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_2)、孕酮(P_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奶牛酮病与机体肝功和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选取产后14~21 d的奶牛48头,分成酮病组(K组,24头)和健康对照组(C组,24头),分析血液能量代谢指标、肝功指标以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天门冬氨酸转移酶活性和直接胆红素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总胆红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胆碱酯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0.05)。说明酮病组奶牛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机体肝功发生异常,遭受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血清β-羟丁酸(BHBA)含量大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试验组,另挑选年龄、胎次、体况与试验组奶牛相近的血清BHBA含量小于或等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14、7、1d,产后第1、7、14、21、28天测定2组奶牛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并分析各组指标在试验期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非酯化脂肪酸(NE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GLU)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素氮(BUN)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指标在不同时间差异均不同。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在产后第7-21天处于高水平,NEFA含量在产后第21天达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在产后第7天最高。试验证明,奶牛亚临床酮病在产后7d即可发生,在产后21d左右处于易发期。  相似文献   

5.
选择黑龙江省2个牛场高产奶牛,在产后60~90d调查卵巢静止,检测发情和卵巢静止奶牛生殖激素,能量代谢,肝功能和矿物质等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和ROC分析对牛场产后卵巢静止进行预警评估。结果显示:2个牛场(Ⅰ,Ⅱ)卵巢静止发病率分别为29.5%,47.2%,主要由于产后早期能量负平衡。2个牛场卵巢静止组与发情组相比,血浆中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的升高。牛场Ⅰ,当产后60~90d奶牛血浆中BHBA0.94 mmol/L、NEFA0.56 mmol/L、AST95.5U/L时;牛场Ⅱ,当奶牛产后60~90d血浆中BHBA1.00mmol/L、NEFA0.585mmol/L、AST103.5U/L时;奶牛患卵巢静止的风险增高。结果表明,奶牛产后发生的能量负平衡可扰乱奶牛发情周期的生殖激素分泌,是引起2个牛场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主要病因。奶牛泌乳早期血浆中NEFA、BHBA和AST等指标可用于产后卵巢静止的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确立能量平衡对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作用,为今后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14~21d奶牛80头(年龄2~4岁,胎次1~3次,泌乳量(34.82±9.51)kg/d),跟踪观测至产后60~90d,进行奶牛发情鉴定,结合B超观察与生殖激素检测从观测奶牛中选出卵巢静止与发情奶牛各16头。对2组奶牛产后14~21d和60~90d的血浆能量代谢及肝功能指标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产后60~90d卵巢静止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于发情奶牛(P0.05),血浆促卵泡素、雌二醇和孕酮浓度极显著低于发情奶牛(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产后14~21d血浆β-羟丁酸0.69 mmol/L、游离脂肪酸0.52mmol/L作为产后卵巢静止预警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3.30%,92.3%和86.70%,产后60~90d2项指标的预警值分别为0.42,0.17mmol/L。奶牛产后14~21d与60~90d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浓度超过预警值,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的风险会增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尿液pH值与产后泌乳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关系及其预警作用,试验随机选取产后90 d内荷斯坦奶牛40头,依据健康奶牛尿液pH值范围(在7.7~8.7之间)将其分为酸性组(pH值7.7)和中性组(pH值在7.7~8.7之间),通过Afikim管理软件查询试验牛瘤胃酸中毒情况,测定试验牛尿液pH值,并对试验牛血液/尿液中的矿物质元素、炎性因子、能量代谢指标的水平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二元回归分析预测疾病,最后利用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分界值。结果表明:通过Afikim管理软件查询,酸性组奶牛20 d内瘤胃酸中毒发病率显著高于中性组(P0.05),酸性组与中性组相比尿液pH值显著降低(P0.05);酸性组与中性组相比,矿物质元素血液K含量显著降低(P0.05)、尿液Ca和P含量显著升高(P0.05),炎性因子脂多糖(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能量代谢指标β-羟丁酸(BHBA)、血尿素氮(BUN)、尿液尿素氮(UUN)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瘤胃酸中毒与尿液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尿液Ca、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血液NEFA呈显著正相关(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尿液pH值、P和血液Ca、NEFA这4项营养代谢指标可作为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的风险预测指标;ROC分析确定,瘤胃酸中毒的最佳尿液pH值的分界值6.55,尿液pH值能作为奶牛瘤胃酸中毒的预警指标。说明产后泌乳奶牛尿液pH值可作为预测奶牛瘤胃酸中毒发生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血液、乳汁、粪便、尿液中相关指标的特征,试验选取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各6头,通过血液、乳汁、粪便、尿液等样品中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阐明亚临床低血钙奶牛代谢特征。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疾病后的试验期间(试验期为4 d),血液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肌酐(CRE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指标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游离脂肪酸(NEFA)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HB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葡萄糖(GLU)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钙(Ca)、磷(P)、镁(Mg)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乳汁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乳脂率、乳蛋白、干物质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粪便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尿液指标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镁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尿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说明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试验期间表现为能量负平衡,肝功能异常,矿物质代谢紊乱,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肾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阐明酮病奶牛血液病理学变化,为酮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围产后期10头奶牛,根据血酮仪检测β-羟丁酸(BHBA)的浓度进行分组,检测2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酮病奶牛血中BHBA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而游离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Glu)含量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BHBA、NEFA都超出正常范围;碱性磷酸酶(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血肌酐(CREA)和L乳酸盐(L-ACT)显著升高(P0.05),而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酮病组奶牛血钙(Ca)浓度降低且低于正常范围;且酮病组奶牛血浆中牛结合珠蛋白(HP)极显著高于健康组,血浆中白介素1β(IL-1β)酮病组高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血液中能量代谢、肝功、矿物元素和炎性因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为诊断与预防酮病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组织细胞因子在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NEB)诱导的卵巢静止(IO)发生中的作用。本试验根据产后21 d血浆β-羟丁酸(BHBA)和葡萄糖(Glu)的水平,从100头奶牛中选取能量正平衡(PEB)组和NEB组各30头。随后,根据产后50~60 d是否发情及卵泡发育状况,选取NEB组中IO奶牛(NEB-IO)和PEB组中发情奶牛(PEB-E)各6头进行采样。利用生化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中代谢指标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组织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显示:与PEB组奶牛相比,NEB组奶牛产后21 d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极显著升高(P<0.0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持续到产后50 d; 3个细胞因子与BHBA、Glu和游离脂肪酸(NEFA)之间显著相关(P<0.05);与PEB-E组奶牛相比,NEB-IO组奶牛IL-6 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在肌肉和卵巢中显著降低(P<0.05);FGF21和ANGPTL8 ...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奶牛所患疾病进行诊断并治疗,笔者随机选取该牛场39头奶牛,检测牛群酮病和血液生化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饲喂大量青贮的奶牛均患有Ⅲ型酮病,血液生化指标中葡萄糖含量降低,β羟丁酸含量升高(P0.01),钾离子(K~+)、氯离子(Cl~-)含量显著降低(P0.05),尿液pH值偏酸,产奶量较低。采用减少围生期饲料中青贮含量和奶牛产后口服丙二醇500 g/d的方法治疗,1个月后随机选取其中12头奶牛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奶牛酮病率降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升高且与治疗前比差异极显著(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与治疗前比显著升高(P0.05)。说明饲喂大量青贮饲料会导致奶牛发生Ⅲ型酮病,并伴发肝脏功能受损、能量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还易诱发低钙血症,造成牛场经济损失。通过合理控制饲料中青贮含量和口服丙二醇,可有效预防Ⅲ型酮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随机选择48头泌乳期奶牛,按体细胞数(SCC)高低分为健康组和乳房炎组,分别采用体细胞计数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全自动生化分析法和比色法测定乳汁SCC和各项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乳房炎组奶牛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与健康组奶牛血清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房炎组奶牛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白蛋白(ALB)水平、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乳房炎组与健康组奶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奶牛血清免疫指标、生化指标与乳房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特别是IL-1β、IL-8、ALB水平及NAGase活性的显著变化与乳房炎的感染和发生关系密切,故这些指标可作为诊断奶牛乳房炎和乳腺组织损伤程度的血清学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饲喂PEP(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添加剂)结合激素处理154头产后乏情母牛,以期诱导发情.结果表明:饲喂PEP 30 d组结合激素处理比未处理对照组极显著(P<0.01)提高发情率(100%比65.6%)和繁殖率(84%比46.9%),比单独的激素处理组极显著地(P<0.01)提高发情率(100%比75%);单独饲喂PEP(P)组比对照组可显著(P<0.05)提高发情率(87.3%比65.5%)和繁殖率(76.4%比46.9%),激素处理结合饲喂PEP(P-H)组可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发情率(93.6%比65.5%)和繁殖率(78.7%比46.9%),但P组和P-H组间的发情率、受胎率和繁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乌骨山羊"乌质性状"的成因机理,试验测定了乌骨山羊12项血液生化指标,并与湖北黑头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乌骨山羊不同毛色表型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黑白花型显著高于全黑型(P0.05),而肌酸激酶(CK)活性、白蛋白(ALB)含量黑白花型则极显著低于全黑型(P0.01);乌骨山羊ALT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AST∶ALT、总蛋白(TP)含量、球蛋白(GLB)含量、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湖北黑头羊(P0.05或P0.01),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含量、白球比(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湖北黑头羊(P0.05或P0.01)。说明乌骨山羊血液确实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这也可能是其"乌质性状"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围产前期日粮能量水平对产后奶牛采食量(DMI)、产奶性能、体重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健康,2~4胎次,预产期和体重接近的围产前期中国荷斯坦奶牛21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3个处理组分别于产前28d开始饲喂能量水平不同、粗蛋白质水平接近的日粮,即日粮A(NEL:6.12MJ·kg-1,CP 13.03%)、日粮B(NEL:5.80 MJ·kg-1,CP 13.01%)和日粮C(NEL:5.47 MJ·kg-1,CP13.03%),奶牛分娩后饲喂相同日粮。试验期49d(其中产前28d,产后21d)。结果表明:(1)在产后1~7d,3个试验组的平均DM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8~14d时,C组较A组平均DMI增加9.93%(P0.01),15~21d增加8.87%(P0.01);(2)在奶牛产后7d时,3个试验组间产奶量差异极显著(P0.01),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14d时C组较A组泌乳量增加4.71%(P0.01),21d时泌乳量增加8.02%(P0.05);(3)产后1~14d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15~21d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4)各组间血液甘油三酯(TG)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A组的葡萄糖(Glu)最高,产后C组最高;产后7和14d时,B、C组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分别比A组降低3.80%(P0.01)、6.30%(P0.01)和3.94%(P0.01)、6.01%(P0.01)。研究结果表明,产前奶牛饲喂适宜低能量水平日粮有助于提高分娩后奶牛的DMI、产奶量和血糖的浓度,显著降低产后体重损失和血液NEFA的含量,进而缓解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成年羊驼的肉质研究、保种育种、饲养管理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随机选取健康的成年羊驼共6只(公母各3只),每只采集2 mL血液进行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指标的测定,并进行性别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母羊驼肌酐、尿素氮含量和血细胞比容极显著低于公羊驼(P0.01);母羊驼氨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公羊驼(P0.05);母羊驼磷离子含量及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公羊驼(P0.01);母羊驼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公羊驼(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羊驼不同性别间血液生理生化和血常规指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87-1392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后期奶牛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探讨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相关指标的发生特点,为围产后期奶牛产后保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年龄、体况、胎次相近的二胎以上无疾病史的健康奶牛30头,于分娩当天(0d),产后1,2,3,7,14,21d清晨饲喂前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血钙(Ca2+)、血磷(P3+)和血镁(Mg2+)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试验期内30头试验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为46.7%,酮病的发病率为40.0%,低血钙的发病率为33.3%;血液中NEFA的浓度在分娩当天最低为(0.33±0.17)mmol/L,与产后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NEFA浓度从产后1d逐步升高。奶牛分娩当天血糖浓度最高为(6.40±1.55)mmol/L,与产后1,2,3,7,14和21天的血糖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奶牛产后在7~21d时,血液中BHBA浓度逐步升高,其中第21dBHBA浓度最高为(0.84±0.68)mmol/L,与0,1,2和3dBHB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当天Ca2+浓度为(2.29±0.31)mmol/L,与其他各天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0d起,血清中P3+浓度逐步升高,其中0d相对于3,7,14,2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Mg2+浓度产后1d最低为(1.56±0.42)mmol/L,0d血清Mg2+浓度与产后1,2,3,7,14,21d血清Mg2+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21d血清Mg2+浓度逐步升高,并处于平稳趋势。结果表明,该牛场奶牛产后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及保健,对于集约化高产奶牛场应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通过饲料添加剂对分娩牛保健,来预防围产期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通过在泌乳中期奶牛全混合日粮中添加包被甜菜碱,研究其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根据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期相近的原则选择30头泌乳中期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对照组饲喂牛场原配方配制的全混合日粮,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6g/(头·d)和12g/(头·d)包被甜菜碱。结果表明,试验I、II组奶牛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0.62kg/(头·d)和0.36kg/(头·d),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I、II组的乳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II组总固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I、II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血清TC、HDL-C和LDL-C均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II组TG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I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证明,包被甜菜碱有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乳成分、促进脂肪代谢和提高奶牛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取低温冷冻法、冷冻干燥法提取黄芪多糖,将两种方法提取的黄芪多糖配成制剂(400mg/kg)灌喂大白鼠15d,检测13项血液生理指标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UREA)、总胆固醇(TC)、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温冷冻组、冷冻干燥组白细胞总数(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温冷冻组Lym、Mi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冷冻干燥组中值细胞百分数(Mi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温冷冻组、冷冻干燥组血红蛋白浓度(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温冷冻组的TP、Glu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ST、UREA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冷冻于燥组对照组TP、Glu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ST、URE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月龄波德代和无角陶赛特羊生化指标差异及相关性,试验测定了3,8月龄两品种羊的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6项生化指标,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月龄波德代公、母羔的AST活性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无角陶赛特(P0.05、P0.01)。无角陶赛特公羔3月龄的LDH和AST活性分别极显著、显著高于8月龄(P0.01、P0.05);波德代公羔3月龄的ALT活性显著高于8月龄(P0.05)。波德代和无角陶赛特母羔3月龄的血清AKP、LDH、AST活性极显著高于8月龄(P0.01);波德代母羔3月龄的TP含量极显著高于8月龄(P0.01)。3月龄波德代羊AKP活性与AST活性、ALB含量,AST活性与AL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DH活性和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8月龄波德代羊AKP活性和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ALB含量与AKP、LDH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月龄无角陶赛特羊LDH活性与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8月龄无角陶赛特羊ALB含量与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相同月龄两个品种羊间除AST活性和TP含量外其他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但LDH、ALT、AST和TP在相同品种的不同月龄间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