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大豆原生质体的产率和脂肪酸类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新生叶片及子叶的原生质体产率较高。缺水处理使子叶细胞、原生质体中的脂肪酸脱饱和程度减弱,不饱和脂肪酸向饱和脂肪酸转化,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则不存在这种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豆原生质体培养经胚胎发生高频率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原生质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如Kao(1970)和Miller等(1971)从悬浮培养的大豆细胞分离出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了愈伤组织。但在以后的多年中进展不够大。据报道,已从幼荚子叶、幼苗根、叶肉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等外植体游离出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愈伤组织,并进行了大量的分化研究,但最终都未能得到再生植株。卫志明和许智宏于1988年首次由大豆幼荚子叶分离出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B73黄化苗叶片为研究材料,采用酶解法分离并获得高活性的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优化PEG-Ca2+介导的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转化条件,探索电击介导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瞬时转化方法。同时,以荧光蛋白为报告分子融合细胞器定位信号,建立玉米叶肉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系统,进一步验证该瞬时表达系统具备可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通过酶解法分离获得的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经过FDA染色统计发现,95%的细胞结构完整且活力较高。在PEG-Ca2+介导瞬时转化方法中,当PEG浓度40%且质粒量增加至25 μg时转化效率达到最高,为51.28%。在电击介导瞬时转化方法中,当电压为350 V且电击时间为5 ms的条件下电击转化效率最高,为32.66%。通过将核定位信号NLS与eGFP基因融合转入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eGFP成功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将叶绿体定位基因ZmMSH1DsRed2基因融合并转入,DsRed2蛋白成功定位于叶绿体中。在玉米叶肉原生质体细胞中过表达ZmDHDPS基因,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确定了ZmDHDPS高表达活性,并显著提高原生质体细胞内游离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以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叶片组织为材料,研究酶液组合、酶解时间、酶液渗透压及预处理措施对其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影响,以期确定能够酶解出高数量且高活力的原生质体的酶解条件。结果表明:获得有活力原生质体的最佳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酶+0.3%离析酶,同时酶解时间为20 h、酶液渗透压即甘露醇浓度为0.7 mol/L,预处理措施为黑暗24 h的咖啡叶片组织得到8.1×105个/g、活力达到73%的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5.
芸苔素 (简称BR)浸种能促进花生种子内脂肪和蛋白质的降解 ,提高萌发种子的脂肪酸含量和幼苗的氨基酸含量及主根根活力 ,从而促进了花生出苗和幼苗生长。在 4± 1℃低温胁迫 5d ,适宜浓度的BR能减缓花生幼苗叶绿素的衰老解体和膜脂氧化 ,使丙二醛 (MDA)积累和电解质外渗显著减少。回温 ( 18- 2 0℃ ) 5d后 ,经适宜浓度BR处理者长势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应用细胞融合和基因操作技术从各种高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大多是草本植物。一方面,木本植物很难分离得到原生质体,仅从桑、楮、梧桐、白杨等植物的叶肉细胞或桑科植物、橙等的组织培养中获得原生质体。茶树也并不例外,可以从叶肉细胞中分离到细胞,而原生质体的分离只不过进行了若干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概括了大麦生物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通过单倍体、体细胞胚形成进行大麦组织培养已获得了再生植株。单倍体可由染色体消失、花药、子房等培养以及Hap基因法诱导产生。大麦原生质体培养还不能再生成植株,一些新技术和组织培养将促进大麦基因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唑醇类种衣剂芽后包衣对玉米幼苗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用15%克·福·唑醇悬浮种衣剂芽后包衣处理对玉米幼苗无不良影响,对幼苗根系活力、根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叶肉细胞间隙CO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药种比1∶50芽后包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干旱胁迫对大麦幼苗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干旱胁迫对大麦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测定了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55%、45%和35%等4个处理下, 4个抗旱性不同的大麦品种的幼苗根系形态和根系吸收能力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大麦幼苗的最长种子根、根尖数、根组织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根分支数和根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根鞘大小和根毛密度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系活力与根总吸收面积和根活性吸收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效应。抗旱性较强的大麦品种较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能够保持更庞大的根系、更大的根-土交互面和更高的根系吸收能力。幼苗根系形态可以作为大麦耐旱性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 7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盐 (NaCl)浓度条件下发芽率、苗高和相对生长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 大麦发芽率同时受种子原始活力和盐浓度的影响 ,在盐碱土的种植大麦 ,应选择高活力种子种植 ;2 大麦苗高既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品种盐浓度的影响 ,应根据土壤盐浓度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 ;3 发芽率和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应同时作为衡量品种是否耐盐的指标 ,被研究品种发芽期最大耐盐 (NaCl)的浓度为 0 5 %。  相似文献   

11.
陆晓民  高青海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2104-2108
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硝酸钙胁迫下油菜素内酯(BR)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其抗氧化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钙胁迫至第9天,黄瓜幼苗干鲜重下降,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而硝酸钙胁迫下施用BR,黄瓜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减轻,其鲜重、干重较单纯硝酸钙处理显著增加。硝酸钙胁迫增强了黄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表达,硝酸钙胁迫下施用外源BR的第6 d,SOD、POD同工酶的表达比硝酸钙处理分别提高了14.77%、17.49%,第9天POD同工酶的表达比硝酸钙处理提高了16.59%,而CAT同工酶的表达变化均不明显。可见,硝酸钙胁迫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硝酸钙胁迫下施用BR可调节黄瓜幼苗SOD、POD同工酶的表达,并缓解硝酸钙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影响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褐化的主要因素是6-BA和基因型,还有NAA等其它因素。在相同浓度的6-BA下,同一材料的原生质体褐化率在NAA1 2mg/L时最高,在0 8和1 0mg/L时相近。在相同NAA浓度下,6-BA浓度越高,同一材料的原生质体越容易褐化。原生质体褐化率与基因型也有关。在相同的NAA和6-BA浓度配比下,6个材料的原生质体褐化难易顺序是CW-2-3>CW-1-4>CW-2-7,A-1>82-75>2-10,二倍体野生种的原生质体比双单倍体品系的更容易发生褐化。AgNO3可抑制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的褐化,从而提高细胞分裂频率。在本试验中,0 6mg/LAgNO3抑制效果最好,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大麦发芽期的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7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盐(NaCl)浓度条件下发芽率、苗高和相对生长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大麦发芽率同时受种子原始活力和盐浓度的影响,在盐碱土的种植大麦,应选择高活力种子种植;2.大麦苗高既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品种盐浓度的影响,应根据土壤盐浓度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3.发芽率和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应同时作为衡量品种是否耐盐的指标,被研究品种发芽期最大耐盐(NaCl)的浓度为0.5%。  相似文献   

14.
以10mmol/L CaCl2溶液处理花生幼苗叶片后,置于培养箱42℃高温培养,定时测定幼苗叶叶绿体Ca2 -ATPase,Mg2 -ATPase活性,并观察幼叶细胞内Ca2 分布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外源Ca2 处理相应提高和保护了Ca2 -ATPase,Mg2 -ATPase的活性;外源Ca2 预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细胞间隙、细胞壁、质膜和叶绿体上Ca2 颗粒密度;高温胁迫后,Ca2 具有从胞外转运到胞质内和叶绿体中的趋势;Ca2 能够稳定高温胁迫下叶肉细胞膜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5.
大豆愈伤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生质体是探究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的理想材料,为了高效率制备大豆原生质体及其稳定培养,以交大05-133大豆未成熟子叶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对纤维素酶、果胶酶和离析酶等酶解液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原生质体高效制备方法的酶解液配比,同时探讨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原生质体酶解条件;通过对比在低熔点琼脂固体液滴培养与液体培养这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细胞的增值速率,以期建立高效的愈伤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结果显示,最佳酶解液配比为:2%纤维素酶+0. 1%果胶酶+1%离析酶,在该酶解液配比下酶解5 h,所得到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达到(3. 976±0. 86)×10~6个·g~(-1)。用KP8培养基对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固体液滴的培养方式更适合原生质体的分裂,原生质体植板率高于液体培养,并且在25 d内分裂形成致密的细胞团。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高产量和高纯度的甘蔗原生质体RNA,本研究以新台糖22号(ROC22)和桂糖28号(GT28)甘蔗原生质体为材料,探究了渗透压和原生质体活力对甘蔗原生质体RNA提取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Trizol法、改良Trizol法、改良CTAB法、试剂盒法4种R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渗透压与RNas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原生质体活力与RNase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Nase活性越高,RNA提取效果越差;使用0.5 mol/L的甘露醇作为渗透压调节剂可获取活力最高的甘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活力为70%和90%时所提的RNA完整性好且纯度高,符合后续分子实验的需求,原生质体活力为90%时,RNA产量最高。因此,需要提取甘蔗原生质RNA时,至少需要保证原生质体的活力在70%以上,且原生质体活力越高,RNA的产量越高;采用改良Trizol法,可以大量制备能满足后续分子实验的完整性好且纯度高的RNA,利用该条件和方法,可以确保获得大量高质量的甘蔗原生质体RNA。本研究结果为甘蔗体细胞融合育种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外源ABA和BR在提高油菜幼苗耐渍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为植物材料,应用外源ABA和BR处理渍水胁迫的油菜幼苗,研究其在缓解油菜幼苗渍水伤害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短期(0~12d)渍水处理可促进油菜生长,长期(18d)渍水处理则抑制油菜生长,尤其是BR;外源ABA(75.67µmol/L)和BR(0.21µmol/L)可有效缓解长期渍水胁迫对油菜幼苗的伤害作用,干物质积累量较单纯渍水处理增加19.52%和26.22%;外源ABA和BR处理还可延缓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提高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MDA含量降低);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说明外源ABA和BR处理通过促进渍水胁迫下油菜幼苗光合作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强植株抗渍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豆幼苗根和叶片原生质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幼苗根和叶片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适宜大豆根和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的酶种类、浓度分别为CPW-13M{CPW(细胞清洗液)+13%(W/V)甘露醇}+3%纤维素酶(cellulose R10)+1.1%果胶酶(macerozyme R-10)+1.0%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和0.15%CaCl2·2H2O+9%甘露醇+1%cellulase R-10+0.20%pectolase Y-23,pH 5.8,酶解温度为28℃.在根酶解时间为16 h时,原生质体产量可高达1.46×105个·g-1FW,活力达57.8%;叶片酶解时间为4 h时,原生质体产量可高达1.74×106个·g-1FW,活力达70.3%.对于根而言,从产量和活力两方面考虑,其原生质体用23%蔗糖和CPW-18M混合后的下沉法纯化效果较好,而叶片用25%蔗糖的上浮法纯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外源抗坏血酸对铝毒害大麦幼苗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抗坏血酸对作物铝毒害的作用,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A)对2个耐铝能力差异较大的大麦品种幼苗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与单独铝处理相比,喷施0.01、0.05和0.25mmol·L-1 AsA对铝胁迫大麦幼苗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大麦幼苗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等均提高,功能叶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均显著低于单独铝处理。但0.5mmol·L-1 AsA喷施后缓解效应下降,植株生物量等下降,MDA含量等上升。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AsA可有效缓解铝毒害引发的大麦生长抑制和氧化胁迫,但浓度过高则产生氧化作用,铝敏感基因型反应更强烈。本试验中以0.25mmol·L-1的AsA缓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5个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下胚轴分离得到游离原生质体,以改良KM8p原生质体培养基作液体浅层暗培养。结果表明,低温(15℃)暗处理培养无菌苗的下胚轴原生质体活力达92.1%,培养7d后的细菌分裂频率达26.2%。分化培养基附加5mg/L 6-BA,再生频率可达17.6%。利用这一培养体系,5个油菜品种均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