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牧草耐盐力及盐碱地引种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供试5种禾本科牧草的耐盐力出苗期为0.3%-0.4%,生长中期为0.5%-0.7%在盐碱地上种植表现良好,可在黄淮海平原黑龙港地区的中度盐渍土上进行了栽培利用。  相似文献   

2.
高寒牧区碱茅+杂花苜蓿混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  汤学峰 《草业科学》1995,12(1):27-28,32
为选择适合在高海拔,寒冷地区推广的多年生混播牧草品种,采用近年培育出的甘农1号杂花苜蓿与碱茅,在肃南县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高寒地区碱茅与甘农1号杂花苜蓿混播有较强的抗寒性和越冬能力,碱茅与苜蓿以7:4比例混播,可获得最佳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适宜引大秦王川灌区西北典型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的牧草品种,我们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种紫花苜蓿和四翅滨藜、朝鲜碱茅等抗盐碱牧草共40种,在引大灌区3个乡镇4个试验点的盐碱地上进行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盐碱试验,筛选出一些适宜在引大秦王川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的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4.
河套灌区是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盐渍土面积达400多万亩,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种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众多的治盐方法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采用模拟的实验方法,尽可能接近河套灌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了5种豆科牧草,在实验条件下观测了在萌发期的耐盐性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
牧草次生代谢产物不仅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消炎等生物活性,也能提高鸡的产蛋率,家畜的免疫力,改善肉品质。牧草次生代谢产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在动物中的利用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从而为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牧草对塔里木河上游灌区盐渍土的适应和改良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南疆地区的农业系统一般是靠灌溉来维持的,以沙井子地区为例,长期的灌溉使得土地的次生盐渍化发生较为严重,成为制约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传统的洗盐压碱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是耗水量大,且容易使土壤积聚大量盐分,一旦停止洗盐会造成大量土地由于盐分较重而无法恢复植被,易形成沙尘源。本研究用生物防治盐碱化方法进行试验,即选用抗(耐)盐的牧草——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和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在生荒地和盐碱地上种植,通过植物的耐盐、吸收盐碱和改善土壤结构而达到治理盐碱的目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研究区种植牧草,不仅可以降低土壤0~60 cm的含盐量,控制地下水位过快上升,还可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度,得到一定的牧草产量,可以有效地促进灌溉区盐渍化土地的生态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建立人工草地为目的的盐渍土综合改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含盐量36.8g/Kg的氯化物-硫酸盐草甸盐土上,经三年试验证明,以种植耐盐牧草为中心的综合农业措施可以实现边改良边利用,第五年草木樨产量可达6.78T/hm^2,并有较高的脱盐效率。在传统盐渍土改良相比,这种方法投资少。见效快,更能适应淡水水源日益短缺的现实和农业发展的需要,是盐渍土改良中水盐最佳调控概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盐渍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地区及沿海平原。据已有资料报道,盐渍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灌溉不善而土壤次生盐渍化急剧发展,大量土地荒弃,出现昔日的粮仓转而粮食不能自给的现实,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因  相似文献   

9.
<正> 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属冰草属的长穗冰草,原产于南欧和小亚细亚,50年前引入澳大利亚,是适合于盐渍土地区夏季生长的牧草,在碱地和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土地上生长良好,在年降雨量200mm左右的干旱地区也能生长。该牧草在春、秋季生长良好,进入夏季仍保持青绿色。开花之前收割,可制成适口性好的干草。是中度盐渍  相似文献   

10.
吉农朝鲜碱茅 吉农朝鲜碱茅是吉林省农科院畜牧分院草地所从野生朝鲜碱茅中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新品种。该品种为禾本科碱茅属多年生丛生型牧草,株高80~100厘米,茎直立或屈曲,具2~3节,顶节位于下部1/3处。叶片线形,扁平或内卷,叶长3~8厘米,宽2~3毫米,上面微粗糙,下面近平滑。圆锥花序开展,长10~16厘米,每节具2~3个分枝,小穗长4.5~6毫米,有小花5~7朵。种子纺锤形,成熟后紫褐色,千粒重0.1~0.14克。吉农朝鲜碱茅保持了野生朝鲜碱茅的耐盐碱、抗寒、耐旱的特点,在土壤pH9.5以上、表土含盐量1.5%、年降水量400毫米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在东北地区能安全越冬。重要的是该品种改变了原朝鲜碱茅需变温发芽和发芽期长的不良特性,在15℃(±2℃)条件下,7天发芽率由原5%提高到75%,为利用碱茅改良盐碱退化草地提供了可在昼夜温差较小的7、8、9三个月雨季播种的优良品种,可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的不同类型的盐渍土上种植。 在吉林省西部苏打盐渍土上,选择地势平坦、无植被的地块,先用重型缺口耙耙1~2遍,再用轻型圆盘耙磨一遍,然后用24行条播机播种,覆土0.5厘米,播后重镇压,以利出苗。若播后干旱需及时浇水。播种期为6月15日到8月20日,每亩播种量2.5千克。每年4月初返青,5月中旬达分蘖盛期,6月初开始孕穗,7月中旬种子成熟,第2茬10月上旬枯黄。亩产干草180千克,种子20千克。在3年生碱茅草地上,严格控制载畜量进行放牧,吉农朝鲜碱茅为牲畜的早春抓膘和秋后保膘提供了较好的饲草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的本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拥有280hm^2盐渍化草地的临泽划地生态试验的基本研究表明,土壤盐分含量3.6g/100g于土左右,属硫酸盐为主的盐渍化土壤。植被以盐生植物为主体,芦苇、赖草、碱蓬、盐爪爪等为优势种。将植被与盐渍土壤质地叠加,形成反映初始状况的综合生态图。试验区内的地下水位高,水南矿化度较大。培育后的盐渍草甸草的初级生产明显提高,但草地的蛋白质生产能力不佳,有待引入抗盐豆科牧草。  相似文献   

12.
张涛  张倩  田秀平  程丹茹 《草地学报》2018,26(1):203-209
为了研究牧草对盐渍土Na、K、Ca2+、Mg2+离子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在不同盐浓度滨海盐渍土中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田菁(Sesbania cannabina Poir.)、早熟禾(Poa pratensis Linn.)、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小冠花(Coronilla buxifolia Hance)观察阳离子变化。结果表明,五种牧草降低中度盐渍土Na+效果最佳。种植牧草前后盐渍土中水溶性K+含量变化最显著,Na+的变化与牧草吸收水溶性K+的含量呈正比,紫花苜蓿和小冠花影响最明显。种植不同牧草的土壤中水溶性Ca2+含量变化有增有减,土壤盐度适中时变化显著,而达到重度时水溶性Ca2+含量变化不大;水溶性Mg2+含量只有在重度盐渍土中降低显著且差异极大。综上所述,牧草对Ca2+、Mg2+含量变化不大,而根据水溶性Na+、K+含量的变化,种植结缕草的土壤中水溶性Na+含量降低最多且水溶性K+受盐度胁迫小,故结缕草适合在这三种盐渍土中生长。  相似文献   

13.
依据1954年计划任务第二部分进行轮牧规划和轮牧实施,今年的轮牧试点地区是在张北三宝营盘滩和三台滩同时进行的。这两个草滩生长的牧草大致相同,有皮碱草,大头尖草,藁草,猪尾巴草,织芨草等。土壤均为碱性质,由于含碱的程度不同;碱少区一般牧草生长良好,碱大的地域,草生很坏,甚而不长草,这样地区约占全滩的10—15%。  相似文献   

14.
牧草改良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简要介绍了耐盐牧草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机理。盐渍化土壤种植耐盐牧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改变,土壤结构趋于好转,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逐渐降低,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利用牧草改良盐碱地的“生物治碱”措施是行之有效,长期稳定的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栽培碱茅草生长发育节律与若干生态因子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碱茅草(puceinellia chinampoen-sis Ohwi)是一种丛生型多年生野生禾草,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据有关单位研究表明,碱茅草不仅草质柔软,营养含量较丰富和适口性良好,而且具有耐盐碱能力强的特点,适于在不同类型的盐渍土壤上种植,是改造利用盐渍土较为理  相似文献   

16.
星星草、朝鲜碱茅在河套地区各旗县的区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星草、朝鲜碱茅属重度耐盐碱优良牧草。通过在河套灌区各旗县的区域试验,为在北方内陆盐渍化地区大面积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萃取和复萃取的方法从牧草中获得结晶状的二氢氯化黑麦草碱。8种不同分子结构的黑麦草碱具有不同生物活性,并具有一定的抗牧草虫害的作用。但牧草中的黑麦草碱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也发生相应变化,并影响抗虫的效果。因此,试验用草甸羊茅经内生真菌对生长在新西兰的草甸羊茅Festuca pratensis进行12种不同的感染处理,测定草甸羊茅叶和茎在不同季节中黑麦草碱的含量,选出高产量、生长期长和抗虫害强的共生牧草。  相似文献   

18.
苏打硷化盐渍土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分布甚广,其中部分做为草原牧场外,尚有大面积的涝洼盐硷地,生长硷蓬等耐盐植物或形成光硷斑,农牧业难以利用。利用生物学因素,筛选耐盐能力强、品质好的野生牧草栽培,是恢复和改良苏打硷化盐渍土植被的重要途径,对改善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吉林省大安县自然条件的特点以  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松嫩草原上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对不同放牧率下小花碱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花碱茅在生长季初期茎基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加;一定程度的放牧有利于牧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提高,促进牧草再生。氮素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大,然后随季节推移逐渐降低;适当放牧能够刺激根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其向地上部分转移,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耐盐牧草对南疆地区盐渍土的适应和改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耐盐碱牧草(紫花苜蓿、苏丹草、美国饲用甜高粱和墨西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防治盐碱化方法来分析其对南疆地区盐碱化土壤改良的可行性,以期为改良利用盐渍土壤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墨西哥玉米对南疆盐渍土的改良最为显著(P<0.05),其农艺性状和产草量也最佳;其次是紫花苜蓿,其抗逆性强、生产性能较好、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以及兼有固氮和提高土壤肥力等优点,使其成为改良南疆盐渍土合适的选择。在南疆盐渍区形成以墨西哥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美国饲用甜高粱和苏丹草为辅的种植模式,可有效地降低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