抒发国殇民痛,可视为自得闲适、清空自然的平淡之作。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出土的《王绍文墓志铭并序》被视为目前唯一留存的杜审言文章,但它是否确实为杜审言撰、宋之问书未有学者进行详细考证。从墓志铭的撰书时间来看,杜审言与宋之问此时并不在题署所记的官职任上;从墓志铭的记述内容来看,墓主父亲的官职以及墓主妻子的逝世时间存在事实性错误;从墓志铭的书写风格来看,笔画结体与初唐主流相差较大,还出现了未使用武则天改字的情况。综合诸多与史实相悖之处判断,《王绍文墓志铭并序》当是伪作,至于是何人伪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8.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19.
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肖留下了许多吟咏“醉乡”的诗作,他的醉乡之境初看起来是一种神仙式的漫游世界,但其背后则深深寄托着坚定心志、廓清环宇的远大理想。此外,他还根据道教神仙故事创作了许多题图诗,此类作品实际上是他“醉乡”梦景的继续,除了“磨砺”心志的意义之外,他力图创造一种清醇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日常讲学承担了书院的主体教育职能,无疑成为书院最主要的儒学传播途径。其特点是“半教半学”,非常重视师友砥砺、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生徒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藏书、刻书是书院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作为书院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精神信仰层面传播儒学。此外,书院还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多种环境熏陶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