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提早采挖鞭笋对毛竹林生产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2010年选择浙江省遂昌县养分充足、大小年明显的笋竹两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纯林样地,进行3种处理:5月开始采挖鞭笋、7月开始采挖鞭笋和不挖鞭笋(对照),对竹笋产量、竹林结构和地下竹鞭生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月开始采挖比7月开始采挖的鞭笋平均产量增加了53.01%;3个处理的冬笋、春笋平均产量和毛竹林分结构均无显著差异;5月开始采挖比对照的竹鞭总长增加了15.56%,竹鞭平均节间长度增加了0.34 cm,平均鞭粗度增加了0.40 cm。试验证明,5月开始采挖鞭笋不影响冬笋、春笋产量,以及竹林丰产林分的结构以及地下竹鞭生长,反而会显著提高鞭笋产量,建议在鞭笋高产培育经营中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鞭笋高产技术研究,提高竹林总产值,对毛竹鞭笋与冬笋、春笋的笋芽萌发数量、竹笋个体质量和竹笋生长方向等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冬笋和春笋相比,鞭笋笋芽萌发数量少、笋个体质量小,竹鞭平均直径比立竹平均胸径小4倍,且被挖出利用的鞭笋只占鞭笋总量的40.3%。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鞭笋产量低于冬笋和春笋的原因是由毛竹自身的内在特性所致。为提高鞭笋产量,应及时采挖鞭笋,促使岔鞭多发,并适时施肥,促进支鞭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3.
竹笋是竹林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竹笋的地下分布规律,将可为笋用竹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5亩毛竹丰产笋用林进行观察分析,表明出笋株数随土层从上至下呈少—多—少logistic曲线分布,其产量与出笋株数呈正相关;单株笋重呈小—大—更大幂函数分布。随出笋时间推移,出笋株数和产量由浅土层向深土层增加,各土层出土的竹笋均在出笋盛期个体达到最大,末期次之,初期最小,竹笋产量主要分布在20~40cm间。因此培育竹笋要做到:增多株数为主,以大个体为辅,浅挖冬笋,深挖春笋,盛末之交养竹,初期、末期挖笋。  相似文献   

4.
稻草覆盖对毛竹笋用林增产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地的方法,对桃江县林科所的毛竹林试验地进行稻草蓄水和保温试验以达到毛竹竹笋产量的增加,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试验期内,稻草覆盖处理土壤的20~30 cm剖面的含水量较相应对照平均提高2.056 g;稻草覆盖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缓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差为7.9℃,而对照高达10℃;相同地径大小的竹笋,稻草覆盖处理的笋体质量较对照提高1.575%~69.348%,同时,毛竹总笋质量和笋体质量较对照平均增产34.974%、27.090%。可见,稻草覆盖是改善毛竹笋用林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出、退笋的规律,提出在竹林冬笋形成后的不同时期,适时、适量选挖少量浅鞭冬笋,对出土春笋成竹数量及质量均无明显影响;出土后的春笋,可按退笋表现特征,于春分后10天、清明后5天及谷雨后分期选挖退笋及少数直径小、病虫危害的竹笋,不会影响成竹数量和质量,而退笋利用率可达93%。  相似文献   

6.
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层覆盖、单层覆盖对毛竹林出笋时间、笋期、竹笋产量、竹林土壤温湿度、幼竹及幼鞭生长状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显著提高竹林土壤温度,但对土壤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双层覆盖竹林出笋时间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提前6 d和15 d,笋期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增加9 d和15 d;双层覆盖竹林相对于对照竹林在竹笋净产量和竹笋可食部分重量方面分别增加95%和102%;双层覆盖竹林幼鞭平均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竹林,跳鞭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竹林,表明覆盖措施对竹鞭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笋用毛竹丰产林地下竹鞭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竹笋产量的形成是通过竹鞭的更新生长和侧芽的分化而实现的。地下竹鞭的长度、年龄组成和壮芽的数量对竹笋产量影响甚大。因此,研究笋用竹林地下竹鞭的结构,对于林分更新生长和提高竹笋产量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笋用竹林地下结构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鉴于上述目的,我们于1983年12月对宁波市鄞县爱中乡狮丰村的笋用毛竹丰产林进行地下竹鞭的  相似文献   

8.
增施黑木耳废菌糠对毛竹笋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的毛竹(Phylloc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基地设置了4个处理(对照不处理),分别施用60,75,90,105 m3·hm-2黑木耳废菌糠,研究其不同施用量对竹笋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废菌糠不同施用量对毛竹鞭笋和春笋生长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增产效果显著。当废菌糠施用量达90 m3·hm-2时,毛竹鞭笋的基径和长度达最大值,春笋的基径达最大值,单位产量也最高;随着废菌糠施用量的增加,毛竹林中土壤的有机质和水解性氮也随之增加,土壤容重随之降低,p H值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毛竹笋用林鞭笋挖掘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竹鞭的嫩梢俗称鞭笋,味道鲜美,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是夏、秋季节名贵菜肴,但一般毛竹笋用林偏重于冬笋和春笋的培育与利用,对鞭笋的培育与利用注意不够,而致鞭笋的产量较低(一般每亩只有二、三十斤)。为探索鞭笋高产培育技术,提高笋用竹林经营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81年至1983年,在鄞县爱中乡狮丰六队毛竹笋用林内,进行了鞭笋挖掘与培育试验。试验林面积5.06亩,三年共挖鞭笋7338斤,平均每亩每年挖鞭笋483斤,产值90.3元。鞭笋产量约占竹笋总产量的22%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Pubescens’笋用林叶片特征以及竹笋产量的影响,以不同经营模式(带状、层状、加客土和常规经营)的毛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叶片SPAD值(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 value)和叶面积指数(Leaf Aea Index,LAI)进行监测,并于次年春统计春笋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下的毛竹叶片SPAD值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LAI变化不明显;机械化带状经营模式中处理D_3(条带宽度1 m,保留条带内立竹和适当竹鞭)的SPAD值及LAI均高于常规经营,且其LAI显著高于(P<0.05)层状和加客土经营中的各处理。层状经营模式中处理C_2(去除竹林地0~25 cm土层的竹鞭)的SPAD值和LAI均较低于同时期的其他处理;机械化经营模式中的处理D_3和处理T_6(加客土6 cm)的春笋产量最高;毛竹SPAD值、LAI及春笋产量三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SPAD值与春笋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毛竹笋套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刚出土或冒出土层(笋尖高出地面小于5 cm)的粗壮毛竹笋分别用3种套袋方式进行套袋,包括带支架单袋、带支架双袋、无支架单袋,并选取部分未套袋的竹笋进行对照。对所有套袋与未套袋的竹笋每隔2 h进行地径、高度以及袋内外的温度、湿度现场测定。并挖取样笋进行生物量、可食率以及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套袋能够提高毛竹笋生长的温度、湿度,能促进毛竹笋的高、地径生长,能显著提高竹笋的可食率和竹笋品质,从而提高竹林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毛竹速生丰产技术,为全县毛竹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2011年我们选择了峡江县林木良种场第二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试验,现将施底肥和未施底肥对新造毛竹发笋及幼竹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施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数5.5株,未施底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株数3.4株;施用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10.3cm,未施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9.8cm,试验证明营造毛竹速生丰产林施用底肥对今后竹林生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佛山方竹不同密度人工林笋产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其它经营措施相同条件下,分析了10年生金佛山方竹低产人工林中l500~2500株/0.07hm2(D1)和2500~3500株/0.07hm2(D2)2个密度等级的笋产量变化。4年改造期内,金佛山方竹人工林毛笋和净笋产量逐年增加,D1密度等级比D2密度级的毛笋和净产量高,部分不同密度等级间和同密度等级不同年度间的毛笋和净笋产量差异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的线性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显著。毛笋产量和净笋产量同竹林平均地径和高度以及整齐度的正相关达显著水平,同密度和均匀度呈负相关,其中密度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同0.0~2.5cm间的径级株数呈负相关,同2.6~5.0cm间的径级株数呈正相关,同部分径级株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竹林中大径级株数越多,毛笋和净笋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了海拔高度、坡向和坡位对雷竹林出笋数、鲜笋产量和平均单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坡位3个立地因子均极显著地影响雷竹林的出笋数、鲜笋产量和平均单笋质量,雷竹笋用林造林应选择低海拔、阳坡和下坡的立地,其出笋数比平均值增加27.3%,鲜笋产量比平均值增加88.4%,单笋质量比平均值增加51.8%。  相似文献   

16.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丛生竹主枝或次生枝大面积直接造林的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降低了造林成本,解决了大面积营造丛生竹笋材两用林种源不足的难题,在造林、竹林管护中,采用合理密度,即对补植、施肥培土、科学采笋留竹等一系列营林管护措施,使竹林结构得到改进,生长条件得到改善,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采用这套技术,在广西合浦营造3000亩笋材两用林,造林当年新竹平均高242.7cm,最高362cm,平均地围6.4cm,最大11cm。第2年亩产鲜笋133kg,最高达245kg,第4年平均亩产910.1kg,最高达1050kg。以后年亩产鲜笋平均1000kg以上,亩产竹材1200kg左右而趋于稳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崇阳县毛竹为研究对象,在4种密度(1 300±100株·hm~(-2)(D1)、1 900±100株·hm~(-2)(D2)、2 500±100株·hm~(-2)(D3)及3 100±100株·hm~(-2)(D4))毛竹林分内对其主要生长因子进行了实地调查以研究毛竹林分密度效应。结果表明,虽然密度对退笋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毛竹的出笋率和成竹率有显著影响,二者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竹林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3.18~7.10),不同密度毛竹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胸径在10.75~11.75 cm,不同密度毛竹胸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竹高在12.96~13.33 m,不同密度毛竹竹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株数按径级分布与株数按树高级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8.
红壳竹笋用林施肥效应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竹林结构合理、搞好土壤管理的红壳竹笋用林,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施肥可大幅度提高竹笋产量,每年1 hm2施尿素450 kg、钙镁磷150 kg、硫酸钾200 kg,并分3次在3、6、9月施用,产笋重量可达16 286 kg.hm-2,且新竹地径较大,最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6年贵州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毛竹小班资料,将赤水河流域毛竹林按平均胸径和密度指标划分为3等级、5亚等级,其中高径级-高密度的丰产林类型面积不足1%、其余为中低产林分.海拔高度、岩组、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岩石裸露率和杂木蓄积量对毛竹林平均胸径的影响具有区段性与显著性,为赤水河流域毛竹丰产林建设与低产林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