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改善中上部烟叶的烤后品质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试验采用密集烤房研究定色前期湿球温度对云烟87中上部烟叶烤后外观质量、颜色值、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部烟叶,以T3处理(湿球温度39℃),在外观质量、评吸质量、风格彰显程度、化学成分评价分值得分最高,经济性状较好,烤后烟叶综合质量依次为T3处理(湿球温度39℃)>T2处理(湿球温度38℃)>T1处理(湿球温度37℃)。随着定色前期湿球的提高,代表红色的a值有提高的趋势,鲜干比逐渐略有增大,说明有利于物质转化,加深烟叶的颜色,改善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研究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不同稳温时间和湿度对烟叶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效℃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能耗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8℃(36±0.5℃)时稳温18 h;42℃(37±0.5℃)时稳温16 h;45或47℃(38±0.5℃)稳温12 h;54℃(39±0.5℃)稳温12 h,有利于降低烘烤能耗,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3.
湘南稻作烤烟密集烤房风机转速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湘南稻作烟区密集烤房烟叶烘烤过程中适宜的风机转速组合,分析了不同风机转速组合对烟叶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集烘烤中,采用风机变速组合为干球温度在38℃以前1450 r/min,38~42℃960 r/min,42~47℃1450 r/min,47~60℃960 r/min,60℃到烘烤结束720 r/min,烤后烟叶干物质较多,外观质量较优,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提高,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4.
延迟变黄时间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芬 《作物研究》2011,25(6):580-582
采用湘密1号密集烤房,研究在烘烤温度38℃时延长变黄时间对烟叶外观、品质及烘烤能耗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常规烘烤处理,延长变黄时间12h后升温,可使烟叶充分变黄,平衡烟叶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增加烟叶香吃味,改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上等烟叶提高12.2%~20.3%,且干物质不会减少,烟叶烘烤能耗成本减少0.04元/kg.  相似文献   

5.
湘南稻作烟区上部烟叶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密集烤房应用中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2012年在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以云烟9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上部烟叶密集烤房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增加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提高烟叶外观质量,降低烟叶淀粉含量,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对上部烟叶,在变黄前期的38℃稳温24 h,在变黄后期的42℃稳温16 h,在定色前期的47℃稳温18 h,定色后期的54℃稳温16 h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以K326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增大烟叶收缩形变,降低叶质重,降低单叶重,增加烟叶疏松性,降低烟叶淀粉含量,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但过度延长稳温时间,将导致烟叶内含物消耗过多,降低烟叶品质.对中部和上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24h和42℃稳温16 h,在定色期的47℃稳温18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对下部烟叶,在变黄期的38℃稳温15 h和42℃稳温16 h,在定色期的45℃稳温12 h和54℃稳温16 h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可变频热泵密集烤房在烟叶烘烤各阶段的适宜风速参数,以云烟11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烘烤阶段不同风速条件下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整变频风机参数后,烟叶内部化学成分含量更加合理,化学成分评分达到90.7,淀粉含量降低至1.3%,感官质量提高。具体参数:38℃(干球温度)前,风机转速保持750~800 r/min; 38~42℃阶段,风机转速保持800~850 r/min; 42~48℃阶段,风机转速保持1 300~1 350 r/min; 48℃后风机转速保持800 r/min。综上所述,改良风速参数能够提高烟叶品质,降低烟叶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烟叶外观等级质量与烟叶内在品质间的关系,为烟叶分级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方法]以K326为材料,研究初烤烟叶的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烟叶外观质量好的烟叶在经济性状上表现为中上等烟叶比例、均价高;烟叶外观质量与常规化学成分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烟叶的感官评吸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研究结果为烟叶生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湘南浓香型稻作烟区密集烘烤不同阶段升温速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密集烘烤烟叶品质,优化密集烘烤工艺,以湘南浓香型稻作烟区的云烟97品种烟叶为材料,研究密集烘烤不同阶段升温速度组合对烟叶化学成分、经济性状的影响及能耗成本。结果表明,上部和下部烟叶在35~38℃以3 h升温1℃,38.1~42℃以2 h升温1℃,42.1~45℃或47℃以3 h升温l℃,45.1℃或47.1~54℃以2 h升温1℃,54.1~68℃以2 h升温1℃的升温速度组合较好;中部叶在35~38℃以2 h升温1℃,38.1~42℃以1 h升温1℃,42.1~47℃以2 h升温l℃,47.1~54℃以1 h升温1℃,54.1~68℃以1 h升温1℃的升温速度组合较好。各升温速度组合有利于协调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提高上等烟比例和均价,降低能耗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提升烟叶质量特色,对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不同稳温时间的烟叶颜色参数和质体色素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烘烤过程变黄期关键温度点时间延长,烟叶亮度值、黄度值和叶片饱和度增加;随着定色期关键温度点时间的延长,亮度值降低,但对烟叶黄度值和叶片饱和度影响较小;红度值则随着各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主脉红度值只有在延长54℃稳温时间时能明显提高;色度角随着稳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烟叶颜色偏向橘黄;在42℃和54℃延长时间有利于降低烟叶正背面色差值;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随着烘烤时间的延长降解转化更彻底。因此,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延长稳温时间,在38℃稳温24 h,42℃稳温16 h,47℃稳温20 h,54℃稳温16 h,烟叶内质体色素降解更充分,烤后烟叶颜色和色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淀粉组成、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揭示高温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时段效应,阐明高温、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耐热水稻品种黄华占和热敏感的9311近等位基因系为实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高温[38℃(昼)/30℃(夜)]和对照[28℃(昼)/22℃(夜)],研究灌浆前期(齐穗期后1-15 d)和后期(齐穗期后16 d至成熟)高温对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淀粉组成、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粒度分布、胶稠度、黏度特性、糊化特性、结晶特性和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灌浆期高温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下降,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升高,导致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差。灌浆期高温使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短支链淀粉含量、大淀粉粒占比、直/支链淀粉比显著下降,而中等支链淀粉含量、小中淀粉粒占比、糊化温度和糊化焓显著上升,黏度特性显著改变,结晶类型不变但结晶度显著改变,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小孔,表面变得凹凸不平,导致淀粉颗粒更加碎片化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同,灌浆前期高温对稻米淀粉的影响大于灌浆后期,耐热品种受影响小于热敏感品种。灌浆前期高温处理下供试材料具有较高的消减值和较低的崩解值,黏度特性变差;灌浆后期高温处理下供试材料具有较低的消减值和较高的崩解值,黏度特性变好。【结论】灌浆前期高温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最大,进而导致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灌浆后期高温提升了黏度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松风本’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对龙眼果实贮藏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等预处理后晾干,用聚乙烯保鲜袋(0.015 mm厚)包装,分别置于室温(25±0.5)℃和低温(3±0.5)℃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取样测定龙眼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25±0.5)℃室温贮藏相比,(3±0.5)℃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延缓龙眼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和果肉营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蔗糖、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此外,(3±0.5)℃低温贮藏还能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和果皮褐变,以及抑制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升高,维持较高的龙眼果实商品率。据此认为,(3±0.5)℃可以作为‘松风本’龙眼果实低温贮运的推荐温度条件,以保持‘松风本’龙眼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其保鲜期。  相似文献   

13.
以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智能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了极端高温对杂交中稻结实率的影响与肥水调控效果.结果 表明,孕穗期和抽穗期日均温33℃以上对结实率的影响显著,38℃以上时结实率急剧下降,抽穗期遇38℃高温,参试品种的结实率均在10%以下;孕穗期受高温影响明显比抽穗期小,33℃条件下,孕穗期高温产量损失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4.
早籼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应用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研究了早籼品种的苗期耐冷性。根据3叶期在6℃下处理48小时,3O℃/25℃ 24小时恢复生长后的叶片黄化程度及48小时恢复生长后的死苗情况,发现3个早籼品种的耐冷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品种耐冷性愈差,电导率愈高,以此评价的耐冷性遗传也可能由一对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而探索黄茶滋味品质的工艺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在传统闷黄温度及在制叶含水率范围内,基于同一原料基础,通气状况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是闷黄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通气频率及闷黄环境相对湿度能够明显提升黄茶品质。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通气频率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与多种儿茶素组分(CG、ECG、GCG等)、主要黄酮组分Myr-rha、Que-gal,以及多种氨基酸组分(茶氨酸、Ser、Gln、Arg、His、GABA)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闷黄工艺因子通过调控滋味化学组分进而影响黄茶滋味的醇厚度和甘爽度。综合感官审评及滋味化学分析表明,在闷黄叶温为(45±2)℃、在制叶含水率为(37±3)%、环境相对湿度为(80±5)%、通气频率为每10 min 1次的参数下进行闷黄处理,形成的黄茶风格特征明显,内质滋味甘润、醇厚。  相似文献   

16.
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进行温度试验,研究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40℃高温处理后籽粒结实率显著降低,粒重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不同水稻品种对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响应表现不一致。在试验条件下,华粳1号开花受精的敏感温度为35℃,而特优559开花、灌浆结实的最适温度为30℃,该温度处理结实率、粒重较高,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较优。此外,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的高温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实率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5 d,粒重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1~20 d;而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的时期主要在花后16~20 d,25 d后温度处理影响较小。因此,灌浆前期适宜的温度条件对水稻优质栽培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