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内生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从棉株体内分离获得的内生菌Ala、73a接入棉花黄萎病菌菌株JC1B、BP2、的Czapek培养液中,培养不同时间后提取粗毒素,用考马氏亮兰G-250法测定浓度,结果表明:对BP2产毒素抑制最强的为Ala菌体,抑制率达51.97%;对JC1B产毒素能力抑制最强的是73a菌体,抑制率为72.60%。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健康棉花植株的根、茎、叶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106株。内生细菌数量测定表明,棉花根、茎、叶等组织内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不同生长时期内生细菌的数量不同。各组织中内生细菌的种群密度的分布特点是沿根、茎、叶递减。从棉花内生菌的分离菌株中筛选出对棉花枯萎病菌有体外拮抗活性的菌株28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有体外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24株对两种病原菌都有抑菌作用,其中有些菌株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防菌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黄萎病菌侵染对棉花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黄萎病侵染后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健康棉株和发病棉株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结果显示,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发病棉株样品中各指数均高于健康棉株,说明黄萎病菌侵染可提高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在DGGE电泳图谱中,对差异明显的17个条带进行切胶回收、克隆测序,发现有7个条带分布在半知菌亚门,占41.18%,4个条带分布在子囊菌亚门,占23.53%,其他条带分别为fungal endophyt、uncultured fungus、Dothideomycete和Acremonium cellulolyticus。说明:黄萎病菌侵染能明显改变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内生菌73a防治棉花黄萎病机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在棉株 4叶期针刺接种内生菌 73a ,测定其体内POD、SOD酶活性 ,结果显示 :棉株体内的POD、SOD酶活性较对照 (不接种 )明显上升 ,可见 ,内生菌 73a诱导了POD、SOD酶活性的提高。挑战接种 (先接内生菌再接棉花黄萎病菌 )结果 ,棉株体内的POD、SOD酶活性均增高 ,其中 ,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棉株体内酶活性高于接种非落叶型菌棉株 ;抗病品种“常抗棉”体内酶活性高于同期感病品种“泗棉 3号”。  相似文献   

5.
林天兴  李超  龚明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73-14675
[目的]研究了分离自苦豆子,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48株内生细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有代表性的10株菌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采用总DNAERIC-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方法对48株内生细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在Watson距离为0.31时,48株菌被划分为6个ERIC群和2个独立成群的菌株,从每个群中挑选出代表性的菌株测定其16S 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Bacillus atro-phaeus、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cereus、Bacillus megaterium、Bacillus pumilus、Serratia marcescens。[结论]该48株内生菌遗传多样性明显,通过对该48株菌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可以为研究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棉花生产中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离、培养新疆南疆、北疆若干地点采集棉株中的黄萎病菌,对不同抗病性的棉花有效接种黄萎病菌,采用鉴别寄主法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技术来确定棉花黄萎病菌的类型。得出菌株44-138在30个棉花品种上均表现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7.
周燚  杨廷宪  杨佩  王斌先  孙正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22-7725,7762
[目的]探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生防菌组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以期为植物其他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别筛选棉花苗期、现蕾期和结铃期的高抗黄萎病内生菌,测定其16S rDNA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筛选出的3个菌株,探讨了该3个菌株在棉株内的定殖规律,并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enibacillus poly-myxa YUPP-8、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和Bacillus subtilis YUPP-2。定殖评价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施用剂量与其在棉株内的定殖量具有正效应关系,在棉花苗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8,在棉花现蕾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1,在棉花结铃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2。室内盆栽抗病结果显示3个菌株联合处理的棉株在开花期未发病,单菌处理的棉株在苗期发病率分别为:6.7%(YUPP-8)、6.7%(YUPP-1)和13.3%(YUPP-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80%。2010~2011年2年的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菌联合灌根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施用效果,其中2,010年3菌联合灌根处理区棉花结铃期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9.4%和6.5,对照分别为47.5%和32.82,011年的结果趋势与2010年类似,但病害严重度更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棉花各生育期的内生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克服了目前生防菌开发中的缺陷,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生防菌组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以期为植物其他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别筛选棉花苗期、现蕾期和结铃期的高抗黄萎病内生菌,测定其16SrDNA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筛选出的3个菌株,探讨了该3个菌株在棉株内的定殖规律,并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根据16SrDNA序列同源性,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enibacilluspolymyxaYUPP-8、Paenibacillusxy-lanilyticusYUPP-1和BacillussubtilisYUPP-2。定殖评价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施用剂量与其在棉株内的定殖量具有正效应关系,在棉花苗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8,在棉花现蕾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1,在棉花结铃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2。室内盆栽抗病结果显示3个菌株联合处理的棉株在开花期未发病,单菌处理的棉株在苗期发病率分别为:6.7%(YUPP-8)、6.7%(YUPP-1)和13.3%(YUPP-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80%。2010~2011年2年的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菌联合灌根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施用效果,其中,2010年3菌联合灌根处理区棉花结铃期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9.4%和6.5,对照分别为47.5%和32.8,2011年的结果趋势与2010年类似,但病害严重度更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棉花各生育期的内生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克服了目前生防菌开发中的缺陷,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测试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3株菌(kx-4、kf-43-1、kf-5-1)对棉籽发芽的影响及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拮抗、促棉花生长的作用。利用发酵液法对3株拮抗菌抑菌活性、促芽效果进行测定;通过切根蘸菌法、灌根接种法分别测定了拮抗菌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大田防病和促生效果。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无菌发酵滤液,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5.49%~87.41%,与对照比棉籽发芽率提高2.86%~14.29%;3株拮抗菌在盆栽、大田试验中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对棉株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其中拮抗菌株kf-43-1株防效最好,盆栽防效最高可达80.27%;在大田接拮抗菌20 d后防效为53.95%;kx-4株促生效果最好,发酵液灌根处理的棉株株高、下胚轴直径、始节高、铃数、有效铃数、衣分的测量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余2株拮抗菌发酵液灌根处理的棉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3株棉花内生菌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方法]以棉花枯萎病菌为试材,采用平板对峙法将3株内生菌菌悬液、上清液、菌挥发物分别对峙棉花枯萎病菌研究3株内生菌拮抗效果。[结果] 3株内生菌菌悬液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为O>T>DG3-1;3株内生菌上清液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为T>O>DG3-1;3株内生菌菌挥发物对棉花枯萎病菌拮抗效果为DG3-1>T>O。并对抑制过的枯萎病菌菌丝形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菌丝出现空腔、断裂以及细胞壁部分溶解。重新培养抑制过的枯萎病菌,枯萎病菌可以正常生长,但生长较慢。[结论] 3株内生菌对枯萎病菌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共轭效应的诱导效应的基本概念、特征、传递方式以及与分子活性,化学反应速度的关系。同时,还比较详细地将其强弱次序与周期律的关系也作了条理化、系统化的总结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氨苄西林对4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以及对2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0.5,1,2,4×MIC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的PAE值分别为1.14±3.05,1.62±2.11,1.87±1.70和2.45±1.31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PAE值分别为1.05±1.84,1.38±1.25,1.56±1.35和2.29±2.04h;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临床分离株的PAE很小甚至没有;在1/8,1/4,1/2×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及临床分离株的PASME值分别为3.61±1.38,4.75±2.18,6.8±1.51h和3.01±2.5,4.2±1.21,5.9±1.23h;氨苄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0.5~4×MIC)及PASME(1/8~1/2MIC)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并且在亚抑菌浓度下也具有PAE,当药物浓度达4×MIC时,PAE明显延长(P<0.05),且所测得的PASME较PAE长。所有结果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除了考虑药代动力学和MIC指标外,还应考虑PAE和PASME因素,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对PAE无意义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宜持续给药或缩短给药间隔,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建筑透视图反映的未来建筑物不仅要与设计效果图一致,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去构图和渲染.由于计算机在绘制透视效果图时易产生透视畸变,因此有必要研究透视畸变对视觉的影响--透视效应.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6.
β—酮啡肽对鼠血浆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饲和腹腔注射 β 酪啡肽 (β CM)对新生大鼠和小鼠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实验分两系列。试验Ⅰ :新生大鼠分为 4组 ,每组 10只。禁乳 8h后 ,组Ⅰ胃饲生理盐水 ,每只 0 5mL ,组Ⅱ胃饲等量 β CM7(10 -5mol·L-1) ;组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每只 0 2mL ,组Ⅳ注射等量 β CM7(10 -6mol·L-1)。结果 :组Ⅱ与组Ⅰ相比 ,胃泌素水平上升 30 0 2 % (P<0 0 5 ) ;组Ⅳ的胃泌素水平显著下降 ,是组Ⅲ的 72 0 %。试验Ⅱ :小鼠分为 6组 ,每组 10只。禁食 12h后 ,分别胃饲生理盐水 (组 1) ,β CM7(组 2 ) ,β CM3 (组 3) ,谷胱甘肽 (组 4 ) ,大豆粉饼及生理盐水(组 5 ) ,大豆粉饼及 β CM7(组 6 )。浓度均为 10 -5mol·L-1,饲胃量每只 0 5mL。结果 :组 2与组 1相比 ,胃泌素水平上升 17 4 4 % (P =0 0 89) ,组 4较组 1胃泌素升高 33 6 3% (P <0 0 0 5 ) ;组 5与组 6、组 3与组 1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1) ;而组 5胃泌素水平仅为组 1的 87 0 4 % (P <0 0 5 ) ,组 6为组 2的 73 6 3% (P <0 0 0 5 )。实验表明 ,β CM7在消化道腔面有促进胃泌素分泌的效应 ,提示其在畜牧业上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辣椒常规种的增产效果及表观遗传效应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以辣椒常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对辣椒3代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对第4代种子进行了测定,比较了发芽率、幼苗株重、株高、叶面积、叶绿索含量及光合速率.结果表明,SPNE使辣椒增产的效果随着处理代数的增加而增大,其优良性状能通过种子遗传,产生表观遗传效应,此效应也随着用SPNE处理代数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每代都SPNE处理的辣椒的增产效果最好,表明SPNE在提高辣椒产量的同时能使其种子更优良.  相似文献   

18.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及表观遗传效应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小麦常规种为材料,研究了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处理小麦种子后代的发芽率、幼苗株重和株高、根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等.结果表明,SPNE不同处理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有所不同,小麦的优良性状均能通过种子遗传,产生表观遗传效应,且此效应随着SPNE处理增产效果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既用SPNE浸种且于苗期和孕穗中期各喷施1次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产生的表观遗传效应更强、种子质量更优.  相似文献   

19.
20.
生态理念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对个人实践活动的不好影响的反省与觉悟的结果,其来自全世界生态危机的发生与生态活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有关生态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生态设计包含着当代生态学特点,它的设计方式和生态设计间亦存在着自然的融合关联。文章把西方的环境理论与我国以前的生态道德和包装生态设计做了结合,且联系美术学、设计学等有关方式原理,对生态方式做了叙述与说明,在包装生态设计方式和生态原理的融合上做了深层次研究与一系列整理,在实践方面对包装生态设计的发展给予有利的原理支撑与方法支撑。文章从包装生态设计的生态设计的含义、包装生态设计思想、包装生态设计的生态方式等进行了研究与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