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拟小食螨瓢虫成虫对柑桔全爪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小食螨瓢虫成虫能捕食柑桔全爪螨的各虫态。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其捕食量逐渐增加,两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个体对柑桔全爪螨幼螨、若螨、成螨和卵的日捕食量上限分别为103,79,47头和175粒;当猎物密度不变时,随其密度的增大,个体捕食量减小;当不同虫态的柑桔全爪螨同时存在时,其较喜食幼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优质籼粳杂交稻甬优15作双季晚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2个移栽期(主区)、2个播种期(裂区)、3个密度(小裂区),研究3因子互作对其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栽期对其全生育期有显著影响,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明显;3因子及其互作处理(除播种期×密度外)对其产量有显著影响;6月20日播种、7月21日移栽、23.5万穴/hm2低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综上,为了获得高产稳产,甬优15作双晚栽培应做到早播早插,密度以23.5万穴/hm2为宜,密植不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处理对紧凑型玉米农大486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不同密度对紧凑型品种农大486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减小,但在低密度条件下,单株最大叶面积下降的幅度较小,超过一定密度后,下降的幅度会加大.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增加到一定值后,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势增加,但净同化率却减小.密度对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密度增加,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提前下降,使其光合能力降低,出现早衰。  相似文献   

4.
耐密植大豆品种沈农12叶片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在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30.0、37.5、45.0万株.hm-2)下,比较了2个品种的叶片性状。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叶形指数较高、叶柄较短、叶倾角较小,有利于密植栽培;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耐密性不同的品种叶柄长度随密度而增加的幅度不同,沈农12增幅较小;叶倾角也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沈农12叶片性状有利于叶片的受光态势,因而,该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拉哥钝绥螨对荔枝瘤瘿螨的功能和数值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拉哥钝绥螨捕食荔枝瘤瘿螨的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进行了拉哥钝绥螨雌成螨捕食量与猎物荔枝瘤瘿螨密度、捕食量与拉哥钝绥螨自身密度之间、拉哥钝绥螨雌成螨产卵量与荔枝瘤瘿螨密度之间、拉哥钝绥螨发育历期与捕食量等成对便量之间的关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长,拉哥钝绥螨成螨捕食量逐渐增加,两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室温为25℃、相对湿度为80%~85%的实验条件下,其对荔枝瘤瘿螨成螨的日捕食量上限为37头;当猎物密度不变时,拉哥钝绥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个体的捕食量减少;当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大时,其平均产卵量也相应增加,而其发育历期则随捕食猎物量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大而相应缩短。  相似文献   

6.
为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种植适宜机械化采收,设置了棉花株距与行距两因素各三水平的密度配置,拟通过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明确鄱阳湖棉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棉花最佳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行距、株距配置形成的密度对棉花生育期、成铃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密度高于36000株,hm2可通过株行距配置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玉米花生不同的套种规格,不同的栽培密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产量和性状的考察,初步得出:不同套种规格、不同栽培密度,产量差异显著,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立体间套栽培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合丰50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合丰50为材料,分7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及密度对其品质、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及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0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和密度的增加,该品种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埘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规律性极强,即随播期的延迟各密度处理合丰50的油份含量下降.不同密度处理对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小,而且规律性也不强.合丰50的最佳播种时期为5月9日左右,而最适密度为25万株·hm~(-2),此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在半干旱区研究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平水年)玉米拔节期株高在密度间没有差异,抽雄期株高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2011年(丰水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株高均随密度增加有明显增加趋势;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呈直线增加。平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显著减少,呈抛物线型,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明显直线下降趋势;丰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密度增加至7.5万株/hm2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不同密度生育期总耗水量相差不大,平水年密度间总耗水量极差值为4.1 mm;丰水年总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极差值仅为17.8 mm,播种-拔节期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变异系数在整个生育期中最大。平水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丰水年适宜密度为7.5万株/hm2,其水分利用效率为26.7 kg/(hm2·mm)。  相似文献   

10.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糖料》1989,(2):1-5
甜菜子叶气孔密度的大小,是其品种的特性之一,与品种类型有关.即高糖型品种的子叶气孔密度>丰产型>四倍体,是类型间的群体特性.尽管气孔密度存在着一定的变异,但一般仍与块根含糖率成正相关,所以,子叶气孔密度选择法,是生理选种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提高选择效率,对加速甜菜育种进程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根构型玉米的根系形态及其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对8个测交种的根系形态及在0~6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根长、根干重和根拔拉力均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L105和L109属于大根系基因型;L172和L224属于小根系基因型。L132、L160、L224对密度的反应较为敏感,L219对密度的反应较为迟钝。在增加种植密度后,各基因型根系均有纵向延伸的特征,不同基因型根长和根干重在不同土壤层次间分布比例差异较大,且其对密度的反应仅表现在特定的土层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密度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宜香1577烟后稻种植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其营养积累和有效穗都随之增加;而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各不相同,但以M3处理较高,种植密度以M3(20cm×23cm)处理更容易发挥其品种特性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大豆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育条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模式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均主要分布于土壤剖面0~10 cm深度。在0~10 cm深度内,不同耕作模式之间的根体积密度、根干重密度差异显著,其中免耕模式最低。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模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最低,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占土壤剖面比例最低。土壤剖面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累加值亦表现为免耕最低,灭茬还田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灭茬还田模式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同时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的垂直分布与传统耕作间差异亦不显著。土壤机械阻力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阻力是限制免耕模式大豆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播栽期和密度对超级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移栽期和密度试验,研究其对超级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1540作连作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移栽期、密度及其互作对甬优1540的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各因子水平的最佳组合为6月25日播种、7月22日移栽、25.6万/hm~2密度,即早播早插,易夺高产;迟播迟插在低密度水平下不利于获得高产,适当提高密度水平(25.6万~30.3万/hm~2),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以菜用早熟大豆新品种通酥1号为指示作物,讨论其最佳的播种密度.结果表明:适宜的栽培密度为2.3~2.5万株/667m2,密度和单株结荚数、密度和百荚鲜重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密度和鲜籽百粒重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热带樱花在海南岛园林绿化中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其抗逆适应性进行干旱胁迫试验。研究设4个水分干旱梯度试验,采用改良指甲油印迹法测定其叶片气孔的形态特征,观察叶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时间延长,降低了其叶面积与叶片含水量,干旱处理30 d变化最明显;(2)随干旱程度的加重,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周长等呈减小趋势;(3)干旱下气孔密度与其开放度有显著相关性(R2=0.038 3,p0.05,N=36)。干旱条件对海南岛种植热带樱花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据长南信雄报告,提高碳三植物的生产力,重要的是提高光合能力及光合产物的运转速度。笔者认为,与气孔阻碍CO_2扩散有关的叶构造特性为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长及细胞间隙等。这些构造特性与光合速车间的相关系数一般较低,大麦仅在气孔密度不同的同质基因品系或品种间,其气孔密度与光合速率为有意义的正  相似文献   

19.
以天优322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氮肥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无肥区(0 kg/hm2)、低肥区(105 kg/hm2)、中肥区(180 kg/hm2)、高肥区(270 kg/hm2);栽植密度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高密度(30.0万丛/hm2)和低密度(18.0万丛/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栽植密度对天优3229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中肥区实割产量最高,高肥区产量次之,且不同氮肥施用水平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增加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施氮水平及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栽植密度30.0万丛/hm2有利于天优3229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生产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氮肥用量对提高水稻分蘖发生率有显著效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单株茎蘖数增加。移栽密度越大,其单位面积茎蘖数总数也越多,且始终维持这个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大,各施氮处理间最高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密度水平间的叶面积指数差异都不显著。氮肥与密度间的互作效应明显。叶面积在高氮和高密度水平下最大。降低施氮量和(或)栽插密度均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叶片长度和披垂角都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移栽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