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双峰驼的年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体高和管围之外,体长、胸围和年龄对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如体长在145~151cm之间的平均日产奶量1.27kg,而在159~166cm之间的平均日产奶量1.68kg,差异极显著(P〈0.01);胸围在206~217cm之间的平均日产奶量1.33kg,而胸围在218~228cm之间的平均日产奶量1.69kg,差异极显著(P〈0.01);从表2中可以看出,年龄和产奶量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体长、胸围和年龄对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对双峰驼的体尺、年龄等性状与产奶性能进行相关分析,为今后选育提高双峰驼产奶量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欧拉型藏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公母羔平均初生重为4.48士0.95kg和4.254-0.87kg;6月龄公羔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同比未选育群6月龄公羔分别提高3.86kg、2.15cm、2.25cm和3.35cm,母羔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同比未选育群6月龄母羔分别提高3.02kg、3.7cm、2.71cm和2.65cm,均差异极显著(P〈0.01)。18月龄欧拉羊种公羊同对照组相比,  相似文献   

3.
麦洼牦牛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055头健康、发育良好、雌、雄性、0-4岁麦洼牦牛的体重和胸围、体长、体高等7个线性性状。公犊、母犊初生重分别为13.71、12.90kg,公牦牛1-4岁体重:72.89、127.21、169.19和197.36kg,胸围:113.73、137.67、153.26和159.91cm;母牦牛1-4岁体重:63.79、117.57、159.66和176.26kg,胸围:109.10、133.34、149.00和153.38cm。两种性别的体重和胸围、体长、体高3个大尺度性状增长曲线拐点出现在3周岁,其余4个小尺度性状增长曲线拐点出现在2周岁或稍后。  相似文献   

4.
试验测定了滩寒杂交F1母羊繁殖性能与滩滩寒F2 羔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 ,滩寒F1母羊产羔率 (2 2 4 1% )与滩羊母羊 (10 3 3% )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F2 羔羊初生至 4 2日龄断奶日增重 (315g± 18g)、4 2日龄断奶体重 (15 88kg± 0 78kg)、补饲量 (2 9kg)、体高 (47 2cm)、体长(49 1cm)、胸围 (49 4cm) ,均比当地滩羊 (分别为 2 6 5 g± 2 1g、14 6 3kg± 0 4 8kg、2 2kg、4 5 3cm、4 5 9cm、4 6 2cm)显著提高 (P <0 0 5 ) ,但毛股长度、肩部弯曲个数与滩羊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二毛裘皮花穗类型略有差异 ,二毛半干皮面积 (342 5 3cm2 ± 2 75 5cm2 )比当地滩羊 (2 897 8cm2 ±2 5 8 3cm2 )极显著增大。这表明导入裘皮型山东鲁西小尾寒羊多胎基因改良滩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贵州白山羊生长发育规律,选择同期出生、体重相近的羔羊,在自然放牧条件下进行全程跟踪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白山羊公羔初生重1.75 kg±0.15 kg、母羔1.72 kg±0.11 kg;成年公羊体重37.46 kg±2.97 kg、体高56.43 cm±3.06 cm、体长61.19 cm±4.01 cm、胸围70.85 cm±3.82 cm,成年母羊体重34.13 kg±2.45 kg、体高54.36 cm±3.15 cm、体长59.48 cm±4.80 cm、胸围72.12 cm±3.21 cm;9月龄公羊体重23.29 kg±1.21 kg、体高48.46 cm±2.79 cm、体长51.14 cm±3.14 cm、胸围59.04 cm±3.36 cm,分别达到成年公羊的62.17%、85.88%、83.58%和83.33%;9月龄母羊体重21.24 kg±1.71 kg、体高47.64 cm±2.81 cm、体长50.09 cm±2.96 cm、胸围61.69 cm±3.07 cm,分别达到成年母羊的62.23%、87.64%、84.21%和85.54%。说明贵州白山羊公、母羊均应选择9月龄为适宜配种繁殖年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双峰驼体尺性状的影响因素,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模块,分析了品种、性别、年龄、毛色对双峰驼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阿拉善沙漠双峰驼和青海双峰驼的体高、体长、体重显著高于阿拉善戈壁双峰驼和苏尼特双峰驼(P0.05),青海双峰驼的胸围和管围显著高于阿拉善沙漠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阿拉善戈壁双峰驼(P0.05)。除了公驼的管围极显著高于母驼(P0.01)外,公驼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母驼(P0.05)。毛色为红色和黄色的双峰驼体高显著高于白色(P0.05),毛色为白色的双峰驼体长显著高于褐色(P0.05),毛色为黄色和棕色的双峰驼体重显著高于褐色(P0.05)。10岁双峰驼的体高和体长显著高于1~8岁及11~15岁双峰驼的体高与体长(P0.05),13岁双峰驼的胸围、管围、体重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双峰驼。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双峰驼的体尺性状,选取阿拉善戈壁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阿拉善沙漠双峰驼和青海双峰驼4个地区的双峰驼共计161峰,测量其体长、体高、体重、胸围和管围等性状,利用SPSS软件对以上5个体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双峰驼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尤其是体重与胸围、体重与体长的相关系数为强正相关。双峰驼的体尺性状聚类结果为3亚类,第1亚类包括体重、体长和胸围,第2亚类只包括体高,第3亚类只包括管围。该试验结果为双峰驼的选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甘南牦牛繁殖效率与供种能力,应用品种选育技术从体形外貌、体质类型、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性状遗传和种用价值等方面开展甘南牦牛系统选育,采用优良基因的选优提纯、科学选种选配、纯种繁育、定向培育、科学饲养等措施,建立由甘南牦牛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生产群组成的三级繁育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通过甘南牦牛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选育核心群成年公牦牛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分别增加了5.2 cm、7.4 cm、16.3 cm、19.2 kg,成年母牦牛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分别增加了3.9 cm、5.8 cm、13.7 cm、14.5 kg,犊牛繁殖成活率提高了9.5%。  相似文献   

9.
甘加型藏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公母羔平均初生重为4.15+0.59kg和4.02+0.53kg;3月龄公羔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同比未选育群3月龄公羔分别提高4.42kg、4.34cm、5.05cm和5.98cm,3月龄母羔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同比未选育群3月龄母羔分别提高2.37kg、5,1cm、5.17cm和4.77cm,均差异极显著(P〈0.01)。6月龄公羔同比未选育群6月龄公羔体重提高2.98kg差异极显著(P〈0.01),6月龄母羔同比未选育群6月龄母羔体重提高3.64kg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核心群18月龄公羊同比对照18月龄公羊体重提高6.18kg,剪毛量提高0.06kg差异不显著(P〉0.05);18月龄母羊同比对照体重提高5.26kg差异极显著(P〈0.01),剪毛量提高0.15kg差异显著(P〈0.05)。经过三年的严格选育,核心群的羊只结构有了显著变化,种公羊和适龄母羊的比例更加合理,适龄母羊优秀个体比例显著提高,其中特级提高了4.7个百分点,一级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发高原有机牦牛肉提供依据。[方法]对高原型牦牛和改良型牦牛进行了生长发育项目的测定。[结果]在正常年景下,高原型牦牛出生、1周岁、2周岁、3周岁和4周岁体重分别为:11.90±2.10 kg、98.27±24.33 kg、162.63±27.37 kg、194.52±45.05 kg和237.62±33.44 kg。高原型牦牛出生至4周岁日增重速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日增长曲线拐点出现在1周岁及稍后一段时间。出生时改良型牦牛的体高、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高原型牦牛(P〈0.01),胸围、管围和体重比高原型牦牛高出1.15 cm、0.12 cm和0.39 kg。1周岁时改良型牦牛的胸围和体重极显著低于高原型牦牛(P〈0.01),体高、体长和管围比高原型牦牛低1.4 cm4、.57 cm和0.18 cm。[结论]在品种改良现阶段,良种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内容,但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才是体现改良效果、发挥改良潜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藏羊的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0~6月龄藏羊的体重和体尺进行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并探讨初生与断乳期羔羊体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藏羊在0~6月龄时,不同性别间体重、体尺增长均无显著差异(P0. 05); Von Bertalanffy模型对体重、体长和胸围的拟合度最高,Gompertz模型对体高的拟合效果最好;体重的时间拐点为1. 52月龄,体重的生长拐点为8. 98 kg;体长、体高、胸围的生长拐点为0. 23~0. 27月龄; 3月龄羔羊的体重与初生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3月龄公羊体高与初生体高,以及3月龄母羊胸围与初生胸围均呈显著正相关(P0. 05)。说明哺乳期是羔羊生长的关键时期,初生体质对断乳期体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八世代835头后备宣和猪的生长发育性能数据,对70日龄体重(X_1)、4月龄体重(X_2)、6月龄体长(X_3)、6月龄体高(X_4)、6月龄胸围(X_5)和6月龄体重(Y)6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估计6月龄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宣和猪的生长性能经过8个世代的选育后已达到较高水平;各生长性状间在表型值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以6月龄体长与6月龄体高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r=0.8753),6月龄体长与6月龄胸围之间的相关程度次之,相关系数为0.8708,而70日龄体重与6月龄体重间的相关程度最低(r=0.2614);本研究分析的6个性状间都呈正相关;估计6月龄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3.1448-0.2583X_1+0.4296X_2+0.3767X_3+0.6026X_4-0.2275X_5。  相似文献   

13.
随机抽取本地出生的1.5~12月龄德国牧羊犬,测量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荐高、胸深、管围和头长,统计各性状逐月的累积生长,以Gompertz模型拟合生长曲线并运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方法作发育阶段的划分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前各性状均未停止生长,且公犬的累积生长大于母犬。Gornpertz模型适合拟合各性状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为0.971~0.998;体尺性状的拐点值均小于其2月龄均值,拐点月龄均早于1.5月龄,而体重的拐点值和拐点月龄则分别处于2~4月龄均值和3~4月龄之间;持续生长期表现为体重〉胸围〉体长〉胸深〉体高〉荐高〉头长〉管围。根据聚类结果并结合生理、行为发育等特征,1.5~12月龄犬的生长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5~2月龄、2~3月龄、3~6月龄和6~12月龄。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 8月 2 6日 ,在青海省天峻县新源镇发现一例一牦母牛产下两头坐股部相连的异性联体牦犊牛 (1公 ,1母 ) ,自然产出 ,联体牦犊牛被毛黑色 ,属高原牦牛犊。两犊牛除坐骨至股部之间相连 ,尾和肛门位于荐臀部外 ,体长形态及其它均发育基本正常 ,为两个完整的个体。两犊牛总体长 110cm ,总体重2 7kg。♂ :体长 60cm ,体高 5 0cm ,胸围 5 4cm ,腹围 5 2cm。♀ :体长 5 0cm ,体高 48cm ,胸围 5 4cm ,腹围 5 0cm ,联体犊牛出生后体征正常 ,但由于坐骨部联体 ,两犊牛无法站立 ,吮乳困难 ,未采取相应的治疗的护理措施 ,故…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通过大通牦牛体尺性状对其体重做较为准确的估计,剖分牦牛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影响。随机选取了6~12月龄的88头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其中公牛48头,母牛40头。测量各牦牛的体长、体高、胸围3个体尺指标,并称量其体重;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大通牦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果表明: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大通牦牛公牛和母牛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94.708+0.766X_1+0.782X_2+1.229X_3和Y=-118.056+0.910X_1+1.106X_3,其中Y为体重(kg),X_1为体高(cm),X_2为体长(cm),X_3为胸围(cm),体重估计值与实际观察值差异不显著;胸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大于通过其他性状影响体重的间接作用,且胸围的间接作用在体高和体长对体重影响中做了主要贡献。通过研究结果可知,研究所得多元线性方程可以应用于大通牦牛良种选育实践,大通牦牛体重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其胸围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通径分析理论,对饲养于吉林省白城地区的350只3~6岁辽宁绒山羊的体尺与体重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饲养于科尔沁农牧交错区的辽宁绒山羊体重与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体重起决定作用的体尺性状是胸围和胸宽,体尺性状与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0.071X2+0.712X3+0.165X4+0.081X5。  相似文献   

17.
陕西神木县黄牛三元杂交改良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安秦蒙、利秦蒙和丹秦蒙 3种组合杂交牛 3日龄及 6、1 2、1 8和 2 4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等性状进行调查测量和统计 ,并分别与蒙古牛及秦蒙改良牛以及三元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验 ,结果表明三元组合为神木及周边县近期黄牛肉用杂交改良的最佳模式 ,其杂交后代各项指标不论是对蒙古牛还是秦蒙改良牛间均达极显著水平 ( P<0 .0 0 1 ) ,在农村传统饲管条件下 ,1周岁和 2周岁时体重分别接近 2 80 kg( 2 5 9.7~ 2 78.0 kg)和达到 40 0kg( 381 .4~ 40 1 .2 kg) ,表明其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和杂交优势 ,同时揭示其可能具有好的肉用性能。在三元杂交组合中 ,红安格斯、利木赞、丹麦红牛等优良肉牛品种均为可供选择的理想父本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杜泊羊与湖羊杂交一代羊(以下简称杜湖F1)的生长性能及羊毛品质,以30只杜湖杂一代母羔为试验羊,测定其初生、断奶(45日龄)、6月龄和12月龄的体重、体高、体长和胸围等指标,并采集其不同部位(肩部、侧部、股部)的毛样进行羊毛品质分析。结果表明:①初生杜湖F1体重3.1 kg±1.2 kg,体长33.2 cm±2.9 cm,体高36.5 cm±1.3 cm,胸围38.1 cm±2.7 cm;断奶杜湖F1体重12.6 kg±2.5 kg,体长45.8 cm±3.4 cm,体高47.1 cm±1.8 cm,胸围50.4 cm±2.2 cm;6月龄杜湖F1体重37.5 kg±2.7 kg,体长61.3 cm±2.0 cm,体高54.2 cm±2.4 cm,胸围68.4 cm±3.1 cm;12月龄杜湖F1体重59.3 kg±2.4 kg,体长76.8 cm±1.3 cm,体高70.3 cm±1.8 cm,胸围99.2 cm±1.5 cm。杜湖F1初生到断奶的日增重206.5 g±2.3 g,断奶到6月龄日增重183.1 g±5.6 g,6月龄到12月龄日增重101.7 g±4.0 g。②初生杜湖F1羊毛长度2.93 cm±0.63 cm,细度7.62μm±0.54μm,净毛率61.21%;断奶杜湖F1羊毛长度3.71 cm±0.84 cm,细度14.08μm±1.21μm,净毛率58.29%;6月龄杜湖F1羊毛长度3.75 cm±0.77 cm,细度18.54μm±4.26μm,净毛率57.33%;12月龄杜湖F1羊毛长度4.12 cm±0.79 cm,细度36.17μm±15.16μm,净毛率57.70%。该试验初步探究了杜湖F1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羊毛品质,为湖羊生产和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1饲养山羊配套技术 1.1组建基础母羊群 选种、选配是课题组提高肉山羊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对项目区的母羊进行体形、外貌生产性能综合评定,选出年龄周岁以上,体重32.0 kg、体高70.0 cm、体长72.0 cm、胸围75.0 cm左右的优秀母羊5万只,组建了基础群.对基础群的母羊全部编号、登记建卡、严格选配,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登封县绿源种羊场组建母羊群1300只,2008年来,共繁殖优良后代160万只,其初生重2.53 kg,比项目实施前提高0.45 kg,45日龄断奶重达10.50 kg,比项目实施前提高2.30 kg.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保持郏县红牛优良特性的前提下,为了增大郏县红牛体格,提高载肉量和商品率.[方法]遵照以本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导入外血(1/2~1/4)杂交改良的选育方向,从2010年开始在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由平顶山市畜牧局和郏县畜牧局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平顶山市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引进红安格斯牛对当地饲养的郏县红牛进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安郏F1公牛初生重平均为31.65 kg,母牛为29.03 kg,比郏县红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13.09 kg和10.65 kg;6月龄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重分别提高13.52 kg和20.48 kg;12月龄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重分别提高46.92 kg和6.90 kg;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也有较大提高,6月龄安郏F1郏县红牛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提高5.91,5.93 cm,12.75,1.37和1.73,5.45,15.67,0.81 cm;12月龄安郏F1公母牛比同龄郏县红牛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提高2.93,2.54,13.21,2.07和13.49,3.84,21.14,1.78 cm.[结论]说明利用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