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松叶栖真菌群落结构.(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真菌、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 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获红松叶栖真菌36种,研究结果表明,叶栖真菌在小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老龄针叶、兼性寄生性真菌在老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小龄针叶,并为老龄针叶的习居菌、而且随冠层的降低还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红松枝栖真菌群落结构(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枝栖真菌群落的结构进行研究,经分离培养获得上冠层枝栖真菌24个属(种);中冠层枝栖真菌29个属(种);下冠层枝栖真菌28个属(种),经调查及组织切片获得下冠层枝栖真菌12个种(包括无性型):获得小枝树栖真菌19属(种),枝栖真菌群落中种类组成与数量随机冠层降低,枝龄增大击增加,兼性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变亦增加,但下冠层枝栖真菌群落中种类组成与数量随冠层降低,枝龄增大而增加,兼性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亦增加,但下冠层中,超过6年生枝条上,枝栖菌种类组成随枝随枝龄增加而减少,其中Aspergillus sp.l和Gliocladium种群数量剧增。  相似文献   

3.
红松芽栖真菌群落结构(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本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5年生红松芽经分离培养获得芽栖真菌17个属(种):25年生红松芽经分离培养获得芽栖真菌32属37种、其中冠层上部31种(属)、冠中层14种,冠下属14种,通过对红松芽栖真菌的组成研究证明,在解剖学上作为两种不同器官的芽鳞与芽体上真菌组成与数量有明显差异,即芽鳞上多于芽体上,组织外层多于组织内层,红松芽栖真菌群落的种群数量随机树龄的增加而增加,随芽生长部位高度的降低而降低,而且在群落种群组成上也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干 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经分离培养获得干栖真菌40属(种)、干栖真菌群落的种群组成种类类随着红松干部高度的升高趋于减少,在健康红松下冠层的老枝上分离获得了流获得了流脂溃疡病病原菌,表明该病害是潜伏侵染性病害。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病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樟于松叶、枝、芽、果等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出真菌24种,其中于囊菌3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20种。这些真菌种群在樟于松树体上可分为芽栖真菌、叶栖真菌、枝栖和果栖真菌4大类,其种类组成和数量与樟于松树龄、叶龄、枝龄、树冠层次等有密切关系。芽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多,叶栖真菌(特别是兼性寄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多,枝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枝龄的增加而增多。樟于松树栖真菌种群组成也随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在发病的樟于松林分内樟于松枯梢病菌数量激增占主导地位,环境条件的恶化是促成变动的主要原因。在健康的樟于松林分内也广泛地分离到樟于松枯梢病菌,表明该病害是潜伏性的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6.
吴威泰 《乡村科技》2023,(3):108-111
为寻找可能导致青海云杉感染顶芽锈病的原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组1龄和2龄青海云杉针叶进行测序,分析其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得到407个可以用于物种分类的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其中1龄针叶特有OTU数为16个,2龄针叶特有OTU数为20个,共有OTU数为93个。经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2龄针叶内生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略高于1龄针叶,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更有利于抵御病原菌侵染;两组样本的群落结构差异较为明显,其中1龄针叶组优势菌群为Kabatina和Aspergillus,2龄针叶组各菌群占比相差不大,没有明显优势菌群。经Bata多样性分析发现,两组样本间的不同重复分别聚在一起,相似性较高。初步推测,1龄针叶中Aspergillus真菌优势生长导致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失衡,对针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经分离共得到真菌15属21种。研究表明,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主要由兼性寄生菌和腐生菌构成,其中,大多数为半知菌,占85.7%,少数为子囊菌,占14.3%;茶树不同的器官栖居有不同的真菌种类;茶树品种和茶园生态环境对春季茶园树栖真菌群落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桦(Betula davuric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种类与森林类型密切相关,每个林型还存在着其特有的菌种。各林型土壤真菌多样性高低顺序依次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落叶松林、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和黑桦林,同时各个林型土壤中优势真菌种类是不相同的;林型相似,土壤中真菌种类越相近,相反,林型差异越大,土壤中真菌种类差异就越大。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4个具有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2类,396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6297只,隶属于4门7纲23目54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2类: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常见类群5类.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均是次生林>蒙古栎>樟子松>柳草.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是D1(0~5cm)层>凋落物层>D2(5~10cm)层,种类分布是凋落物层和D1层种类较多,D2层相对较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分布均是凋落物层>D1(0~5cm)层>D2(5~10cm)层>D3(10~15cm)层,具有明显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蒙古栎>次生林>樟子松,中小型土壤动物为柳草>次生林>樟子松>蒙古栎.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各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都是10月>8月>6月,种类变化不如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10.
信阳裸子植物枝栖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05-13706
[目的]了解信阳地区裸子植物枝栖真菌的生态分布特征。[方法]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裸子植物枝栖真菌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信阳裸子植物枝栖真菌分属5科9属20种,以半知菌种类最多,其次为接合菌,未发现担子菌和子囊菌。在裸子植物枝上,木霉属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Rhizopus nigricans、R.oryzae、Trichoderma harzianum、T.aureoviride、Trichoderma sp.1、Trichoderma sp.2、Alternaria tenuis、Pestalotiopsis sinensis、Pestalotiopsis sp.和Fusarium oxysporum的分离率均高于10%。[结论]信阳裸子植物枝栖真菌由半知茵与接合菌构成,其中半知菌占多数。木霉为裸子植物常见的枝栖真菌,其种类多,分布广。信阳地区水杉枝栖真菌的种类最丰富,龙柏枝栖真菌的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真正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方法本论文以2013年北京城区0.5 m分辨率的World -View- 2卫星影像以及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六环内984所学校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率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取了126所学校,对其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记录调查样地内乔灌木植物种类、胸径(乔木)或地径(灌木)、树高、冠幅指标,据此进行校园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大学、中学、小学树冠覆盖率分别为31.91%、16.52%、17.08%,潜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4.81%、0.62%、0.42%。学校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别为6.30、1.55、0.91,大学新校区物种多样性低于老校区。校园内树木平均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别为23.93 cm、6.02 m和7.80 m。结论北京市校园森林群落林木树冠覆盖低于北京市整体林木树冠覆盖水平,且潜在绿化空间不足。大学物种丰富度高于中小学,同类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差异也较大,校园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胸径在10 ~ 20 cm,冠幅在4 ~ 6 m以及树高在5 ~ 10 m等级的青、壮年树木在学校城市森林中的数量占比最多,树冠自然扩展的潜力较强,是今后提高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的后备力量。校园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率,树冠覆盖斑块大小,树木胸径平均值均与校园面积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林冠下红松幼树叶绿素含量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4年和1985年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和桦木林内,分别在生长初期、盛期和末期,通过对天然更新红松幼树叶绿素总量,a/b比值和高生长分析,证明:阔叶红松林下红松幼树叶量少,衰老快和宿存时间短,致使单位干重针叶的叶绿素相对积累。但由于其叶重比(LWR)小,针叶生长缓慢,当以整株干重为单位时,其叶绿素含量远低于桦木林下,影响了幼树的生长和存活。通过光、温和水分等环境条件的调查,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阔叶红松林蓄积过大,林下光照不足。为解决这个矛盾,改善幼树更新和生长的条件,建议适时择伐,以提高森林环境质量,促进幼树生长和森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罗育发  钟八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59-12062
[目的]研究不同果树间种后对脐橙园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赣州市蟠龙镇不同种植模式(间种李、间种柚和单植)下脐橙园脐橙树冠层和地面层蜘蛛进行系统调查。[结果]与单植脐橙对照相比,间种李树显著增加了脐橙树冠层和地面层蜘蛛的物种丰富度(S)、个体数(N)和绝对丰度(珔n),以及树冠层和地面层优势种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树冠层斑管巢蛛(Clubiona deletrix)的个体数。间种柚对脐橙园树冠层和地面层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3种种植模式下,脐橙园蜘蛛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各群落间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极高。间种李、间种柚和单植脐橙树冠层的蜘蛛总个体数与其对应的地面层蜘蛛总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间种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脐橙园的蜘蛛。  相似文献   

14.
以赤水河上游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枝浸水法测定树冠层的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冠层持水率存在差异,毛桐、南天竹、山胡椒等树种的冠层持水率较高,马尾松、楝树和香椿等树种的冠层持水率则较低;植株的胸径/地径、树高和冠长等生长性状与树冠层持水量总体呈现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这对估算和预测树冠层持水量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通径分析表明生长性状对杨树、柏木树冠层持水量的直接影响均为胸径>冠幅>冠长>树高,对马尾松树冠层持水量的直接影响为冠长>树高>胸径>冠幅,对杉木和丝栗栲树冠层持水量的直接影响为胸径>冠幅>树高>冠长,说明胸径和冠幅对植株冠层持水量的影响较大。上述研究结果可用于赤水河上游水源涵养林的结构配置和调整,对指导水源涵养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侧柏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其潜在火行为的影响,为冠层可燃物调控和预防高能量连续型树冠火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以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侧柏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间伐强度(低15%、中35%、高50%,均为株数强度)的处理,并设置对照样地,每种处理设置3块重复样地。基于标准枝法所调查冠层可燃物参数(枝条数量、长度、基径),对冠层可燃物载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计算冠层容积密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可燃物特征(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的影响。利用Behave Plus 5.0软件,分别根据样地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条件设置中度湿度条件和10 m高空风速(0 ~ 18 m/s),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树冠火蔓延速率、火线强度、火焰长度、单位面积发热量等)的影响,并依据树冠火转化模型研究抚育间伐对连续型树冠火发生的影响。  结果  (1)林分冠层可燃物特征在不同间伐强度下存在差异,中度间伐强度下与未间伐样地差异最显著,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冠层可燃物载量由3.280 kg/m2减少到0.540 kg/m2,冠层容积密度由0.478 kg/m3减少到0.056 kg/m3。(2)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分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垂直分布特征为随树高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3)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在中度间伐强度下与未间伐样地差异显著,其中火线强度、火焰长度以及单位面积发热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树冠火蔓延速率在抚育间伐后小于未间伐样地,但不随间伐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临界树冠火蔓延速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未间伐、低度间伐强度下样地将发生连续型树冠火,中度、高度间伐强度样地不发生;随着间伐强度增大,发生连续型树冠火时所需10 m高空风速由6 m/s逐渐增大到8 m/s,火线强度由6 930 kW/m减少到5 829 kW/m,火焰长度由9.7 m减少到8.6 m,单位面积发热量由47 817 kJ/m2减少到40 667 kJ/m2,树冠火蔓延速率由8.7 m/s增加到8.9 m/s。  结论  抚育间伐影响冠层可燃物特征、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中度间伐强度对冠层可燃物特征和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影响显著,通过减少冠层容积密度,可以有效降低树冠潜在火行为,避免连续型树冠火的发生。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对侧柏林进行冠层可燃物调控时建议采取中度间伐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森林资源调查中的适用性,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基于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识别并提取研究流域的树种和树冠信息,并与样方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无人机影像提取植被信息的精度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对于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和经济果木林的树种提取效果极好,但复杂植被类型会导致提取精度下降。在农地子流域和人工林子流域上,树种提取的分类混淆矩阵Kappa系数分别为0.898和0.728。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对人工林和经济果木林的树冠提取精度较高,与实测数据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在0.7以上,但对次生林的树冠提取效果相对较差,R2仅有0.422 3。将该方法拓展应用至流域尺度,识别结果显示,蔡家川流域内人工林子流域主要为刺槐、油松和侧柏混交林,经济作物主要为苹果,油松的林分密度为1 744株·hm-2,平均冠幅为2.24 m,苹果的林分密度为382株·hm-2,平均冠幅为4.26 m;农地子流域有苹果树912株,林分密度为439株·hm-2,平均冠幅为3.84 m。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可以高效、准确地提取林木株数、郁闭度和平均冠幅,从而有效提高黄土区植被调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疆地区间作种植模式下,成龄扁桃主干分层形(大冠型)和小冠形2种树形的树体结构、枝叶分布、产量差异及对不同间作区域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旨在为南疆成龄扁(桃)-粮间作模式中选择适宜高光效树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11a生晚丰品种为试材,设主干分层形和小冠形2个处理,对果树树冠结构、产量、透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间作区域小麦的营养生长情况、旗叶质量、光合指标、产量构成指标进行分区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与主干分层形相比,小冠形处理树冠体积小、单位体积负载量高、留枝量低、透光率高;对间作区域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小;但由于树冠体积过小(不足主干分层形处理的1/5),在单位体积负载量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单株负载量仍不足主干分层形处理的2/3。分析认为扁桃小冠形树形,对间作区域小麦生长结实的影响小,现有种植模式下,缩小株距加大栽植密度,产量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小冠形树形配以合适密度,将是实现果粮双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