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的生态批评,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以探索人类思想、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但从理论构建角度来看,生态批评的理论根基还相当薄弱,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比较片面。如果能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并吸收生态主义中合理的因素,将为生态批评提供深厚的理论滋养和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大利器,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类和生态的和谐统一提供研究支点。  相似文献   

2.
叶芝是英国象征主义诗歌早期的代表人物,象征主义是其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在晚期的名作《驶向拜占庭》中,叶芝构建了帝国拜占庭这一内涵丰富的象征物。在叶芝看来,拜占庭是艺术的象征、历史的符码和异域的标记。塑造拜占庭的形象时,叶芝并不完全遵循真实的原则,而是基于一些二手材料,对拜占庭进行了极端理想化的处理。对叶芝来说,拜占庭只是它山之石,叶芝的最终目的不在石而在玉。借助拜占庭这面镜像,叶芝实现了对诗人本身和祖国爱尔兰进行言说的最终目的。《驶向拜占庭》中塑造的帝国形象,代表了业已消逝的以贵族文明为标志的辉煌人类文化,这与叶芝骨子里的贵族主义倾向恰好吻合。此外,不满于爱尔兰当时的社会现实,叶芝试图在历史中为爱尔兰寻找一块可资借鉴的模板。在这种情形之下,代表艺术、历史和异域的拜占庭帝国就进入了叶芝的视线,因为它较为符合诗人理想主义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3.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既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散文家,也是英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其作品对各种语言的现代诗歌(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并由于其诗歌成就巨大,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内涵丰富,题材多样,其诗歌理论、意象特征、美学特征、创作手法均被评论家反复提及,但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其抒情诗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其中对于地理空间运用的分析则鲜有提及。本文旨在从地理空间叙事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叶芝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用文化分析法分析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看出现代西方文化在征服自然过程中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它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是西方现代文化危机。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的困扰,必须转变文化范式。生态文化是合自然性的文化。它在物态层面是以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产品,在制度层面是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在行为层面实行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在心态层面是整体主义的自然观。当前应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的转型和升华,达成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提出的新的命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它始终是伴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由原始状态经农业文日月发展到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生态觉醒.而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五种全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制度和生态道德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从环境整治入手,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变.  相似文献   

6.
艾米丽·狄金森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她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赞誉为"自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尽管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和分析了狄金森的诗歌,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迄今为止研究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和女性意识的发现却少之又少。本篇论文试图从生态女性的角度探讨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大自然不当的行为引发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已经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其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是引发生态危机的主要因素。要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只能是走生态文明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必须依靠生态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海风下》是瑞秋·卡森“大海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其海洋环境主义思想萌芽期的代表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大海主角化、“负熵”世界和“边际效应”等文本特点的分析,逐而解读出文本的海洋生态思想内涵及创作意义,是为一次“蓝色批评”的个案分析尝试。海风吹拂之下,海洋生物互依互存,生死相因,物质不朽,生命永恒。在海洋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生态精神是挽救人类与地球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已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它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因此,解决生态危机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而且需要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树立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26-27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荀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思想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所蕴涵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挖掘。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天人相分”明确了“天”与“人”不同的职责;“制天命而用之”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传统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1.
约翰·多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内容和形式往往复杂、丰富而又别出心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爱情、死亡与救赎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他本人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探析多恩诗歌中生态意识的发展历程:从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激烈演变;从坚持人本主义人至上的享乐主义观点向男女两性的生态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生态和谐转变;以及其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和生态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生态德育对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既体现文学阐释策略,又旨在超越文本局限,意在凸显文本与外部环境(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的生存等),以及人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有机性。生态批评实践生态世界观,在生命有机性及生命活动关系的场域中拓展批评原则,力主表现生态正义;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方法应对批评对象的多重性、关系的多层次性及内向性与外向性交织、多学科相融合的批评特性,并启悟人的生态化的生存体验;其诗意性则从人的审美体验中润化生命运行的节律,彰显生命—生态体验的诗性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重要表征。自从18世纪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放,工业文明发展步伐愈来愈快,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然而,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却有所忽视,使得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让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危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完善生态补偿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系统日益完善,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同时也造成了生态资源衰竭和生态危机频繁爆发,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有必要全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本文试看从系统的高度考察生态补偿的定义、生态补偿的理论、生态补偿的方式和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等方面.为我国全面建构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科 《新农村(黑龙江)》2012,(1):208-208,214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生态危机正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当今生态文明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的主体,应当肩负起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从而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不致成祸害,从而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7.
叶芝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驶向拜占庭》是诗人《塔楼》诗集中的一首。诗歌的语音、词汇、修辞、衔接和语境特征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修养,诗歌的情节变化反映出诗人思绪的流动过程和诗人自身的哲学思想和现实处境,揭示了诗人驶向心中的"乌托邦"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严峻的环境问题不得使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并且不断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良方。在此形势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此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启示,以期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指导,为破解生态难题寻找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生态危机恶化和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生态人格的提出成为可能。生态人格的塑造,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社会建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人格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生态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塑造生态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生态责任担当、生态教育内化和生态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20.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人类最大的隐患就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对国民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土壤沙化严重,干旱少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人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面对严峻的生态现状,必须要加快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使森林覆盖率达到规定标准,防止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基于此,分析当前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