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半干旱地区采集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获得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研究了微生物量磷、速效磷、有机磷及其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有机磷分别为5.86~12.24 mg·kg-1和0.12~0.35 g·kg-1,灌溉耕地最高、退化草地最低,二者在大团聚体(>2 mm)中的含量皆高于小团聚体(<2 mm);土壤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在小团聚体中较高。有机磷分组研究显示,大团聚体的中等稳定性和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高,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则在>2 mm或<0.5 mm团聚体中较高。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可能是磷转化的库,小团聚体是土壤磷供给的源。微生物量磷与各种形态的土壤磷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的林地、草地和耕地采集7个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得到>5 mm、5~2 mm、2~1 mm、1~0.5 mm、0.5~0.25 mm和<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并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的全氮、微生物量氮、K2SO4浸提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于其输入的有机物质数量和种类以及肥料管理不同,直接影响到土壤全氮、K2SO4浸提氮、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和K2SO4浸提氮分别为0.67~2.06 g·kg-1、11.40~71.03 mg·kg-1和1.28~4.60 mg·kg-1。有灌溉条件的耕地土壤氮的含量最高,退化草地最低。不施肥的土壤,其小团聚体中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明显低于大团聚体;而进行灌溉的耕地土壤,由于无机氮肥和有机物质输入量都比较高,不仅其全氮含量比较高,而且小团聚体中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也比较高,说明在低肥力条件下土壤氮素首先在大团聚体中循环,这表明在自然土壤生态系统中,大团聚体中氮素的循环转化比小团聚体中的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  相似文献   

4.
有机物料和有机磷组分对潮土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土壤有机磷分为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度稳定性4个组分。盆钵试验结果表明,前3种有机磷组分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后一组分达不到显著相关;活性、中等活性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组分可作为土壤速效磷的有机来源。速效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性磷酸酶活性是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磷组分转化的一个生物化学指标,但用它反映土壤速效磷的供应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到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有机物料对潮土速效磷含量影响的综合效果是:牛粪>马粪>麦秸。  相似文献   

5.
对长期定位试验的棕壤有机磷分级表明:长期施入有机肥或化学磷肥,使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和高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含量均增加,部分处理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含量下降,但变化不大。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等稳定性有机磷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而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棕壤有机磷以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为主体,约占有机磷总量的90%左右。中等活性有机磷与速效磷在0.01水平极显著相关,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等稳定性有机磷与速效磷在0.05水平显著相关。各组分有机磷对速效磷贡献的大小顺序为:中等稳定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高等稳定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  相似文献   

6.
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弄清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退耕还茶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退耕还林(茶)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为对照,就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茶园和对照撂荒地、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均集中于<0.25 mm团聚体中;(2)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茶园土壤除了<0.25 mm团聚体外,其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高于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同直径团聚体;(3)茶园及对照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其中茶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最大值分布于5—2 mm团聚体中,其分布规律与微生物量碳、氮基本一致。【结论】与撂荒地、桉树人工林相比,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较为丰富,大团聚体中的含量尤为突出,表明退耕还茶是研究区一种较为理想的退耕模式。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蔬菜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浙江省10个地市(除舟山市外)采集353个代表性蔬菜地土壤样品,对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蔬菜地土壤pH值主要分布4.5~7.5,酸性(pH<5.5)土壤比例达30.88%;有机质以中量以下为主,含量<30g·kg-1的蔬菜地土壤样品占64.3%;全氮以处于中等(1~2g·kg-1)的土壤比例最高,达44.8%;有效磷达很高水平,平均为66.9mg·kg-1;速效钾以中、上水平为主,处于中等(80-150mg·kg-1)和高(>150mg·kg-1)的分别占33.9%和39.3%;大棚蔬菜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可溶性盐均高于露天蔬菜地,而pH值则一般是低于露地;随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趋向下降,而有效磷、速效钾和盐分的积累则趋向增加;与水田比较,蔬菜地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可溶性盐和速效钾也较高,但蔬菜地土壤有机质略低于水田土壤,酸化程度高于水田土壤.  相似文献   

8.
不同肥料配施对复垦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找矿区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最佳培肥模式。[方法]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机肥、化肥和菌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有机肥+化肥+菌肥处理与其余处理相比,显著降低5.00mm团聚体数量,0.25d≤0.500、0.50d≤1.00mm团聚体数量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复垦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及其玉米产量提高最显著,其中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0.51~4.88mg·kg-1,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提高了0.13~4.78mg·kg-1;玉米产量提高了24.04~2 524.90kg·hm-2。施用菌肥与未施用菌肥的处理相比,5.00mm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93%~21.78%,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62.03%~13.36%,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提高了3.92%~69.18%。2.00d≤5.00mm团聚体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贡献率最高,5.00mm团聚体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贡献率最低。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5.00mm团聚体含量降低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有较大提高。[结论]施用有机肥+化肥+菌肥配合春旱季节耙、耱、镇压等可以有效降低大粒径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玉米产量,可作为矿区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的最佳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9.
冯珍  董莉丽  胡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47-10949
[目的]研究渭北旱地退耕还林工程在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位于渭北旱塬的长武县马坊村人工林地、荒地和农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快速湿润法测定表层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并测定全土样和水稳性团聚体各组分的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结果]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林地和荒地较农地大。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在粒级0.05 mm的土壤团聚体中最小,0.5~0.1 mm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最高,0.2~0.5 mm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最高。[结论]农地转化为人工林地后,土壤质量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小粒级团聚体向大粒级转化。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主要分布在较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并随着粒级由小变大,二者先增大后略微减少。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土壤肥力、土壤健康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特性,为系统了解施肥管理对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重庆市北碚区中性紫色水稻土2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对照(CK,不施肥)、氮磷钾(NPK)、稻草还田(S)、氮磷钾+稻草还田(NPK+S)4个处理,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采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研究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以及微生物量、呼吸代谢熵等微生物特性。【结果】连续22年定位试验表明,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以NPK+S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表明化肥与稻草还田长期配施有利于紫色水稻土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施肥还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水平,以稻草还田(S和NPK+S处理)效果最佳。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上的分布。土壤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呼吸代谢熵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呈异质分布,在2.00-1.00 mm和1.00-0.25 mm两个级别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呼吸速率和代谢熵显著高于0.25-0.053 mm和<0.053 mm两个级别的水稳性小团聚体。【结论】>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主要载体,2.00-1.00 mm团聚体的生物活性最强;长期氮磷钾配施结合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的水稳性及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是改善紫色水稻土团粒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物炭调节盐化水稻土磷素形态及释放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明生物炭施用对盐化水稻土磷素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以滨海草甸盐化水稻土为基础,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用量生物炭还田方式(CK:0 t·hm~(-2);B1:20 t·hm~(-2);B2:40 t·hm~(-2))条件下土壤磷含量、组分特征及磷素释放风险。结果表明: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全磷、有效磷、总有机磷和总无机磷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1.40%~35.70%、28.96%~46.63%、11.30%~29.19%和10.54%~25.98%。生物炭提高了土壤NaHCO_3浸提态磷(Ca_2-P)、NH_4AC浸提态磷(Ca_8-P)和NH_4F浸提态磷(Al-P)含量,随着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当施炭量为20 t·hm~(-2)时,土壤NaOH-Na_2CO_3浸提态磷(Fe-P)和闭蓄态磷(O-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用生物炭对H_2SO_4浸提态磷(Ca_(10)-P)无显著影响。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ROP)含量,当施炭量为40 t·hm~(-2)时,土壤高等稳定性有机磷(HROP)含量最小,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本试验中土壤的活性Al[Al(ox)]和活性Fe[Fe(ox)]均处于较高水平;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磷吸持指数(PSI),增加了土壤固磷能力;土壤磷吸持饱和度(DPSS)为6.81%~8.34%,土壤磷释放风险指数(ERI)为54.55%~61.67%。综上所述,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盐化水稻土磷素状况,且不会增大土壤磷素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了冷冻干燥后过100目筛(A),冷冻干燥后制备自然粒度(B)和新鲜样品(C)3种湖泊沉积物样品常用预处理方法,以太湖不同湖区的4个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分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研究湖泊沉积物各有机磷组分背景值的角度来讲,A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湖泊沉积物各有机磷组分的实际情况。但是,从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磷循环的角度来讲,B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而C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各有机磷组分,特别是对有机磷组分中有效性较强的LOP和MLOP影响较大,对MROP有一定影响,而对HROP含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潮土表层土壤中全磷以无机磷为主,无机磷中以Ca—P为主,Ca—P中又以Ca10-P为主,有机磷中以MLOP(中度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潮土中的Ca2-P、A1-P、Ca8-P和LOP(活性有机磷)的相对有效性较高。潮土吸附和固定的主要基质是物理性粘粒,其次是CaCO3;解吸则主要受物理性粘粒的影响。潮土的3种磷酸化酶以碱性磷酸化酶的活性最高;有机解磷细菌数量大于无机解磷细菌数量,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磷强度大于转化无机磷强度。高产农田的有效磷、缓效磷、Ca2-P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中低产田,有机质、A1-P、供磷强度均显著高于中低产田;3种磷酸化酶的活性、解磷细菌数量和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磷和无机磷强度,高产田均高于中低产田;高产农田比中低产田对磷的吸附能力强,固磷能力差异不显著,对吸附磷的解吸较易。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培养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牛粪、猪粪、麦秸 3种有机肥料对黄褐土有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料能明显提高土壤高活性、中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含量 ,特别是中活性有机磷含量 ,3种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磷含量的影响大小排序为牛粪 >猪粪 >麦秸。施用有机肥料后 ,土壤有机磷含量在培养的前 2 0天逐渐升高 ,其后逐渐降低 ,变化较明显的是中活性有机磷。  相似文献   

15.
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0 mg•kg-1)条件下,高效品种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出现了亏缺,而施磷量较高(施磷30 mg•kg-1)时,其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则出现了富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为Ca10-P>O-P、Fe-P>Al-P>Ca8-P>Ca2-P,且Ca10-P浓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以上。不施磷、施磷10 mg•kg-1,高效品种根际土壤中Ca2-P浓度是低效品种的1.22和1.23倍、1.31和1.59倍。低效品种根际土壤Al-P浓度在不施磷处理下是高效品种1.13和1.23倍。施磷量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均表现出O-P、Fe-P的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浓度最高,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而活性有机磷的浓度最低。不施磷和施磷10 mg•kg-1处理,低效品种渝02321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浓度是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2.00与1.76倍、1.68与1.63倍。【结论】磷高效小麦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物质生产和水溶性磷吸收能力。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活化吸收Al-P、Ca-P、活性有机磷能力强于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Bowman-Cole法,对1984和1986年吉林省农科院黑土定位试验各小区土样,进行了有机磷分组分析,并测定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首先使土壤相对活性有机磷和高稳态有机磷增加。然后再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有机磷或无机磷。土壤有效磷和活性有机磷、相对活性有机磷及中稳态有机磷均呈显著相关。有机肥使石灰性土壤pH下降,磷的有效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作物根际土壤有机磷的分组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玉米盆栽磷肥试验 ,用Bowman cole法对石灰性土壤中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进行了分组研究 .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中施入不同磷肥 ,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 ,不同处理有机磷含量提高顺序为K2 HPO4>SSP >CaMg P >FA ;土壤有机磷含量的提高均以中度活性有机磷为主 .玉米根际土壤有效磷、有机磷总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磷 .有机磷各组分中 ,中度稳定和高度稳定有机磷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 ,变幅不大 ,但中度活性有机磷和活性有机磷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 ,这些活性较强的有机磷可能比较容易发生矿化 ,供玉米吸收 .供试轻壤质土壤中有机磷各组分含量均高于轻粘质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