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养殖至成蟹,比较了三群体雄体成蟹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进一步测定和比较了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及氨基酸,旨在评价三种群雄体成蟹的营养品质和可食率。研究结果显示:(1)黄河种群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种群蟹,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最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2)辽河种群性腺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三群体性腺中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长江种群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最低,但其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群;黄河种群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辽河种群的含量,而其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P0.05),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三种群性腺中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相近,长江种群性腺中∑PUFA、∑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最高;三种群肝胰腺中各PUFA、∑PUFA和∑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群肌肉中C_(18:3n3)(LNA)和C_(20:5n3)(EPA)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黄河种群的这两种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高于辽河种群(P0.05)。(4)辽河种群性腺中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且辽河种群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高于黄河和长江种群;长江种群雄体肌肉中的EAA、总EAA、总NEAA、TAA含量最高。(5)辽河种群性腺中存在3种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且其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最低;三种群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辽河水系EAAS仍然最低。综上,不同种群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新种质并阐述其品质特征, 本研究以北方寒区 2 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 2 龄蟹)为对照, 探究 3 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 3 龄蟹)的可食率、色泽、常规营养品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差异, 为 3 龄蟹新种质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结果表明; 9 月 15 日 2 龄蟹肝胰腺指数(HSI)极显著高于 3 龄蟹(P<0.01), 而出肉率(MY)则显著低于 3 龄蟹(P<0.05)。2 龄蟹与 3 龄蟹相比, 头胸甲和肝胰腺湿样 L* , 头胸甲和肝胰腺干样 a*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 龄蟹肝胰腺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3 龄蟹 (P<0.05), 而性腺系统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则高于 3 龄蟹。就脂肪酸而言, 2 龄蟹肝胰腺、性腺系统和肌肉中 DHA 和 DHA/EPA 含量均高于 3 龄蟹, 而 ARA 则低于 3 龄蟹。肌肉中脂肪酸显著性差异项(5 项)明显高于肝胰腺(1 项) 和性腺系统(1 项)。就游离氨基酸而言, 2 龄蟹肝胰腺、性腺系统和肌肉中总必需氨基酸(ΣEFAA)、总游离氨基酸 (ΣFAA)均高于 3 龄蟹。性腺系统中显著性差异项(6 项)明显高于肝胰腺(0 项)和肌肉(2 项)。2 龄蟹肝胰腺和性腺系统中谷氨酸(Glu)、总鲜味氨基酸(ΣTUV)高于 3 龄蟹, 而肌肉中则低于 3 龄蟹。就矿物质元素而言, 2 龄蟹 3 种可食组织中 Na、K、Ca、Mg 和 Cu 元素含量均低于 3 龄蟹。肝胰腺中矿物质元素显著性差异项(5 项)明显高于性腺系统 (1 项)和肌肉(2 项)。综上所述, 2 龄蟹大部分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游离氨基酸指标均优于 3 龄蟹, 但可食率参数、大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则明显低于 3 龄蟹。整体来看, 2 龄和 3 龄雄蟹各有优势, 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江、黄河和辽河中华绒螯蟹养殖种群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成蟹性腺发育和营养组成,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3种群雌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了雌体的可食率、肥满度和可食组织中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1)3种群雌体性腺发育速度存在显著差异,性腺发育顺序为辽河种群黄河种群长江种群,但10月底辽河和黄河种群的卵巢指数无显著差异。(2)在体质量和卵巢指数接近的条件下,3种群雌体膏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3)3种雌体卵巢、肝胰腺和肌肉中的常规生化成分含量接近,仅长江种群雌体肌肉和肝胰腺中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群,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4)3种群卵巢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长江种群卵巢中C22∶6n3(DHA)百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3种群雌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相近,仅肝胰腺中的C20∶1n9和C20∶4n6含量存在显著差异。(5)长江种群雌体卵巢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辽河种群;黄河种群雌体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均为最高,故其总氨基酸(TAA)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6)3种群雌体卵巢和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长江种群雌体卵巢和黄河种群雌体肌肉中的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分别最高;整体上,雌体卵巢中的平均EAAS高于肌肉组织。研究表明,长江种群雌体卵巢发育速度最慢,辽河种群相对较快,3种群雌体可食组织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接近,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卵巢和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5.
3种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10月在江苏常州金坛市指前镇芦家村省级高效设施渔业示范点6口面积0.667hm~2试验塘(编号1~6#)中,投放中华绒螯蟹和日本沼虾苗种,密度分别为2.25×10~4只/hm~2和150kg/hm~2,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冰鲜杂鱼和饲料与冰鲜杂鱼混合,每种投喂模式设两个重复,定期测定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体成分的生化组成。试验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接近的条件下,3种投喂模式对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9月杂鱼组雌雄个体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略低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而混合投喂组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组。不同投喂模式对各组织中华绒螯蟹的干质量中生化组成影响较小,仅杂鱼组雌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为71.44%,显著低于饲料组(86.94%)和混合组(87.67%)(P0.05)。不同投喂模式对各组中华绒螯蟹组织湿质量中生化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用投喂配合饲料替代杂鱼投喂成蟹,可以提高雌蟹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而对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7.
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是高盐碱耐受性水产动物,然而随着绒螯蟹种质退化等原因,北方地区养殖绒螯蟹面临规格小、抗逆性差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开发利用新的土著绒螯蟹种质保证绒螯蟹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团队于2020和2021年9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水系用地笼捕捉野生绒螯蟹共计299只(雌体156只,雄体143只),统计绒螯蟹性成熟情况并分别计算不同体重绒螯蟹所占百分比,测量性成熟个体的甲壳长、甲壳宽,解剖取出肝胰腺和性腺,精刮肌肉,测定可食率、色泽及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绥芬河绒螯蟹雌体未性成熟比例显著低于性成熟比例(P<0.05),而雄体则相反。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性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均显著高于未性成熟个体(P<0.05)。雌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为(110.51±2.42) g,雄性则为(147.79±5.94) g。雌性成熟个体(≥100.00 g/只)的百分比为55.94%,雄性成熟个体(≥125.00 g/只)的百分比为60.00%。9月29日,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显著高于雄体,而出肉率(MY)和肥满度(CF)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甲壳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性腺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雄体,而性腺中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综上所述,绥芬河绒螯蟹具有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大且大规格个体百分比高等特点,卵巢和肌肉中粗蛋白与粗脂肪百分比较高,是一种重要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物质来源。本研究结果为绥芬河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以及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张冬冬  范陈伟  姜晓东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学报》2023,47(9):099610-099610
为了评估白壳中华绒螯蟹与广泛养殖的绿壳品系成蟹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实验通过采集白壳新品系与正常绿壳品系扣蟹在相同池塘中养至性腺发育成熟的商品蟹,测定其可食率、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营养组成。结果显示,两种色泽中华绒螯蟹组织系数、可食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白壳品系蟹壳湿样和干样亮度值(L*)显著高于绿壳品系,但红度值(a*)显著低于绿壳品系,肝胰腺和卵巢色泽参数无显著差异。白壳品系蟹壳总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含量显著低于绿壳品系,但两品系肝胰腺和卵巢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均无显著差异。两种品系可食组织部分常规生化组成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白壳雌蟹肌肉中C20:4n6比例显著高于绿壳,绿壳雌蟹肝胰腺中18:0、18:2n6和DHA/EPA比例均显著高于白壳品系。两品系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组成和必需氨基酸评分均无显著差异,白壳雌体肌肉中异亮氨酸和酪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壳雌体。研究表明,白壳和绿壳品系仅蟹壳的色泽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其可食率、可食组织的常规生化成分、主要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接近,说明白壳品系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研究结果为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种质资源评价和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冯广朋  张航利  庄平 《海洋渔业》2015,37(2):128-134
对长江口不同性腺发育时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的性腺与肝胰腺进行取样,对比研究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之间能量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亲蟹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性腺指数均在V期显著升高,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变化;性腺总脂含量放流群体在第VI1期显著下降,自然群体在第VI2期显著升高,其它时期变化均不显著;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肝胰腺总脂含量随着性腺的发育逐渐减小,第VI2期显著低于第IV期。在亲蟹性腺发育的同一时期,放流群体性腺和肝胰腺的蛋白水平显著小于自然群体,两个群体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含量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在放流前对亲蟹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机体蛋白含量,这有助于提升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n-3/n-6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体组成和消化酶的影响,配制了6种不同n-3/n-6 LC-PUFA比值(29.54,D1组;23.04,D2组;18.97,D3组;9.06,D4组;6.86,D5组;3.87,D6组)的实验饲料。以大菱鲆幼鱼[(12.18?0.01)g]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了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n-3/n-6 LC-PUFA对大菱鲆幼鱼的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WGR)随着n-3/n-6 LC-PUFA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6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脂肪沉积率随着饲料中n-3/n-6 LC-PUFA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且D6组达到最小值,为14.8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的变化,胰蛋白酶的活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在D4组时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呈上升趋势。随着饲料中n-3/n-6 LC-PUFA的变化,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为D4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酶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3组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n-3/n-6 LC-PUFA的降低,谷草转氨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随着饲料n-3/n-6LC-PUFA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D5组时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饲料中n-3/n-6LC-PUFA的比例降低会导致大菱鲆幼鱼的脂肪沉积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5%。(3)长江雌蟹HSI最高,辽河雄蟹HSI最低;辽河雌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较高,长江雌蟹水分、粗蛋白和总糖含量最低;辽河蟹躯体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而长江蟹躯体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但总糖含量最低。(4)就脂类组成而言,除了雄体肝胰腺外,长江蟹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水系,黄河蟹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百分含量相对较低,但磷脂含量最高。(5)黄河蟹肝胰腺和躯体肌肉中18:1n9和18:2n6含量最低,但其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三水系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差异大于肌肉间的差异。因此,三水系河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综合鉴别。  相似文献   

13.
秋季不同时期上市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率和品质差异,对秋季不同时期上市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在种植了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池塘中,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方法,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至成蟹。采用解剖和生化组成分析等方法探究秋季不同时期中华绒螯蟹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1)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9月和10月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肥满度(C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HSI指标9月高于10月,其余指标均是10月较高。(2)9月和10月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项(P>0.05)较多,但雌体肝胰腺中水分、总脂,性腺中总脂,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体性腺中粗蛋白、总脂、灰分,肌肉中总脂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9月和10月成蟹肝胰腺中仅1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1/52,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中仅2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2/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11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1/52,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4)9月和10月成蟹性腺中1种游离氨基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仅雄体牛磺酸(Tau)、丙氨酸(Ala)和亮氨酸(Leu)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3/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10月GSI、MY、TEY和CF高于9月,常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腺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而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整体上10月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要优于9月。  相似文献   

14.
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是鲑属鱼类在青藏高原仅有的鱼类种群,是亚东地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本研究对西藏亚东地区野生和养殖亚东鲑的常规营养成分及各组织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亚东鲑营养成分的异同,为养殖亚东鲑的品质评价和饲料配方的完善提供参考信息。实验采集亚东河中野生亚东鲑和亚东渔业产业园中使用配合饲料养殖的亚东鲑各10尾用于相关成分分析,每尾为一个独立样本。结果显示,野生组肥满度显著低于养殖组,而全鱼水分和灰分显著高于养殖组。全鱼粗蛋白、粗脂肪以及肝脏常规成分在野生组和养殖组间无显著差异。野生组肌肉粗脂肪显著低于养殖组,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野生组全鱼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组,且野生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野生组全鱼、肌肉和肝脏中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总量、EPA、C20:4n-6以及肌肉中DHA含量高于养殖组,而全鱼和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PUFA总量低于养殖组。综上所述,目前养殖亚东鲑和野生亚东鲑在机体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养殖鱼类体成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组成,因此,亚东鲑养殖中饲料营养组成可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许明珠  张琴  董兰芳  童潼  谢达  苏琼 《水产科学》2020,39(2):175-181
在水温26~30℃,盐度18~22条件下,初始体质量(0.012±0.000)g的拟穴青蟹仔蟹饲养在底铺1~2 cm细沙、边缘放5 cm^2瓦片的塑料水桶(直径20 cm,水深20 cm)中,投喂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化木薯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养殖3周,研究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糖源显著影响拟穴青蟹仔蟹的生长性能(P<0.05);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依次为糊化木薯淀粉>糊化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葡萄糖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体组成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仔蟹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糖源对3种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拟穴青蟹仔蟹对大分子糖源的生物利用度要大于小分子糖源。在本试验的研究条件下,7种常见糖源中糊化木薯淀粉是拟穴青蟹仔蟹的最适糖源。  相似文献   

16.
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肌体矿物元素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增养殖水体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主要矿物元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9种以上矿物元素,雄蟹矿物元素中平均值以钙含量最高,雌蟹矿物元素平均值以磷含量最高。中华绒螯蟹钾的含量明显高于钠。比较不同增养殖水体雄蟹常量元素含量,固城湖放流与长江野生蟹无显著差异(P>0.05),均较其它水体雄蟹高,雌蟹常量元素太湖网围与长江野生无显著差别(P>0.05),含量都较高,尤以太湖网围常量元素含量为最高。雄蟹、雌蟹微量元素呈现相同规律:铁、锰以金坛池塘、固城湖放流含量较高。铜含量以长江野生为最高。锌含量各水体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potential of vegetable oils as aquafeed ingredients, a major drawback associated with their utilization is the inferior level of beneficial n-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UFA). Echium oil (EO), which is rich in stearidonic acid (SDA, 18:4n-3), could potentially improve the deposition of n-3 LC-PUFA as the biosynthesis of LC-PUFA is enhanced through bypassing the rate-limiting ?6 desaturation step.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a desaturase (Fads2) capable of ?4 desaturation activities and an elongase (Elovl5) will leverage the provision of dietary SDA to produce a higher rate of LC-PUFA bioconversion.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designed containing fish oil (FO), EO or linseed oil (LO) (100FO, 100EO, 100LO), and diets which comprised equal mixtures of the designated oils (50EOFO and 50EOLO) were evaluated in a 12-week feeding trial involving striped snakeheads (Channa striat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wth and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hepatic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higher expression of fads2 and elovl5 genes in fish fed EO-based diets indicate the utilization of dietary SDA for LC-PUFA biosynthesis. Collectively, this resulted in a higher deposition of muscle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20:5n-3)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22:6n-3) compared to LO-based diets. Dietary EO improved the ratio of n-3 LC-PUFA to n-6 LC-PUFA in fish muscle, which is desirable for human populations with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n-6 PUFA. This study valid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SDA in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n-3 LC-PUFA and the ratio of EPA to arachidonic acid (ARA, 20:4n-6) in a freshwater carnivorous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以脂肪水平为4.64%、6.56%、8.47%、10.39%和12.31%的5组试验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初始质量(9.84±0.14)g].水温为23.4~27.0℃,60 d.饲养结果显示,体质量增加及成活率以8.47%脂肪含量组最佳;雄虾肝胰腺中的C18:3n-3,雄虾肌肉脂质中C20:4 n-6、C20:5n-...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不同水系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对长江上游、长江下游、黑龙江和淮河等4个水系翘嘴鲌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出的18种氨基酸中,4个水系翘嘴鲌的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黑龙江水系均为最高,而其他16种氨基酸含量在4个水系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龙江水系翘嘴鲌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EAA)亦为最高,但与另外3个水系的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进行营养评价的结果表明,4个水系翘嘴鲌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81.27~82.43。淮河水系翘嘴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而黑龙江水系翘嘴鲌肌肉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上游和下游水系(P<0.05)。综合来看,4个水系翘嘴鲌肌肉的营养成分基本一致,都具有均衡的营养价值,可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均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其中黑龙江水系翘嘴鲌在氨基酸和脂肪酸层面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