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为甘蔗生产筛选出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进行了不同农药防治甘蔗害虫的试验。结果表明,40%溴酰·噻虫嗪在甘蔗螟虫和地下害虫防治中效果最佳,螟害株率防效为41.94%、螟害节率防效达到56.60%、螟害桩率防效为25.00%;6%吡·杀GR在甘蔗枯心苗、叶部害虫和金龟子防治中效果突出,防效依次是43.64%、77.5%、95.83%;3%甲柳·克百威+噻虫嗪在甘蔗枯心苗和叶部害虫防治中效果明显,防效分别达到34.03%、33.60%。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防治甘蔗螟虫、白蚁的有效药剂,分别在不同蔗区,选择不同甘蔗品种及不同栽培制度进行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3月中旬结合甘蔗下种或施苗肥一起施用,5%异丙特丁硫磷GR 75 kg/hm2和3.6%杀虫双GR 90 kg/hm2对甘蔗螟虫、白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二嗪磷GR 75 kg/hm2和8%毒·辛GR 75 kg/hm2对甘蔗白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70%以上,且对甘蔗安全.在甘蔗螟虫、白蚁的防治中,可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施用,剂量以75~9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蔗龟防治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以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和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对甘蔗枯心苗防效达70%以上,对蔗龟田间残留虫口数防效达74%以上,它们均可作为蔗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用量以75~90 kg/hm2(有效成分2.7~3.24kg)为宜。  相似文献   

4.
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和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对蔗头象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4月份结合甘蔗松蔸、培土,每公顷施75、90kg,对蔗头象虫的防效均达70%以上,可作为蔗头象虫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公顷施75~90kg(有效成分2.7~3.24kg)为宜.  相似文献   

5.
选择8种杀虫剂对蔗螟和蔗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90kg/hm2和40﹪福戈水分散粒剂0.6kg/hm2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60%以上;15﹪乐斯本颗粒剂22.5kg/hm2和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75kg/hm2对蔗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些药剂可作为蔗螟和蔗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结合3月底4月初蔗苗松蔸除草和5月底6月初甘蔗大培土施用。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甘蔗金龟子幼虫的田间防治试验中,通过比较分析残留虫口数和蔗根受害率及其相对防效,施用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防治甘蔗金龟子幼虫效果最好,残留虫口数最少,蔗根受害情况也最轻,相对防效均为最高;其次是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和8%巴丹.辛硫磷颗粒剂,它们可为防治甘蔗金龟子的替换农药,施用剂量以4~5千克/亩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勐海县甘蔗螟虫和绵蚜危害严重问题,进行3.6%棵棵无损杀虫双6kg/亩+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g/亩盖膜(A)、不盖膜(B),当地常规农药毒死蜱1kg/亩、不盖膜(C),不施任何农药(CK),防治新宿甘蔗螟虫和绵蚜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处理A防效最好,对新宿甘蔗螟虫苗期枯心率防效为70.12%~93.46%,比常规用药高12.57~38.52个百分点,对后期螟害节防效为49.42%~52.70%,比常规用药高9.38~41.93个百分点;对甘蔗绵蚜防效为100%,比常规用药高60.00~66.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4种农药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甘蔗苗期的枯心苗防治效果最好的是3.6%加强型杀虫双,其次是20%毒死蜱,最差的是5%异丙特丁硫磷。对整个甘蔗生长期的螟虫为害蔗茎的防治效果最好的是20%毒死蜱,其次是3.6%加强型杀虫双,最差的是8%毒·辛。4种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的效果都好,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建议在今后甘蔗大田生产应用中,20%毒死蜱颗粒剂和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可相互替换使用,每667m~2用药量分别是1 kg、6kg,分别在甘蔗种植和苗期管理上使用,8%毒·辛和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暂时不做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6个处理的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等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大培土时667m2用0.4%科得拉颗粒剂2.5kg或40%福戈水分散粒剂40g或30%度锐悬浮剂60m L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较好,与对照5%杀单·毒死蜱相比,对螟害株的防效依次为:83.7%、30.5%、19.1%;对螟害节的防效依次为89.4%、44.7%、40.2%。可作为甘蔗螟虫防治用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4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每公顷施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60、75kg,对蔗螟的防效在80%左右,可作为甘蔗螟虫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每公顷以45~60kg(有效成分2.25~3kg)为宜。  相似文献   

11.
甘蔗根施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和甘蔗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同剂量下,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与对照农药5%特丁硫磷颗粒剂相当,对甘蔗蓟马防治效果优于对照农药5%特丁硫磷颗粒剂。可作为甘蔗害虫防治中的替代农药,使用剂量以60~7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利用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进行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蔗整个生长期间施用该药对甘蔗条螟和蔗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比常规对照3%呋喃丹颗粒剂和5%特丁硫磷颗粒剂防治效果好,且对甘蔗有一定的增加产量和促进糖分提高的作用。在甘蔗生产中推荐用量90~105 kg/hm2。  相似文献   

13.
吴亚坚  徐赛  李保同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452-2457
为探究 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采用撒施法研究 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对天敌蜘蛛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 试药剂 1 125、 1 500 a.i. g/hm2 处理在水稻移栽前撒施,对早稻和晚稻二化螟防效分别为 66.99%~81.80%和 69.36%~81.63%,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为 55.13%~77.75%和 51.23%~73.14%,优于或显著优于 750 a.i. g/hm2 处理和对 照药剂 2%吡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供 试药剂 1 125、1 500 a.i. g/hm2 处理药后 75 d 对早稻稻飞虱防效为 91.37%~98.04%,药后 60~75 d 对晚稻稻飞虱防效为 54.65%~96.66%,优于或显著优于 750 a.i. g/hm2 处理和对照药剂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与对照药剂 2%吡 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和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相比,无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供试药剂对稻田蜘蛛有 一定的杀伤作用,750~1 500 a.i. g/hm2 处理药后 45 d 对早稻和晚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 20.64%~34.12%和 30.52%~ 35.50%,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 2%吡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和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与对 照药剂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处理无显著差异;药后 90 d 早稻和晚稻蜘蛛密度均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0.5% 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适用于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对稻田天敌蜘蛛安全。  相似文献   

14.
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在广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广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并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古巴蝇能寄生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玉米螟等甘蔗害虫.化蛹率为70%~90%,羽化率在80%~90%.不能寄生桑蚕.能用非自然寄主大蜡螟人工繁殖古巴蝇,平均化蛹率为100.46%,平均羽化率为86.32%.古巴蝇喜欢温暖潮湿,在26~28℃、相对湿度75%~85%时,生长发育最佳,生物学周期为25~40d.接种(寄生)至化蛹为8~10d,蛹期为6~10d,雄蝇寿命3~6d,雌蝇寿命20~30d.0℃以下的低温和42℃以上的高温对古巴蝇的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不利,古巴蝇蛹在8~10℃保存5~10d羽化率不受影响,但蛹期相应延长.本研究对指导广西蔗区应用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促进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6年广西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广西6个甘蔗主产市的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病虫害情况等。结果表明: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苗情比上年略差,但有足够的苗数和良好的幼苗;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螟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今年略有增加;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广西蔗区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良。建议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后期甘蔗螟虫和绵蚜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果蔗是我国华南地区的特色水果,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是危害果蔗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果蔗的产量和品质。农药防治是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但是大量的化学农药施用不仅危害环境,而且对人们健康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以及果蔗行业的绿色发展,本研究根据果蔗条螟预测预报技术,建立了“2%噻虫胺颗粒剂+性诱剂”技术模式,并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和榄核镇开展了试验与示范工作。结果表明,条螟性诱剂预测预报结果与人工花叶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花叶率高峰期与同期诱蛾量高峰期相比具有7~10 d的滞后;甘蔗苗期2%噻虫胺颗粒剂处理后30 d,在东涌镇处理组枯心率为0.47%±0.04%,榄核镇枯心率为0.66%±0.23%,对照组为5.03%±3.09%。东涌镇、榄核镇处理苗期果蔗枯心的防效分别为90.60%±0.85%和86.88%±2.69%,花叶防效分别为77.60%±7.34%和74.65%±6.36%,2个试验地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中期挂迷向丝15 d后性诱剂迷向防控在东涌镇和榄核镇的螟害株防治效果分别为86.52%±2.56%和89.64%±3.00%,螟害节防治效果分别为77.48%±7.97%和89.64%±2.38%;收获前最终调查显示,东涌镇和榄核镇的最终螟害株防效分别为75.44%±3.56%和82.63%±5.13%,螟害节防效分别为74.08%±11.00%和78.84%±6.44%。研究表明,“2%噻虫胺颗粒剂+性诱剂”技术模式对果蔗条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将为果蔗条螟的防控以及农药减量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粒籽生长模型研究了稻田常用农药单剂、2种、3种及4种农药混合使用对籽粒生长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强势粒饱和生长量(K)、起始生长势(R0)、旺盛生长期干物质累积量(GT)均无显著差异。多重比较表明杀虫双675 g/hm2和4种农药高剂量处理(井冈霉素150 g/hm2+吡虫啉45 g/hm2+杀虫双675 g/hm2+三环唑300 g/hm2)的GT显著大于吡虫啉22.5 g/hm2处理,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3种农药单剂低剂量及其混合物对强势粒影响不大,但对弱势粒K值有极显著的影响。对照的K值大于所有处理,其中以4种农药高剂量混合使用K值最小。吡虫啉22.5 g/hm2处理及4种农药高剂量混合使用的GT显著小于对照。4种农药混合使用,特别是高剂量农药混合使用对弱势粒籽粒增重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