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新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在粮油作物方面研究的一项最新成果。经河北、湖北多点试验示范,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据试验,此法比常规栽培,春播芝麻增产30.4%~43.2%;夏播芝麻增产21.7%~36.5%。 双茎栽培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芝麻产量,是由于幼  相似文献   

2.
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技术中央农广校河北滦南分校伍均锋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所的一项新成果。经河北、湖北省多点试验示范,春播芝麻增产30.4%~43.2%;夏播芝麻增产21.7%~36.5%。双茎栽培株高变化不大,叶片数成倍增加,叶面积...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芝麻双茎栽培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较常规栽培增产8.2%,单株蒴果数增加9.5%,关键技术是掌握幼苗摘心,使每单株第二对(或第一对)真叶叶腋芽萌发成长为双茎。  相似文献   

4.
双茎栽培是芝麻幼苗期摘除主茎顶尖,利用茎基部腋芽,促其长出2个类似原主茎的茎秆,使1株1茎变为1株双茎,可大幅度提高结荚数,从而增加产量.一般每亩增收芝麻10kg左右.因此,双茎栽培是芝麻高产的一条新途径.据试验,双茎栽培可比常规种植增产35%~70%.  相似文献   

5.
对芝麻一株双茎栽培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芝麻一株双茎栽培增产效果显著,公顷总蒴果数1580.55万个,平均公顷产量2057.25kg,比常规栽培公顷总蒴果数多434.70万个,产量增加486.75kg,增30.99%。同时对芝麻一株双茎栽培的增产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芝麻一株双茎栽培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6.
芝麻增产有新招双茎栽培效益好湖北省孝感师专林特系吴四宝在芝麻栽培生产上,一般都采用单株单茎栽植方法。安陆市勃贩镇菜农周思勇介绍的“单株双茎栽培”方法,一般能提高单产60%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在芝麻幼苗长出一对真叶时,抹掉其顶芽,使每...  相似文献   

7.
由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芝麻双茎栽培,是在常规栽培技术基础上,于幼苗期摘除顶尖,诱导单株的腋芽萌发生长,形成双茎,从而增加单株蒴果数的一种技术。1987~1990年在石家庄、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区试验、示范,一般每株蒴果增加44.4%,平均亩产86.9公斤,比常规栽培每亩增产38.6%。芝麻双茎栽培技术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打顶尖的时间及方法。在保留叶片上部的一对真叶半展开,其节  相似文献   

8.
<正> 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栽培,有提高地温、防旱防渍、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抑制杂草、减轻病害、提早播期、扩大种植区域和促进生长等作用。芝麻采用地膜覆盖,一般亩增产25~40kg,增产幅度30%~60%,旱涝年份增产幅度更大,可达一倍以上,是夺取芝麻高产稳产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上值得大力推广。芝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时,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措施。 1.严格选地覆膜芝麻,生长旺盛,根、叶生长量大,对肥水需要量较多。所以,芝麻地膜覆盖栽培,应选择耕层深厚、  相似文献   

9.
<正>双茎栽培是芝麻幼苗期摘除主茎顶尖,利用茎基部腋芽,促其长出2个类似原主茎的茎秆,使一株一茎变为一株双茎,可大幅度提高结荚数,从而增加产量。一般每亩增收芝麻10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芝麻幼苗期保留一对或二对真叶,将保留叶上的半展开叶及主茎生长点摘除,诱导其产生双茎。无论是春、夏芝麻应用该法栽培,均表现增产,幅度为13.6%—100%,比对照平均增产38.57%。原因是:调整了产量因素的贡献,增加了单株蒴数和粒数;叶片增多,叶面积系数大,光能利用充分。据在盛花期测定,双茎芝麻比对照多采光  相似文献   

11.
<正> 夏芝麻高产的关键是抢时早播。传统直播栽培由于受时间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夏芝麻的增产潜力。而育苗移栽技术提前30天育苗,于6月上旬大田腾茬耕翻后及时移栽,延长了芝麻生育期,增产效果显著。据试验,育苗移栽比夏直播栽培每667平方米可增产50多千克,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15千克,增产86%,667平方米纯增产值420元。  相似文献   

12.
芝麻双茎栽培是一项增产新技术.它是利用芝麻顶端生长优势,在幼苗期摘去顶尖,使单株基部腋芽萌发长成双茎.双茎植株具有根系发达,叶片数增加,果轴增长,蒴果数增多,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深沟村旱作示范基地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与常规半膜覆盖相比前期0~20cm土壤含水量增加4.2%,平均单产达到9457.2kg/hm^2,增产29.3%,节本17.8%,纯收益增加71.2%;比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前期0—20cm的土壤含水量增加1.1%,增产0.9%,节本26.7%,纯效益增加12.7%,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 “7841”是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用国产原料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作物生殖生长,抑制营养生长,加强脂肪及蛋白质的转化。据试验,该调节剂对花生、大豆、油菜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为了研究“7841”对芝麻的作用和技术,探讨芝麻增产的新途径,1983~84年首次在平舆县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150~350ppm的“7541”溶液对芝麻进行浸种,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尤以250ppm效果最好,平均增产幅度为42.0~46.4%。  相似文献   

15.
“二比空”栽培新技术即玉米“双株紧靠”栽培。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经多年试验,“二比空”栽培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一般增产20%以上。下面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夏大豆双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5~1997年连续3年对夏大豆苗期摘心诱导双茎的适宜品种和密度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花荚脱落观察和盆栽试验探究了夏大豆双茎高产栽培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比较了晚季杂交水稻上进行的两种栽培措施。其区别在于:新栽培措施的施氮比例为5:2:2:1(即基面肥50%,分蘖肥20%,保花肥20%,粒肥10%),而常规栽培措施的施氮比例为7:3:0:0;新栽培措施在分蘖盛期采用灌深水控蘖而常规栽培措施则采取传统的搁田控蘖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新栽培措施对3个不同穗型的供试组合均有明显增产效果,其中大田和盆栽试验中分别比常规栽培措施增产6.2%~10.7%和10.5%~12.6%。新栽培措施能增产的机理有:(1) 群体得到有效控制,成穗率提高;(2) 冠层结构合理,株型得到改善;(3) 个体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物质生产和积累多,茎鞘物质转运率高,经济系数大。  相似文献   

18.
<正> 1990年承担湖北省农牧厅下达的“芝麻优质高产栽培”项目,同年从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科所引进芝麻良种豫芝四号,作为这一项目的参试品种。该项目面积1080亩,收获时经湖北省农牧厅丰收办、科委等单位验收,平均亩产109.2公斤,其中50亩,平均亩产158.3公斤,比枣阳市1990年芝麻平均亩产(82公斤)增加76.3公斤,增产93.3%,亩增产值289.94元,创省内最高纪录。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核不育二系芝麻杂交种郑杂芝H03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郑杂芝H03是利用核不育技术育成的第2个二系芝麻杂交种,其突出表现为高产、优质、抗病等。1997~1999年参加河南省芝麻杂交种区域试验,3年总评居首位,平均产量1 206.8 kg/hm2,比对照豫芝9号增产8.7%;1999年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498.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5.7%,居首位。高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全生育期93 d左右,粗脂肪含量58.58%。粗蛋白18.62%。  相似文献   

20.
2007~2008年对从广东引进的高产优质黄皮果蔗进行了2年多点生产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黄皮果蔗在闽南、闽中果蔗产区种植,产量表现明显优于当地主栽的黑皮果蔗拔地拉,2年22点次平均蔗茎产量9413.3kg/667m^2,比对照黑皮果蔗增产11.31%~38.09%;通过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闽南、闽中果蔗产区当前栽培管理水平下,每667m^2产量7500~11500kg的合理群体结构为有效茎4100~4500条、株高250~290cm、茎径3.10~3.5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