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临床症状猪患异食癖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特别是喜食鸡粪、食尿、拱地、啃木棍,或有闹圈、跳栏等现象。相互咬斗是异食癖中较为恶性的情况,表现为猪对外部刺激敏感,举止不安,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只互相咬斗,逐步由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  相似文献   

2.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3.
章红兵  王艳丽 《养猪》2001,(4):22-23
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和猪只间的打斗等 ,以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于集约化饲养猪场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长幼猪 ,生长肥育猪也偶尔发生 ,母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食胎衣、胎儿、仔猪。该病也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 ,因为任何引起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猪的异常行为。猪群的咬尾、咬耳或打斗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伤口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感染 ,严重的可波及身体其他部位 ,不但可降低胴体品质 ,严重的可致死亡。猪只发生急性咬尾或攻击行为 ,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将很快导致猪受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猪异食癖是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味觉异常而引发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病因综合症,不具传染性。多因饲养密度过大、营养元素不全、疾病或环境应激所致。1猪异食癖的临床症状1.1行为表现发病猪一般较为狂躁,对外界的刺激敏感,举止不安。具体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吮吸肚脐,同时会出现喜食粪便,食尿,拱地,啃木棍,闹圈跳栏等现象。患有异食癖的猪还会出现同伴之间相互咬斗,如果起初只有一两只猪患有异食癖,与同伴之间撕咬,有出血现象,猪群对血液产生异食癖,会导致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吴韬 《四川畜牧兽医》2007,34(12):54-55
1 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多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 病猪起初躁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不振,眼光呈恶毒状,个别猪只相互咬斗,以后逐渐发展为多只咬斗,出现咬尾或咬耳现象。不断的咬斗会造成继发感染并引起骨髓炎、脓肿等。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被咬猪可因败血症而亡。该病多发于育肥猪,以25~40kg猪发病率较高。母猪咬尾症的发生率比去势公猪高。  相似文献   

6.
仔猪咬尾、咬耳恶癖症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咬尾、咬耳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营养代谢机能紊乱、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环境、气候变化、饲料营养改变等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在断奶仔猪中,咬尾和咬耳症的发生率一般在10%左右,且多发生在断奶后3-5 d。患猪大多数对外界刺激敏感,表现为好动,食欲不振。当猪群中有一例发生时,则可引起连锁反应。仔猪之间相互咬尾或咬耳,常因被咬者流血不止,容易继发感染而死亡。猪场  相似文献   

7.
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胎衣、食仔等。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很难制止,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比较多,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将很快导致猪的尾部脱落,采食量减少,伤口感染、关节红肿、跛行,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幸奠权 《兽医导刊》2014,(15):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一)发病特点猪咬尾症的发生易受品种、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  相似文献   

9.
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猪的异常行为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塘厦猪场是一个饲养有 6 0 0 0多头生产母猪的大型集约化外向型猪场。我们多年来对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猪的异常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并进行了各种防制措施的试验 ,现总结如下。1 猪的异常行为及其影响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食肉等。以咬尾最为常见 ,多见于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长幼猪 ,生长育肥猪也时有可见。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征” ,因为任何引起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猪的异常行为。猪群的咬尾或打斗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伤口不及时治疗 ,会引起感染 ,严重的可波及身体其他部位 …  相似文献   

10.
猪异食癖是生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紊乱和代谢异常疾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常会导致猪群集体发病。1猪异食癖的症状表现生猪患有异食癖后,其食欲会明显下降,而且由于长期不进食,逐渐消瘦,毛发凌乱缺乏光泽,伴有消化不良,味觉异常和异食症状。在异食症状后,患猪喜欢啃食圈舍墙壁、食槽以及泥土等无法消化的物品。严重情况下,由于患猪自身带有异味,猪群内还会有互相咬耳或咬尾等现象,如果有多只生猪发病,猪群可能会出现互相攻击的情况,在攻击过程中产生的血液会进一步刺激猪群,导致患猪病情加重,患猪出现食欲减退、贫血、衰弱以及其他疾病。如母猪在患病后可能会在产后吞食胎衣或者是幼仔,甚至会攻击饲养员,不让其靠近。  相似文献   

11.
幸奠权 《动物保健》2014,(11):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缝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12.
猪群咬尾症是猪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对外部刺激敏感,常出现不安,食欲减退.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成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还咬耳.  相似文献   

13.
正猪异食癖又称为猪咬尾症、猪恶癖症等。是一种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1临床症状猪群出现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也有食粪、饮尿、拱地、母猪食仔猪等现象。据有关资料研  相似文献   

14.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代谢机能混乱及味觉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特别是在1-3月和8-12月猪的咬尾症发病率较高。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为了有效防治猪咬尾症的发生,在养猪生产中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猪咬尾和咬耳症是猪群中的猪相互残害对方 ,引起尾及耳伤残的一种残食癖 ,是目前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 (户 )的一个常见的重要问题。轻者引起猪生长发育障碍 ,生产性能低下 ;重者可导致猪体的残缺或死亡。为此 ,笔者自 1997年至2 0 0 0年 4年间 ,对我校及大理市内 12个猪场及规模化养猪户猪群中发生的猪咬尾和咬耳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并制定与实施了相应的综合预防措施 ,获得了显著的防制效果。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及大理市辖区内存栏母猪 2 0头以上 ,存栏生长猪及肥育猪 10 0头以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猪场 (或户 …  相似文献   

16.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17.
<正>猪啃墙、啃圈、食粪尿、拱地、啃木棍、咬尾、咬耳,有闹圈、跳栏等现象被称为异食癖。一般养殖户普遍的认为是猪体内有寄生虫或是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异食癖,常采取驱虫补充微量元素的措施进行防治。若猪只长期异食,常常造成发育迟缓、消瘦、厌食、形成僵猪,给养猪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的异食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食肉癖现象。食肉癖主要表现在互相啃咬尾巴而形成的咬尾症,咬尾症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饲养管理不当以及猪只本身行为异常引起的综合症。咬尾症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研究,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可降低20%以上。 1 发病时行为表现猪咬尾行为在冬季和早春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5~60kg时,尤其是在15~30kg时最高,在生长期主要集中于40~80日龄,发病的母猪大于公猪。有咬尾症的猪对…  相似文献   

19.
猪群咬尾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本市曲靖镇×村搞疫病调查时,发现该了养猪户柏××两圈育肥猪(计14头,体重在30~60kg),由于相互咬斗,引起尾部部分脱落,有的甚至整个脱落,咬伤部发炎肿胀,有1头死亡.据畜主讲,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到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的还咬耳.经对该群咬尾病猪作了防治,6d后,病猪情况有所好转,20d以后,再没有发生猪体相互咬尾现象,咬伤猪伤口治愈,现就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的咬耳、咬尾现象变得普遍起来,并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研究,发生咬耳和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可降低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