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的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和陕西省长武县对苹果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不同耕地类型、不同管理水平及措施下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苹果品种和耕地类型时腐烂病的发生影响不大,而管理水平、树龄、涂白、封闭剪口、清除园内病残枝对腐烂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管理水平高则发病率低,随着果树树龄的延长腐烂病加重,树干涂白、用长效康复灵封闭剪口、清除园内病残枝可减轻腐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苹果树腐烂病是延安南部地区苹果园主要的病害之一,随着延安南部地区苹果树龄的增大,腐烂病发生越来越严重,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苹果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控制腐烂病蔓延,对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陕西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腐烂病发生动态,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4%,年份间除侧枝外,其他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同树龄的富士苹果树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树龄大发病严重,16~20a树龄比6~10a树龄的果园发病率和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分别高出58.89%和46.21%;富士、嘎啦和秦冠3个品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差异显著,以秦冠发病最轻,且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地域富士发病情况差异显著,渭北台塬西部区的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渭北台塬东部区次之,渭北高原沟壑区发病最轻;栽植密度对富士果园发病影响显著,栽植密度大的果园其平均病株率、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病情指数、侧枝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小的果园。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关中地区苹果树腐烂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3-09~2004-06在陕西杨凌、周至、礼泉、淳化、黄陵等地,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树龄与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表现为随着树龄的增加腐烂病危害逐渐加重。地区之间苹果树腐烂病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地区间小气候外,管理水平也是影响腐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黑龙江东部垦区苹果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方法]以黑龙江省红兴隆管局五九七农场林果业基地为样地,调查不同品种的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腐烂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苹果树8 272株,其中123果树3 256株,K9果树3 096株,农冠果树1 920株,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2.68%、30.99%、33.44%。苹果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果树的主干处和向阳侧,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情况与冻害、树龄、养分、树势、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结论]试验结果为苹果腐烂病的防治与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丁子高枝嫁接小苹果防止腐烂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大苹果和小苹果树体腐烂病一直严重发生、导致毁园快的问题,利用野生山丁子抗腐烂病强的特点,在山丁子1.2~1.5m高的主干上,高位嫁接小苹果品种引俄1号和黄太平,并在1.5m高主干向下选3~5个山丁子侧枝,在距离每个侧枝基部30~40cm位置(也是易患腐烂病部位)嫁接小苹果品种,培养高接的3~5个主枝。同时采用多主枝的细长纺锤形整形方法。结果表明:与苹果低位嫁接栽培和普通高接栽培比较,山丁子高枝嫁接小苹果腐烂病降低90%以上,且不会出现因腐烂病毁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36个苹果树品种对腐烂病菌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98-1001
为了解不同苹果品种对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抗病性情况,采用离体枝条接种腐烂病菌,将7 d后的病斑面积进行聚类分析,进而鉴定36个苹果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红玉的病斑面积最小,为1.73 cm~2,伏锦的病斑面积最大,为22.43 cm~2,36个品种的平均病斑面积为9.15 cm~2;采用欧式距离、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类结果与接种结果的吻合度最好;以欧式距离5作为聚类距离分割点,将36个苹果品种分为7个抗病品种、11个中抗品种、9个中感品种、7个感病品种和2个高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苹果是兴隆县栽培面积比较大、产量较高,人们喜食的水果,但近几年来,由于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栽培面积由1990年的6万多亩下降到2003年4万多亩,2004年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广下,农民又加大了苹果栽培的面积,但由于苹果腐烂病的发生,使大量的正值结果期10—20年树龄的苹果树死亡,果品质量降低,有的甚至整个果园毁灭;兴隆县六道河镇的北坎子村,上石洞乡的米铺村都有10—20年树龄的苹果树因腐烂病死亡的现象,该病已成为兴隆县苹果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加强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对苹果的生产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肃平凉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及防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腐烂病是发生范围广、难根治的常见病害,了解平凉市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现状,并提出平凉市苹果树腐烂病绿色措施,为当地苹果园腐烂病防治和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于2020—2021年对平凉市崆峒区、静宁县、庄浪县、泾川县、灵台县和崇信县6个县区22个乡镇的89个苹果园进行了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及防治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2 225株苹果树中,苹果树腐烂病总体发病率达39.64%,其中庄浪县的果园的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最高,为45.60%;崇信县的果园的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最低,为27.00%。随着果树树龄的增大,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率提高,4~10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为11.56%,11~15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19.43%,15~20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为52.46%,20~25年生苹果树的腐烂病发病率64.50%。不同生态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山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9—10月对山西省主要苹果产区腐烂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苹果腐烂病总体发病率为24.5%;随着树龄的增大,腐烂病为害加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所提高,6~10 a树的发病率为6.5%,病情指数为1.25;11~18 a树的发病率为18.3%,病情指数为3.41;19 a以上树的发病率为48.7%,病情指数为15.47。不同地区间腐烂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其防治方法主要为发病后刮皮、涂药。  相似文献   

11.
果树穿孔病已成为西藏林芝地区现存光核桃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光核桃树长势及寿命。为明确该病害发生情况及发病因素,2017—2018年对林芝地区不同区域光核桃穿孔病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在调查区普遍发生,平均病叶率为26.85%,平均病情指数为9.28,且不同区域发病程度不同。该病害主要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最高病叶率可达89.45%。同时,海拔、空气相对湿度、树龄、生境与光核桃穿孔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海拔低、空气相对湿度大、周围生态环境越密闭的区域,发病越重;树龄越大,发病越严重。调查结果对于林芝地区光核桃穿孔病的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是我国气候资源最多样与果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地域辽阔,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区四区。目前西藏苹果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藏南谷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区的山南、林芝、昌都等地海拔1500-4180 m范围内的温暖半湿润、温暖半干旱气候区。西藏苹果栽培历史较长,然而由于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劳动力素质、农业生产力等制约,本区苹果产业还比较滞后,各地发展也很不平衡;存在对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和利用较少,引入品种较单一、结构不合理,果树科技人才紧缺、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地域特色不明显、缺少高原特色苹果品牌等问题。面对现状,要改变西藏苹果产业的窘境,笔者建议应重视砧木在苹果生产中的作用,加快本区优良砧木的选育;加大苹果新品种引入和选育力度,加强优质苹果栽培技术推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利用与发挥西藏独特资源优势,培育地方特色苹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2011年烟台苹果产区腐烂病的发生情况,研究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2011年5月,在腐烂病发病较重的栖霞、海阳等地选择21个农户的果园,对腐烂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21个果园中具有新病疤的病株率为68.20%,死株率为2.76%,平均受害枝量为23.98%,死枝量10.74%,病株率超过50%的果园占25%~30%,总体发病情况比一般年份严重。调查共发现967块新病疤,平均每株2.32块,其中源自剪锯口的病疤占80.04%,从旧病疤复发的病疤占60.29%。[结论]2010年秋季的连续阴雨、冬季低温和2011年春季干旱可能是导致烟台苹果产区2011年春季腐烂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剪锯口是腐烂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径,旧病疤复发是春季腐烂病发病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四川盐源县和青海都兰县白色藜麦种子的代谢物质差异,对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分析。利用GC-MS技术以及多元统计分析对两地的白色藜麦种子进行比较,发现两地的藜麦种子代谢物质有差异,共检测到29个显著差异物质,主要包括15个氨基酸、6个有机酸和一些糖醇、胺类、多酚、生物碱。其中有22个代谢物质表达上调,7个表达下调,在上调表达代谢物中有12个氨基酸(甘氨酸、L-缬氨酸、谷胱甘肽、GABA等)和5个有机酸(乳清酸、肉桂酸、2-氧戊二酸等)。通过MetaboAnalyst进行通路分析,发现有24条代谢通路与上调表达代谢物相关,其中有7条通路影响较显著,分别为谷胱甘肽代谢,氮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苯基丙氨酸代谢,硫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此途径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其中检测到的代谢物主要有甘氨酸和谷胱甘肽在四川盐源的藜麦中有更高的表达水平,表明四川盐源的白色藜麦较青海都兰的白色藜麦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使得植物有较好的抗逆性能在逆境中生存,这为指导两地白色藜麦的栽培育种和抗逆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中卫山羊场果园及附近果园的调查,分析了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特点及发病原因,提出防重于治的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申旭红  朱万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95-997,1004
[目的]为四川省更好地种植油橄榄提供依据。[方法]比较四川省主要油橄榄引种地与原产地地中海的气候条件,分析引种地的气候利弊因子,提出相应的引种建议。[结果]四川省油橄榄引种地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温度与原产地较接近,极端最低温度不会导致冻害发生,适合油橄榄生长。四川引种地夏季降水量为178.3~215.5 mm,远远高于原产地的0~30.0 mm,利于油橄榄的营养生长。除西昌外,其余引种地年日照时数为1 300~1 400 h,低于原产地的2 493~2 783 h。引种地年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为72.2%,高于原产地的平均值69.0%。[结论]四川省油橄榄引种地的年日照时数不足、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限制了油橄榄的生长,可以通过阳坡种植,整形修剪,种植耐湿性较强的油橄榄品种,合理施肥等措施弥补。  相似文献   

17.
19个苹果品种在西藏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庆措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70-8371,8400
从辽宁果树研究所引进多个苹果新品种,并对其中19个品种在西藏林芝地区的生长、结果习性以及果实经济性状等表现进行了观察及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合林芝地区而表现相对优良的金矮生等8个品种,供今后在林芝乃至西藏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影响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存活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时间进行了测试。[结果]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PDA、ABA和RA 3种培养基上24 h萌发率均超过80%。分生孢子在0~35℃均可萌发,但在不同温度下萌发时间有较大差异,最适萌发温度是25℃,24 h萌发率超过90%。在0℃培养18 d,孢子萌发率可达64%。分生孢子角在49℃下10 m in即可致死。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随紫外线强度增加及照射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在室内外分别测试了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的存活时间。在室内,树枝上的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可存活9周,而在树皮上的分生孢子角放置5周即失去萌发能力。在室外,自然背阴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2周;而在向阳处经1周,分生孢子即丧失萌发能力。分生孢子在室温下无菌水中可存活5周。[结论]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在冬季的低温下也能萌发造成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