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油松分布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油松主分布区157县1951-1980年间12个项目的气象资料,用主分量分析技术将油松主分布区划分为四个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更新状况,对油松种实质量进行差异性比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筛选种实质量评价指标,于2015年9月-11月在黄土高原地区10个区域(富县、甘泉县、河曲县、华亭县、黄陵县、黄龙县、吉县、泾源县、西峰区、旬邑县)采集成熟的油松球果,在15℃以下的环境中风干贮藏,测定油松球果长、宽、长宽比、质量、含水量;种子种翅长、种子长、宽、长宽比、厚、百粒质量、成熟比及种子活力、生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场圃发芽率等17个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测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分布区油松种实质量差异很大,评价指标间差异趋势不一致,评价油松种实质量各指标间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以2个主成分代表17个测定指标反应的油松样品信息,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10个油松区域种子优劣进行评价,泾源地区种实质量高,河曲地区油松种实质量低.针对油松种实现状,分析种实与自然更新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和可持续生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特有广布树种。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旨在以分布于秦岭、贺兰山和晋陕两省的10个天然油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线粒体DNA(nad1和matR内含子)的序列,探讨地理阻隔对油松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天然油松种群的10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7个单倍型,多态位点172个,简约信息位点35个,单一多态性位点137个。其中1个单倍型为全部种群共有,4个单倍型为2-5个种群共有,其余22个单倍型为各个种群所独有。在这10个种群中,有8个种群分别具有1-4个独有单倍型。尽管秦岭南侧种群和北侧种群分别具有两个和一个独有单倍型; 贺兰山东侧种群和西侧种群均具有3个独有单倍型;但是与晋陕种群(即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相比,其种群独有单倍型平均数目则明显较少。与此同时,不仅秦岭南北两侧或贺兰山东西两侧种群的独有单倍型的进化关系往往较近,而且秦岭北侧或贺兰山东侧种群的独有单倍型与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的某些独有单倍型的关系亦较近。从而导致秦岭南北两侧或贺兰山东西两侧种群与油松分布区中心种群之间表现出比较复杂的聚类关系。由此可见,油松的遗传结构与山脉屏障的存在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油松天然林的生长与地理—气候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自然分布很广,分布区内的地理生态条件变化也很大。关于油松林的生长及其与立地条件的关系,解放后曾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多限于局部地区,或限于地形——土壤条件。我们于1978—1979年,对整个油松分布区一些有代表性林区的油松天然林的生长进行了调查。根据这些调查资料,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油松分布及生长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植被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根据CO2倍增时的气候变化,分析了我国油松分布区及其生长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到2050年,油松分布的北界将向北推移1.5°,在垂直方向上,其分布的上界约上升300m,油松的气候产量约增加8.5%。  相似文献   

6.
从24个油松种源单株采集2年生枝条上的针叶,进行单萜烯组分分析,研究种源综合萜烯组分变异性与地理空间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茨烯相对质量分数在种源间的变异幅度较大,其相对质量分数的差异在油松全分布区范围内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变异趋势。油松种源差异显著,可分为北部类群、中部类群、西南类群和山东类群等4个类群,类群间单萜烯组分分化显著。观察到α-蒎烯、茨烯和β-蒎烯等成分的质量分数与其种源产地经纬度有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 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8.
该文作者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PCA)研究了几个气象因子与油松人工林高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区石灰岩山地,油松在旺盛生长期(5月份)内的水分状况是影响其高生长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9.
油松优良家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1 a生油松子代测定林中34个油松优良家系为对象,对生长和干形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油松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油松优良家系间在树高、胸径、材积、结实、干形和保存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生长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胸径和材积与结实性状遗传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3号家系、31号家系和16号家系主成分值较大,是生长和结实都较好的优良家系.聚类结果表明:34个油松优良家系分为6个明显类群,同一类群内家系间遗传距离小,不同类群间遗传距离大.生长量大的Ⅰ、Ⅱ、Ⅲ类家系可作为进一步遗传改良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 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依据853株标准木、425块标准地实测资料对中国各地油松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较准确地预测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分布区域,笔者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寄主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分析影响该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据此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潜在的适生分布范围,获得了直观、明晰的松突圆蚧潜在的适生区分布图及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福建的大部分及湖南、江西、云南南部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1级风险区;海南、云南的中部以北地区、湖南与江西的北部、福建东北与西北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重庆、贵州、河南、山东和河北中南部、四川东南部、陕西与山西中部以南等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2级风险区;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中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辽宁的南部为松突圆蚧的3级风险区。据统计,其潜在分布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5%,占我国松树分布面积的90%以上,其中1级风险、2级风险和3级风险区域的国土面积占潜在适生分布区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58.7%和22.4%。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方法,对秦岭地区的豆科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共有豆科植物57属172种5亚种8变种,其中自然分布的种有44属144种5亚种6变种,生活型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500~2 000 m的混交林带;2)该区的豆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强的温带性质,含有温带属27属,占总属数的61.4%,温带分布种76种,占总种数的49.1%,中国特有种67种,占总种数的43.2%,中国特有种的分布类型体现了秦岭豆科植物区系与川滇地区的亲缘关系;3)秦岭豆科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从秦岭南坡到北坡由亚热带性质向温带性质过渡,从秦岭西段到东段由中国—喜马拉雅植物成分向中国—日本植物成分过渡;4)通过与黄土高原、中国帕米尔高原、长白山、南岭及横断山区的豆科植物组成比较,发现秦岭豆科植物区系与黄土高原相似性最高,与帕米尔高原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陕西鸟类资源有更进一步了解,2002年5月至2006年10月,对秦岭(陕西地区)6个市、23个县和10个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鸟纲种类、分布变化进行了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共分布鸟类435种,隶属17目66科。与2001年资料比较,本研究记录的鸟类种类大为增加,其中属陕西省鸟类新纪录62种,秦岭区域鸟类新纪录14种。鸟类分布区域有由南向北移动、由较远地区向秦岭移动倾向。秦岭中原有的一些鸟类种类没有被调查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区位设立调查样地,统计样地内漆树数量、漆树幼树、成龄树和衰老树数量比例的方法,对陕西省秦巴山区天然漆树分布范围、密度、长势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秦巴山区天然漆树资源垂直集中分布,秦岭北坡以海拔1 280~2 000 m、秦岭南坡以海拔1 600~1 900m、巴山北坡以海拔1 300~2 360 m范围内密度最大,随纬度降低,漆树垂直集中分布的范围加大,且海拔增高.陕西秦巴山区调查区域现有漆树资源中平均幼树387.84万株,占漆树总株数36.38,成龄树421.81万株,占39.58,衰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与未来扩散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玉米灰斑病发生现状,预测病害未来的扩展区域,为有针对性开展灰斑病的早防早控工作、保护玉米生产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形态、培养及分子特征鉴定的方法明确新发生玉米灰斑病区域的病菌分离物种类;汇总2004-2014年各地玉米灰斑病的调查信息,根据季风特点,推测具有重大破坏力的玉米尾孢灰斑病扩展路线,预测未来的病害发生区域。【结果】基于形态学、培养特征以及分子鉴定结果,明确了贵州西部、西北部以及四川北部的分离物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河北承德地区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C. zeae-maydis),在陕西南部、西部以及河南西部鉴定出了玉米尾孢和玉蜀黍尾孢;初步明确了具有强致病力的玉米尾孢目前分布的北界。玉米灰斑病已经在中国15个省份发生,西南地区的玉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南海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玉米尾孢从云南西部进境后逐渐向北向东扩展,到达四川、陕西的西部,亦可能经种子携带途径进入湖北恩施,形成一个新的病害扩散源并传播至重庆、陕西安康和商洛以及河南西部山区。未来,在季风的作用下,源自西南的玉米尾孢灰斑病可能进入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并进而逐渐向北偏东方向扩展,对中国春玉米主产区构成重大威胁。【结论】确认玉米尾孢在贵州、四川、陕西、河南引起玉米灰斑病,河北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由玉米尾孢引起的灰斑病已突破秦岭和巴山的阻隔,扩散至陕西西部、南部和河南西部,从西南玉米生产区进入了北方玉米生产区;夏季季风以及种子带菌是该种灰斑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未来玉米尾孢灰斑病将在季风作用下继续缓慢向北方玉米区扩散,在无灰斑病发生区域引发病害并可能在已有玉蜀黍尾孢灰斑病发生的区域形成新的重大病害威胁。  相似文献   

17.
火地塘林区次生锐齿栎林类型和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低中山地带锐齿栎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北温带区系成分为优势,亚热带和华西等区系占一定比重,植物种类组成的过渡性比较明显。经Bray-Curtis距离等级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划分出4个群丛组,即鞘柄菝奖—山杨—锐齿栎群丛组,华北绣线菊—漆树+山杨—锐齿栎群丛组,箭竹—华山松+油松—锐齿栎群丛组,榛子—板栗—锐齿栎群丛组。近熟林时期,锐齿际林的群落优势度、α多样性和种类丰富度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陈科皓 《农学学报》2018,8(8):16-21
为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陕西省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MODIS-NDVI 影像及高程数据,采用MVC、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陕西省2011—2015 年NDVI 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NDVI值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陕南地区及陕北南部森林植被茂密,植被覆盖情况较好,陕北北部属于风沙区,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关中地区以农作物为主,植被覆盖情况居中;(2)2011—2015 年陕西省NDVI值呈波动变化,整体变化趋于稳定,且有好转趋势,主要分布在关中及陕南地区;陕北地区NDVI值有退化迹象;(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NDVI值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2000~2500 m海拔高度范围内的NDVI值最高,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主要是分布在秦岭山脉的太白山地区。  相似文献   

19.
陕西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种群空间分布的非均匀状况,应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黄龙山区、秦岭北坡以及巴山北坡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与信息维数。结果表明从北到南,在海拔900 m左右,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变化规律为低—高—较低;在秦岭北坡海拔600-1 300 m内,2种分形维数在800-1 100 m最大,表明这一地域栓皮栎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聚集程度、种群密度等都是最大的,最适合栓皮栎种群生长和演替。西北林学院学报22卷第6期丁惠萍等陕西栓皮栎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