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诗经》中描写女性的一百多首诗篇中,充分的体现了西周时期古代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对《诗经》中女性美的赏析,旨在分析《诗经》中女性美对当当代审美以及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单身汉"淘金梦,"单身汉"的思念和抗争三方面探讨了《金山歌集》中的"单身汉"悲歌。《金山歌集》歌谣兼具文学和历史价值,成为欣赏、评价华裔美国文学的一面镜子,是珍贵的早期美国华人作品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在美国文坛发声至今,在华裔美国文学内部已经形成了自身清晰可辨的母系传统。由于特殊的移民历史和境遇,华裔美国文学母女关系书写既不同于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书写和主张也不同于其他弱势族的经验。本文选取三位女作家的三部涉及母女关系主题的小说伍慧明的《骨》,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考察母女关系书写传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继承、演变和创新,指出通过调用和调整移民母亲和本土女儿故事的时空架构,母女关系被置于华人移民家庭、族群和社区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加以考量。在跨族裔散居时代,母女关系这一文学母题策略性消解东方主义话语牵引下的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身份认知范式,为母女关系书写增添了跨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其诞生和成长同美国社会息息相关。自上世 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妇女解放运动深入的推动作用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并 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多元文化共同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关注美 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女勇士》以及《喜福会》两部文学作品为例,对美国华 裔女性文学进行简要探讨,解读其中的女性形象,希望能够为女性文学的进步、东西方文化冲突 的消弭以及多重文化视角写作的发展等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前四史之一的范晔《后汉书》不仅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还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范晔为东汉时期众多的文学之士立传,还在诸传中著录了他们的作品及文体数量。文章对范晔《后汉书》的著录体例及作品、作家品评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范晔不仅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也注意到了文学的情采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通过对三国戏的传播源流演变、近代京剧中的三国戏曲考证、三国戏传播与《三国演义》①文本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近代文化传播视野中三国戏曲的学术解读,开创经典文学与近代文化传播领域的相关课题,研究传统文化戏曲这一形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文学和历史的双向构架中解决三国戏曲的近代研究这一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艺理论家米勒认为“文学基木上是一种意识形式”,巴人通过《莽秀才造反记》中的历史叙事,既呼唤劳苦大众奋起抗争,又批判了劳苦大众抗争行为的残暴、无序,发出了历史永恒悲哀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王翠 《农业考古》2012,(4):73-77
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1]当然,这并不是说屈原之前中国没有文学家,而是强调屈原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伟大文学家。屈原的长篇自传体抒情诗《离骚》,[2]不仅在所有楚辞作品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历代无数学者,特别是梁启超、闻一多、郭沫若、苏雪林、游国恩等,对《离骚》做出了倾力诠释。在研究《离骚》时,人们通常将其纳入浪漫主义文学范围之内,而《离骚》给人留下的基  相似文献   

9.
叶芝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驶向拜占庭》是诗人《塔楼》诗集中的一首。诗歌的语音、词汇、修辞、衔接和语境特征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修养,诗歌的情节变化反映出诗人思绪的流动过程和诗人自身的哲学思想和现实处境,揭示了诗人驶向心中的"乌托邦"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传说》是历史和虚构、文学文本与历史和自然文本互文渗透的典范。它涉及美国早期殖民历史、清教主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欧洲文化,既隐现了美国早期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也折射出作者对于清教主义的态度和历史意识。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大量的含动植物名词比喻的运用,体现出强烈的荒野意识。《睡谷的传说》在历史和自然书写、时空架构、意识形态和主题意蕴等方面体现出多重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之下,沙漠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生态环境问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传统文献考证方式来研究历史时期沙漠化问题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借鉴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地学新技术在现代地理学中运用的成功范例,就目前沙漠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技术路径问题做一简要探讨;并提出了建立沙漠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面对市场主体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只有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特征及需求,对传统的纳税评估信息采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税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通过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可视化服务、采集众包模式,创新纳税评估信息采集流程和管理;依托物联网技术,创立适应纳税评估数据海量增长不确定性的弹性构架体系。构建以国家统一税务应用平台为中心,以共享数据辅助系统为支撑的纳税评估信息采集模式,是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需求,促进税源监控,提高纳税评估效率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维度是马列文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维度,“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近年来文艺学科反思的焦点,有其复杂的理论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建构。在中国近60年的文艺学科发展长河中,其理论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纯文学观和泛文化思潮都没有从马克思历史实践观出发意识到这种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林火发生预报模型因为全面考虑气象、地形、可燃物、人为活动等影响林火发生的因素,故可得出更为准确的火险预报结果。因此,利用滇中地区的历史天气、地形、植被分布、VIIRS热异常数据集等数据,构建该地区的火发生预报模型,并利用历史林火资料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历史火点进行模拟预报,高于火险二级的预报,该模型比常见火险气象预报模型高23.9%;针对历史未过火点进行模拟预报,低于火险三级的预报,该模型比常见火险气象预报模型高14%。可以看出,所构建的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火险气象预报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客观森林环境的真实火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从社会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华南宗族团结型地区、中部原子化分散型地区和华北小亲族分裂型地区三大区域.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分布极具规律性,显示出区域上的差异.结合中国南方方言形成及南方宗族型文化发育的共同历史移民根源,笔者将南方方言分布图与出生性别比地图及三大区域划分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了三者间高度关联性的共同历史移民根源.  相似文献   

16.
安鲁  马靓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269-1272
食经文献是饮食文化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就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结合传统的烹饪理论知识,对中国古代食经文献进行系统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肖雍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3-20625
解析了园林与文学的概念,从园林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出发,通过园林表现形式、园林景观的主要造景手法以及游人赏景角度分析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在表现形式方面解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有形"文学和"无形"文学;在造景手法方面突出了文学在借景、抑景、题景、点景中的应用;分析了游人赏景中的"观"、"品"、"悟"的文学,指出园林设计应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园林特色;强调不同主题的园林景观应突出不同的文学韵味;根据游客心理,体现园林景观的文学内涵。以期对今后的园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朝阳市图书馆依托于本地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借助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将本馆的地方文献进行优化整合,开辟了地方文化专题文献,积极为朝阳的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从而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只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建构,以大理古城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了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历史条件、时代特征、目标指向和任务取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依归,乡村是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共同的政策意蕴。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从问题表征看,长期处于高位的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挑战;从致富机理看,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存在诸多"贫困陷阱";从解决之道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最大潜力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本,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着力提升农民收入,加大乡村振兴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