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筛选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理想驱虫药物,对8组检出有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山羊群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驱虫后,虫卵减少率均达95%以上,而阿苯达唑驱虫后的虫卵减少率低于95%。表明左旋咪唑、伊维菌素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而阿苯达唑有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伊维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维菌素类 (Ivermectins)药物包括阿维菌素 (Aver mectin)、伊维菌素 (Ivermectin)、多拉菌素 (Dornmectin)、伊普菌素 (Eprinomectin)、摩西菌素 (Moxidectin)和杀螨菌素 (Milbe mycin)。这类药物有广谱高效的驱虫活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耐药性的产生 ,这类药物和使用受到限制。1985年 ,有人在南非首先报道一株对伊维菌素耐药的捻转血矛线虫。以后 ,同样在南非地区又分离到 4株和 5株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据报道巴西分离到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 ,并…  相似文献   

3.
基于ITS序列的捻转血矛线虫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捻转血矛线虫ITS序列的变异与虫株特性之间的关系,对捻转血矛线虫不同药物抗性虫株(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虫株、伊维菌素抗性虫株、莫西菌素抗性虫株、药物敏感虫株)、不同宿主来源虫株(长颈鹿、牛、绵羊、山羊、牦牛)和不同地理位置(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也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分离株,以及毛圆科的其他线虫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捻转血矛线虫与毛圆科其他线虫的ITS-2基因的相似性高,基于该基因建立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很好地区分毛圆科不同属的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的抗药性特点与其ITS-1基因的变异进化关系不大;不同地理位置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的ITS-2基因变异很小;从野生动物长颈鹿体内分离的捻转血矛线虫的ITS-1基因与家养反刍动物分离株的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ITS序列在种内相对保守,不同虫株间变异较小,在毛圆科线虫的分子分类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草原放牧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情况及目前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情况,2018年3—10月,根据不同草场类型、不同养殖模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贲红、白音察干、大陆号、锡林郭勒、土牧尔台5个地区选择16个牧场,每个牧场随机选择15只绵羊,共240只,进行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检测,发现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平均感染率为75%,平均感染强度为14.8×200个/g;选取6个牧场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较大的绵羊进行驱虫试验,发现有5个牧场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调查结果表明,察右后旗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较为普遍,羊群感染较为严重,且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果提示,加强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监测,研发新的驱虫药物,优化驱虫措施,防止盲目用药,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圈舍和牧地环境卫生,依然是有效防控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芬苯达唑片剂、伊维菌素片剂和伊维菌素针剂对绵羊体内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筛选出高效敏感性的驱虫药物,进行了药物驱虫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的驱虫效果明显高于芬苯达唑,而且其针剂的作用速度和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乌审旗地区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及耐药性情况,通过粪便中虫卵定性定量及剖检法对乌审旗不同地区的绵羊进行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并开展了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流行比较严重,平均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89%和416.92×200个/g,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注射剂和阿苯达唑片剂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捻转血矛线虫病作为反刍动物最常见的消化道线虫疾病,已经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伊维菌素早已经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中,已报道了3种可能耐药机制,分别为靶向GABA门控Cl-通道、降低谷氨酸门控Cl-开放频率和结合外排转运蛋白。调控型非编码RNA (miRNA和lncRNA)在不同病原耐药性研究中相继报道,发现miRNA和lncRNA与P糖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GABA门控Cl-通道等耐药机制相关。但是该非编码RNA在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性的研究中鲜有报道,所以要突破耐药性的问题,要将非编码RNA与已报道的可能耐药机制相关联,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关键的耐药靶点。本文主要总结了该病对伊维菌素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耐药性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gbr-2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是否存在突变,以及变异情况如何,本试验以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作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后以特异性引物扩增gbr-2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同时以敏感株虫体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耐药株的基因序列发生了突变,在80~170 bp处出现多处突变;在192~207 bp处的碱基发生丢失。两者同源性为88.9%。试验结果说明,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的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br-2基因确实存在突变,为进一步了解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的耐药性分子机制,以及筛选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标记,建立耐药性的早期检测手段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国内开展驱虫药耐药性相关研究中虫种资源缺乏问题,该研究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开展了华北地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的分离工作,并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对来源不同的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虫株进行分离,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分离到了4株对伊维菌素6倍耐药及1株对其敏感的捻转血矛线虫。该研究将为国内开展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研究及新型驱虫药物的开发提供虫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绵阳地区山羊粪便中疑似血矛属线虫虫卵的虫种,本研究提取绵阳地区三个县山羊粪便中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 60份,采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2)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上公布的捻转血矛线虫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60份疑似血矛属线虫的虫卵DNA样品均得到191bp的ITS-2片段;60条ITS-2序列共形成15条不同的序列,含有17个单变异位点,与GenBank中多株捻转血矛线虫的同源性达95.8%~100%;ML系统发育树显示,本研究得到的15种类型ITS-2序列与已报道的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聚类形成一个分支。综上可得,60份来自山羊的血矛属线虫均为捻转血矛线虫。  相似文献   

11.
奶山羊场捻转血矛线虫病诊断与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4月末陕西省某奶山羊场4只3个月左右羔羊死亡,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病原检验诊断为捻转血矛线虫病。为指导该羊场防治工作,本研究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及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羊场10个羊舍的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均在80%以上,感染强度均在3*200个/g以上;该羊场奶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已对常规剂量丙硫咪唑原粉和伊维菌素注射剂产生了抗药性,而对芬苯达唑原粉无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1 驱虫药的更换实验证明 ,用同族化学药物中新的衍生物取代原来已形成抗药性的药物虽有一定效果 ,但这种方法并不理想。较为可靠的办法是更换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物 ,成功的先例甚多。如伊维菌素 (IVM)对抗苯并咪唑类 (BZS)的牛毛圆线虫 (TS.)和绵羊捻转血矛线虫 (H .) ,以及抗左咪唑(LEV)的绵羊毛圆线虫 (TS.)的疗效达 98.7%~ 10 0 % ;左咪唑(LEV)和伊维菌素 (LVM)对抗甲噻嘧啶的绵羊毛圆线虫 (TS.)驱虫率达 99%。2 驱虫药的伍用驱虫药的伍用可以提高其对抗药性虫株的敏感性。如对苯并咪唑类 (BZS)有抗药性的绵…  相似文献   

13.
阿维菌素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由于伊维菌素类药物价格比较昂贵,其推广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一般多用阿维菌素。目前,我们已开发研制出阿维菌素的片剂、粉剂、胶囊、注射液、口服液、浇泼剂和糊剂等多种剂型,这些剂型间效果相差不大,可根据需要选用,并已应用于各种动物寄生虫病的治疗和预防,疗效显著,治愈率高。1 临床应用1.1 阿维菌素在绵羊和山羊中的应用阿维菌素用于绵羊和山羊,可以治疗和预防常见线虫及外寄生虫感染。各种剂型以0.2mg/kg(浇泼剂量为0.5mg/kg)给药,对多数胃肠道线虫,如捻转血矛线虫等具有高效。对外寄…  相似文献   

14.
绵羊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forfus(Rudolphi,1803)Cobb,1898]在印度是绵羊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吸血量大,引起贫血,并损伤粘膜,导致羔羊大批死亡。本文报道用Cr~(51)标记红细胞,观察羔羊实验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的失血情况。这种方法由 Gray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年份山羊源捻转血矛线虫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提取2015年-2020年间陕西省咸阳地区44株山羊源捻转血矛线虫的核糖体DNA(rDNA),对其ITS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44株捻转血矛线虫的ITS-1序列长度为400 b...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42-2349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最重要的家畜寄生虫之一。已报道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参与虫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捻转血矛线虫转甲状腺素蛋白(Hc-TTR-51)的定位及功能尚未见报道。研究首先克隆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然后分析其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HEK 293T细胞内的定位情况,最后RNA干扰Hc-ttr-51基因分析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Hc-ttr-51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与其他发育期虫体相比,L1、L3、雄成虫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在L3期虫体体内该蛋白广泛表达,L4期和成虫体内该蛋白特异性表达于性腺。在HEK 293T细胞中,该蛋白在细胞质中呈明显的点状分布。RNA干扰秀丽隐杆线虫Hc-ttr-51基因表达后,虫体产卵量极显著下降,体长体宽显著缩短,咽泵率显著下降。以上研究为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特性、疫苗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剖检法对怀化溆浦、通道、会同三县的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4头被检测的山羊中有42头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为65.6%,其中溆浦县、会同县、通道县的山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分别为56.5%、66.7%、75%。  相似文献   

18.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山羊体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对羊养殖业危害较重。最近几年,随着蓟县羊养殖产业不断向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发病病例呈现增多趋势,常常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该种疾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研究寄生性线虫的滞育机制,参照Adams(1986)的方法,通过瘤胃灌注,将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三期幼虫攻入绵羊体内,对绵羊进行处理后,获得捻转血矛线虫滞育虫体。滞育虫体发育程度一致,虫体长(1 067±97)μm(n=18),肠道细胞中含有大量棒状结晶块;性腺开始发育,出现雌驱器原基;颈部出现颈乳突。通过温度检测分析,温度可能不是滞育现象的主要刺激因素。棒状结晶块可以被DAPI特异性着色,其成分可能含有核酸。本试验将为进一步研究捻转血矛线虫的滞育机制及其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利用临床收集的山羊和绵羊真胃内捻转血矛线虫标本,通过肉眼及显微镜观察成虫及虫卵形态,鉴别雌雄虫体。捻转血矛线虫属于毛圆科血矛属,常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真胃而引起动物发病,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寄生虫疾病之一。承德地区属于山区,养羊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但是由于养殖户养羊水平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