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鞍山地区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美国白蛾,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药剂对不同虫龄幼虫防治效果有差异,对低龄幼虫防效明显,而对老龄幼虫防效较差。Bt 300~1 000倍液对美国白蛾1~2龄幼虫防效为100%~99.83%,Bt 300~800倍液对3~4龄幼虫防效为99.85%~95.99%,Bt 300~1 200倍液对5~7龄幼虫防效不很理想。采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1代幼虫防效为58.16%,2代幼虫防效为76.54%,而且虫口密度越小,防治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认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适合疫情发生较轻的林分。  相似文献   

3.
美国白蛾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自1979年发生美国白蛾以来就开展了生物(仿生物)药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经过十几年的试验、推广、应用确,定了几种药剂的防治方法。1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 1防治方法将美国白蛾2~3龄幼虫喂食喷过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树叶进行接毒,接毒后5~7d收取虫尸,盛在暗色瓶内放在冰箱(-4℃)或冻库内(-10℃)保存,或制成粗提纯剂放在冰箱或冷库内保存。第一代防治用头年第二代虫尸提纯剂,5×10PIB mL,第二代防治用当年第一代虫尸稀释液,2×10PIB mL。1 2防治效果从防治效果看出(见表1),2~3龄幼虫的死亡高峰为第8天至第9天,3龄为第1…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养虫盒、室外养虫笼和野外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6月7日之后的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分别对美国白蛾1,2,3代分散幼虫进行生物制剂防治的适期;由于10 d后老熟幼虫下树进入化蛹高峰期,认为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分别为规模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1,2,3代进行生物防治的适期,该研究为正确掌握美国白蛾防治时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试验显示,以0.8×106PIBs/mL HcNPV+4IU/μL Bt的混剂400 hm2的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4~5月选用蜂蛹比(种蜂蛹:柞蚕蛹)为125∶1(1∶40)和100∶1(1∶50)开展规模繁蜂,繁蜂成功率在85%以上;于2012,2013年规模繁育天敌周氏啮小蜂7亿头以上。分别以放蜂量为37.5,30万头/hm2和22.5万头/hm2,在适期的不同试验点释放,结果显示全省累计防治面积超过1 333.33 hm2,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效果最高达40.0%和50.0%左右,且放蜂密度与寄生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饲毒时美国白蛾幼虫虫龄和饲毒剂量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产量的影响,从而探寻HcNPV室内大量增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虫龄、剂量以及虫龄和剂量的组合对单头幼虫的HcNPV产量、幼虫死亡率以及病毒总产量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室内大量增殖HcNPV时,以1.48×106 OBs/头的饲毒剂量饲喂5龄和6龄幼虫均可以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百头幼虫的病毒总产量分别达到1.55×1011 OBs和1.50×1011 OBs。  相似文献   

6.
应用病毒复合微生物杀虫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病毒复合微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美国白蛾幼虫药效试验,筛选出了防治不同虫龄的最佳体积浓度和最佳施药时间.幼虫1~2龄为1∶800倍液,3~4龄为1∶400倍液,5龄为1∶200倍液;最佳施药时间宜在晴天的8时以前和16时以后或阴天的全天,杀虫效果均在95%以上,既可节约防治费用,又能达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用贝尔-206直升机和车载式喷雾机分别对一代美国白蛾1~3龄幼虫和4~5龄幼虫喷施1%的苦参碱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试验表明对1~3龄美国白蛾喷施1%的苦参碱1000~1500倍液防治死亡率均达到95%以上,4~5龄美国白蛾喷施1%的苦参碱500倍液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5%以上,用1000~1500倍1%苦参碱液防治4~5龄美国白蛾防治效果低于80%。用1%苦参碱防治美国白蛾,防治效果随虫龄和药液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适用药剂量和最佳防治龄期,开展了直升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美国白蛾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较长的持效期。在120 m L/hm~2和150 m L/hm~2用药剂量下,美国白蛾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施药后2 d分别为96.5%和100%;3龄幼虫施药后4 d分别为97.5%和99.0%;4龄和5龄幼虫施药后6 d分别为77.8%、83.1%和99.8%、77.9%,施药后7 d均达100%;施药后8 d投放5龄幼虫,7 d后虫口减退率仍在80%左右。在90 m L/hm~2用药剂量下,施药后7 d,仅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达到100%,3龄幼虫虫口减退率为68.6%,4龄和5龄幼虫虫口减退率只有40%左右。航空喷雾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适用药剂量为120~150 m L/hm~2,持效期可达15 d,最佳防治龄期为2~3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氯虫苯甲酰胺对美国白蛾体内抗氧化酶的影响,在(27±1)℃条件下,以美国白蛾为供试昆虫,用2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美国白蛾3龄幼虫24 h、48 h和72 h后,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美国白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以上3种酶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浸虫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和虫酰肼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如下:苦参碱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3 9+0.713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21.915 2 mg/L,LC90为1 373.543 9 mg/L;虫酰肼对美国白蛾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431 2+0.689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6.689 6 mg/L,LC90为484.307 mg/L。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用 1 5 %Nomolt胶悬剂分别对油松毛虫的 5龄末幼虫和 6龄 1~ 2日龄幼虫进行处理 ,发现 5龄末幼虫比 6龄 1~ 2日龄幼虫对Nomolt敏感。 5龄末幼虫经药剂处理后约有 5 2 4%的个体在 2~ 9d (大部分在 2~ 5d内 )中毒死亡 ,47 6 %的个体于施药后的 2~ 3d蜕皮进入下个龄级 ,这两部分幼虫受药后平均存活7 9虫日 /头 ;而药剂处理 6龄 1~ 2日龄幼虫则有 95 3%的个体存活 7d以上 ,平均存活 1 3 5虫日 /头 ,并有少数“超龄期”幼虫发生 ,但受药幼虫最终均 1 0 0 %的死亡 ;对照幼虫平均存活 2 8 6虫日 /头。  相似文献   

12.
于2011年在室内采用人工饲养法测定了生物农药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美国白蛾2~3龄幼虫具有很强的侵染力,其致死中浓度(LD50)为58.0229×10-6,LD90为154.4771×10-6。  相似文献   

13.
四种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幼虫,比较其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孵化率、产卵量以及孵化率等指标,发现家蚕Bombyxmori人工饲料对美国白蛾的饲养效果最好,在化蛹率、蛹重和产卵量等方面均优于天然饲料(柳叶)和其它3种人工饲料;连续用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2代,在幼虫历期、蛹重、羽化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未发现明显种群退化现象,可以用于美国白蛾的室内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云港对美国白蛾采用多种防治试验发现:在成虫期采用灯光诱杀成虫效果明显;1个性诱捕器平均诱蛾59.2头/晚;在卵高峰期、幼虫3龄前网幕期剪除卵块、网幕,防治效果95%以上;在幼虫化蛹前,于树干离地面1 m处,捆扎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防治率90%以上;在11月至翌年4月,组织人力挖蛹,大大降低翌年虫口基数;释放周氏啮小蜂,虫株减退率超50%;分别用25%灭幼脲1 500倍、2.5%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2%阿维菌素2 000倍、0.2%甲维盐3 000倍、1.2%烟碱·苦参碱乳油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施药后48 h(灭幼脲96 h),防治效果均在97%以上,试验说明采用综合治理方法可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美国白蛾开展了地面和飞机防治的杀虫效果试验。林间试验发现供试药剂对美国白蛾3,4龄幼虫的持效性较好,杀虫效果稳定。飞机防治试验区用药1 d后,白蛾网幕内3龄幼虫出现停食、不活跃等中毒症状;药后3 d,开始出现一定量美国白蛾3,4龄幼虫的死亡,杀虫效果在60.0%以上;药后6 d,3,4龄幼虫出现大量死亡,杀虫效果在90.0%左右;药后9 d,防治效果达到100%。因此,该药系集速效、长效于一体的新型内吸性杀虫剂,且对鱼虾和环境较为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防控美国白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转基因741杨对美国白蛾抗虫稳定性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转基因741杨Pb29、Pb17两个无性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各龄幼虫死亡率、各龄虫体重、排粪量。试虫取食转基因741杨2周后,测定其中肠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转抗虫基因杨树饲养的美国白蛾幼虫死亡率均高于CK 5.34%,高抗Pb29饲养的幼虫死亡率为93.84%,中抗Pb17的为50.01%;存活幼虫发育不正常,发育历期明显延迟,体重增加速率和排粪量均显著降低,高抗Pb29和中抗Pb17饲养的虫体重增长率分别为CK的3.8%和36%,排粪量分别比CK少0.585 7g和0.310 5g;取食转基因无性系的幼虫中肠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b29对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7.93%和96.38%,Pb17的抑制率分别为36.31%和21.14%。因此,转基因741杨树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酶的抑制作用与对其生长发育的阻滞有良好的相关性,转基因741杨无性系对美国白蛾幼虫仍具有稳定抗性。  相似文献   

17.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杨忠岐 《林业科学》2000,36(6):119-122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 (膜翅目 ,小蜂总科 :姬小蜂科 )是寄生美国白蛾 (Hyphantri acuneaDrury)的有力天敌 (杨忠岐 ,1 989) ,内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为了人工大量在室内饲养繁殖这种寄生蜂用于防治 ,就必须搞清楚它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以指导饲养实践。为此我们对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1 材料和方法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为内寄生性 ,因此 ,分别研究它的卵、幼虫及蛹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比较困难 ,故我们只对其从卵产入美国白蛾蛹中后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的影响,明确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主控因子和幼虫敏感龄期,为深入研究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奠定基础。【方法】设置4个温度(21、23、25和27℃)和7个光周期(L8∶D16、L10∶D14、L12∶D12、L13∶D11、L14∶D10、L15∶D9和L16∶D8),统计和比较28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阐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和临界光周期的影响; 23℃条件下,在美国白蛾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分别给予长光照(L16∶D8)和短光照(L10∶D14)交替饲养处理,统计和比较32种不同处理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明确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敏感龄期。【结果】在21、23、25和27℃条件下,光照时间小于13 h,可导致美国白蛾滞育发生,光照时间达到16 h,美国白蛾个体继续发育而无滞育发生,光照时间在13~16 h之间时,滞育同时受光周期和温度调控,且滞育率随光周期增长或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21、23、25和27℃条件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4 h 58 min∶9 h 02 min(L∶D)、14 h 45 min∶9 h 15 min(L∶D)、14 h35 min∶9 h 25 min(L∶D)和14 h 24 min∶9 h 36 min(L∶D),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短光照对美国白蛾滞育诱导具有累积效应,美国白蛾幼虫3龄、4龄和5龄对光周期诱导滞育最为敏感。【结论】美国白蛾属典型的长日照发育-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光周期在美国白蛾滞育诱导中发挥主导作用,温度伴随光周期发挥作用,低温和短光照利于滞育发生;临界光周期受温度调控,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美国白蛾对光周期诱导滞育具有累积效应,感受光周期最敏感的阶段为幼虫3~5龄。  相似文献   

19.
飞机防治美国白蛾林间持续药效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飞机喷洒灭幼脲3号悬浮剂防治第1代美国白蛾以及对第2代幼虫的持续控制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对第1代美国白蛾1~3龄幼虫喷药后,两代幼虫取食后8天的防效均达100%,而且与人工喷药防治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从陕西关中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一种新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r具有很高的寄生率,在寄主的幼虫期、蛹期都可寄生。在寄主越冬蛹中的寄生率达83.2%,而且每头寄主蛹的出蜂量多,一般为200头以上,最高达306头,室内人工饲养繁殖也很容易。因此这种啮小蜂为防治美国白蛾很有希望的新蜂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