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南省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针对海南省油茶生产现状分析了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对策,以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油茶产业,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2012要2013 年广东油茶产量、区域分布,油茶产品出口、油茶产品价格和产业成本收益情况。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优化广东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院做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基 础体系建设、完善油茶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推行集约化机械化栽培、树立生态经营理念、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政策保障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并把油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实际,介绍了景宁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景宁油茶产业的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建设重点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11-2012年度广东油茶产量、区域分布,油茶产品出口、油茶产品价格和产业成本收益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优化广东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做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打破品牌壁垒;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系建设;完善油茶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打破技术壁垒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瑞金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油茶产业的成效,并提出发展油茶产业的对策,以期为瑞金市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河南信阳油茶产业的发展优势,阐述了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为信阳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台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天台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天台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该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度广东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东油茶种植集中在粤北和粤东北,以河源、清远和梅州为中心,这3个市油茶籽产量约占全省产量70%.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区综合开发和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发展,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充分表明油茶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概述了国内外油茶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广东油茶生产及贸易现状,对广东油茶产业化现状与价格进行分析,指出广东省油茶科技现状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并从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产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广东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油茶是我国独有的国宝级特色资源,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分析德宏州、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德宏油茶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8度广东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油茶种植集中在粤北和粤东北,以河源、清远和梅州为中心,这3个市油茶籽产量约占全省产量70%.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区综合开发和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发展,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充分表明油茶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概述了国内外油茶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广东油茶生产及贸易现状,对广东油茶产业化现状与价格进行分析,指出广东省油茶科技现状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并从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产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广东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温胁迫对不同油茶品种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叶片细胞膜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以来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耐热性不同的(包括感热型、中间型和耐热型3类)25个优良油茶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8h常温(对照)、40℃、45℃3种温度处理,测定了其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与常温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平均值分别增加53.68%、113.00%,MDA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81.76%、198.46%,SOD活性平均值分别增加88.33%、131.5%;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胁迫温度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同一温度胁迫下感热型品种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耐热性品种。综合分析表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可以作为评价油茶耐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中部地区发展油茶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油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是在其花芽分化期、开花授粉与果实膨大期、油脂积累期等重要生长发育期对各气候因子的特殊要求,结合海南中部地区的气候条件,通过分析比较,并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认为除海南沿海地区外,在海南中部地区适宜进行油茶的经济性栽培。强调在该地区要实现油茶的丰产,应采取系列化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对25个油茶品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索高温条件下油茶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25个油茶优良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常温对照、40℃和45℃等3种温度处理,处理时间8h,并测定了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增加63.29%、77.88%,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分别增加40.82%、83.97%,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分别增加56.57%、147.26%;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温度胁迫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不同油茶品种间存在显著的耐热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信阳市油茶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认识不足、良种选育工作滞后、产量低、成本较高等问题,提出了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即加强依法治种宣传,严格市场准入;狠抓行业监管,坚决杜绝非良种苗进行工程造林等。  相似文献   

15.
油茶林垦复是提高产量的必要措施,尤其是幼龄期和结果前期对垦复的需要紧迫程度 高。该文分析了目前油茶林垦复存在的问题及现有设备的不适应性,从油茶林的特点及发展, 分析了油茶林垦复机的客户和市场需求,研究了其技术可行性,对油茶林垦复机的开发有促进 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油茶栽培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祥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512-3515
通过对安徽省油茶资源调查,在分析研究安徽省自然条件、油茶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油茶发展的产区规划、油茶园区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安徽省现有油茶林的类型区3111及其特点,针对该省3类油茶栽培区域提出了具体的栽培措施,对油茶园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油茶是中国大宗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已成为我国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油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低温是限制油茶生长发育和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子。本文对油茶低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展油茶低温胁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适应力强、能够防火等特性。本文从选择良种壮苗、林地规划(林地选择、整地设计、密度设计)、定植、基础设施建设、松土除草及间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油茶造林的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油茶造林业主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9.
油茶资源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抗逆型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其肉质果实、肉质叶片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种仁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制成茶油可与橄榄油媲美;茶粕富含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多种成分,是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化工、轻工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原料;油茶壳可制成糠醛、木糖醇、活性炭等产品。油茶在制取新药、生态建设及扶贫开发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今后应重点加强油茶引种试验、抗性试验、高效栽培、茶籽油深加工和精制技术的研究,为油茶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油茶林健康无法准确定量评价的现状,尝试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油茶林的健康评价中,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建立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要素层组成的油茶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lphi-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湖南省浏阳市土桥林场油茶林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土桥林场油茶林健康模糊综合评价值为3.3248,最大隶属度为0.5151,提示土桥林场油茶林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有从亚健康状态向不健康状态方向发展的趋势,需要立即采取健康管理措施,保证油茶林的健康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