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繁殖类型牦牛卵巢有腔卵泡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5头一年产一胎、二年产一胎、三年产一胎不同繁殖类型母牦牛卵巢的有腔卵泡进行了观测。结果,二年产一胎母牦午卵巢上有腔卵泡的数量显著多于一年产一胎母牦牛和三年产一胎母牦牛(P<0.05)。  相似文献   

2.
不同繁殖类型牦牛发情前后血浆孕酮、17β-雌二醇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N - 86 2型放射免疫γ记数器对不同繁殖类型牦牛 (青麻、牙日玛、干巴 )在发情前后血浆P4 、17β -E2 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 :牙日玛母牦牛血浆P4 、17β -E2 含量略高于青麻、干巴 (P >0 .0 5 )。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母牦牛繁殖季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P4)、瘦蛋白(Leptin)、雌二醇(17β-E2)激素含量变化,在牦牛繁殖季节对其卵巢、卵泡变化进行直肠检查,对FSH、LH、P4、Leptin、17β-E2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牦牛在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其FSH、LH、P4、Leptin、17β-E2含量在0.0836~0.3767(mIU/ml)、0.1350~1.0109(ng/ml)、3.1283~7.4809(pg/ml)、0.0650~8.0119(ng/ml)、0.1604~0.5139(mIU/ml)。在繁殖季节发情期以上激素含量分别为0.1280~0.4050(mIU/ml)、0.6820~1.6744(ng/ml)、3.1586~3.8438(pg/ml)、0.5275~1.3760(ng/ml)、0.4110~0.5975(mIU/ml)。由此说明牦牛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和发情期其激素变化个体差异很大,因此牦牛发情期的长短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母牦牛繁殖季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只)、瘦蛋白(Leptin)、雌二醇(178-E2)激素含量变化,在牦牛繁殖季节对其卵巢、卵泡变化进行直肠检查,对FSH、LH、P4、Leptin、17β-E2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牦牛在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其FSH、LH、P4、Leptin、7β-E2含量在0.0836~0.3767(mlU/m1)、0.1350~1.0109(ng/m1)、3.1283~7.4809(pg/m1)、0.0650~8.0119(ng/m1)、0.1604—0.5139(mlU/m1)。在繁殖季节发情期以上激素含量分别为0.1280~0.4050(mlU/m1)、0.6820~1.6744(ng/m1)、3.1586~3.8438(pg/m1)、0.5275~1.3760(ng/m1)、0.4l10~0.5975(mlU/m1)。由此说明牦牛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和发情期其激素变化个体差异很大,因此牦牛发情期的长短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1 049头3岁以上青海环湖母牦牛进行了繁殖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环湖母牦牛繁殖率为54.3%,繁活率为43.4%,自然双犊率为0.35%;母牦牛初产年龄3岁以上,其中90%的环湖母牦牛在4~6岁初产;成年适龄母牦牛一年一胎占9.89%,两年一胎占82.34%,三年一胎占7.77%,平均产犊间隔时间为722.3d;母牦牛年均产犊0.5胎,在5~14岁繁殖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将牦牛高效繁殖技术、品种选育、科学饲养等多项技术,集成应用于青海高原牦牛种牛生产中。结合犊牛、育成牛培育、选种选育和种质鉴定技术,组装集成为"牦牛品种选育及提高生产性能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在传统饲养条件下,"两年一胎"的隔年产母牦牛受胎率约为50%,当年产母牦牛受胎率约为10%。通过项目示范推广,累计示范隔年产母牦牛40069头,当年产母牦牛45000头,隔年产母牦牛总受胎率达到75.83%,提高了25.83个百分点,当年产犊牦牛总受胎率达到59.42%,提高了49.42个百分点,三月龄断奶成活犊牛54064头,犊牛成活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RIA法,测定7只性成熟雌性蓝孔雀16个每3h采集血浆样品中的17β-E2水平,用以研究其昼夜变化节律.结果表明,7只孔雀血浆17β-E2平均测定值在傍晚时最高,为969.3±39.6pg/mL(P<0.01),而在午夜时,其测定平均值最低,为264.4±71.6pg/mL(P<0.01);7只孔雀的血浆17β-E2测定值日波动规律相似,基本上是从傍晚开始下降,到午夜达到最低,然后逐渐上升,到中午后达到最高.尽管由于采样应激,第2天血浆17β-E2测定值比第1天低,但是波动规律仍然相一致.因此,孔雀血浆17β-E2测定值在一天内随昼夜变化,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波动.  相似文献   

8.
不同繁殖类型牦牛卵巢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牦牛因受遗传、生活习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它们的繁殖力各不相同。据资料报道〔1〕,麦洼地区 ,牦牛一年一胎者 (青麻 )较少 (2 8.86% ) ,大多数为两年一胎 (牙日玛 )和三年一胎 (干巴 ) (分别为 5 1 .3 4%和 1 9.82 % )。而我省天峻县牦牛青麻为 1 5 .1 8% ,牙日玛为 66.66% ,干巴为 1 8.1 4% 〔2〕。造成牦牛这一繁殖类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母牦牛的营养状况、带犊情况等等。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牦牛的繁殖特征 ,我们从组织学方面对青麻、牙日玛、干巴母牦牛的卵巢进行了观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牦牛 :本试验于 2 0 0 0年 1 …  相似文献   

9.
采集绵羊卵泡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根据试验设计加入褪黑素(MLT)和HCG,分别于不同培养时间收集细胞培养液,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17β-E2)和孕酮(P4)含量。结果表明:卵泡颗粒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可体外培养,并能够分泌相应17β-E2;用MLT或MLT与HCG共同处理卵泡颗粒细胞,能促进细胞分泌17β-E2,并呈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但对P4的分泌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集绵羊卵泡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根据试验设计加入褪黑素(MLT)和HCG,分别于不同培养时间收集细胞培养液,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17β-E2)和孕酮(P4)含量。结果表明:卵泡颗粒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可体外培养,并能够分泌相应17β-E2;用MLT或MLT与HCG共同处理卵泡颗粒细胞,能促进细胞分泌17β-E2,并呈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但对P4的分泌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原型牦牛繁育状况及繁殖母牛体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青海高原型牦牛是青海高原牦牛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场。2003~2005年对2042头高原型母牦牛从繁育状况和繁殖母牛体况的调查发现,母牦牛4~5岁初产占45.5%,5~6岁初产占25.15%,3~4岁初产占22.75%。三年来平均繁殖率为48.61%,犊牛平均成活率为65.73%,牦牛平均繁活率32.07%,母牦牛年平均可产0.4~0.48胎;其中两年一胎(牙日玛)的占88.84%,三年一胎(干巴)的占9.51%,而一年一胎(青麻)仅占1.65%。对繁殖母牛发情期体况调查发现发情配种牛的体况是4.10,未发情牛的体况为3.38。  相似文献   

12.
选择乏情期牦牛30头,进行卵巢卵泡发育与血浆17β-雌二醇含量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卵泡大小在1.0~5.9mm(替补卵泡)时,左右两侧卵巢卵泡数与血浆17β-雌二醇含量呈负相关(P>0.05);当卵泡大小在6.0~8.9mm(选择卵泡)时,左侧卵泡数与血浆17β-雌二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右侧卵巢卵泡数与血浆17β-雌二醇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当卵泡大小在9.0~15.0mm(优势卵泡)时,左右两侧卵巢泡数与血浆17β-雌二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正> 兰州军区军马总场10场8连4班一母牦牛1985年4月中旬一胎生三头牦犊(两公一母),毛均黑色,初生重分别为8,5、9、10公斤,(正  相似文献   

14.
母牦牛(Bos grunniens)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自身状况的影响,其繁殖性能各有差异,特别是在高寒缺氧条件下.它的繁殖性能更为低下。据资料报道四川麦洼地区,一年一胎者28.84%,两年一胎和三年一胎者分别为51.34%和19.82%。而青海省天峻县(海拔3400m以上)一年一胎者为14.33%,两年一胎和三年一胎者分别为68.18%和17.33%。而且在高寒条件下.一年一胎者(藏语称青麻)、两年一胎者(藏语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17β-E2)胁迫对萝卜种子萌芽、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以及17β-E2在幼苗体内的积累。结果发现,萝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根长与17β-E2处理浓度呈负相关,在10 μg/L浓度时17β-E2刺激萝卜种子的发芽势和根长明显增加,诱导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上升;但在50 μg/L浓度的17β-E2胁迫下,SOD、CAT和POD活性受到明显抑制,MDA含量显著升高,幼苗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加剧;受17β-E2污染,萝卜幼苗体内17β-E2积累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在根部累积量要大于地上部分,在转运过程中发生17β-E2代谢,产生具有低雌激素活性的雌酮。萝卜对17β-E2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在17β-E2污染土壤中种植萝卜存在潜在的食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繁殖母牦牛配种期营养对连产率的影响,并为实现天祝白牦牛"一年一胎"高效繁殖提供技术初探,在祁连山生态保护政策大环境下,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如何实现减畜增效提供参考。[方法]以天祝白牦牛繁殖母牛连产率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同草原环境下2个村组同一年产犊母牦牛中连胎母牛数所占比例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的饲养放牧方式对天祝白牦牛连产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同等放牧环境下,以草定畜自然放牧方式,牛群数量相对减少,但比起传统扩群饲养环境下母牛连胎率提高了30%~40%,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150头当年产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犊牛断乳,同时对166头隔年产干乳母牦牛进行对照,观察了犊牛断乳后母牦牛发情周期恢复的规律。结果表明断乳组母牦牛发情率为69.33%,发情持续期为15d;隔年产母牦牛发情率为89.94%,发情持续期为62d。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7,(3):5-8
用ELISA对10头发情期内和5头乏情期内的初情期母牦牛进行24 h内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分泌情况检测并比较体重和解剖观察子宫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发情期母牦牛体重、子宫重、子宫颈-子宫体长、外阴-子宫体长均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5),并且在发情期内发情母牦牛高于未发情母牦牛(P0.05);发情期24 h内初情期母牦牛在GnRH、LH、FSH分泌量明显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01);在发情期内发情母牦牛GnRH、LH、FSH的分泌量明显高于未发情母牦牛(P0.001)。对比发情期内未发情母牦牛与乏情期母牦牛,二者分泌量均较低,但是发情期内未发情母牦牛激素含量较高并且有较为明显的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19.
采用犊牛短期断乳方式提高牦母牛繁殖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头带犊大通母牦牛进行了犊牛短期断乳试验.试验组母牦牛在产犊后3月龄时,实行为期10d的短期断乳,断乳后母牦牛有81头发情,发情率90%,第二年产犊78头,繁殖率86.67%.对照组为带犊,但不断乳的母牦牛,试验期共发情2头,发情率2.22%,产犊2头,繁殖率2.22%.试验组母牦牛的发情率和繁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7.78%和84.45%(P<0.01)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精料补饲量(0.25 kg/d、0.50 kg/d、1.00 kg/d)饲喂不同断奶日龄(42 d和63 d)的36只产后舍饲母羊,利用化学发光法和放射性免疫法分别对其0~91 d外周血液中雌二醇(17β-E2)和孕酮(P4)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母羊在产羔后当天17β-E2的浓度为175.22 pg/m L±22.64 pg/m L,然后呈现下降趋势,断奶后呈现上升趋势,之后出现不规则的波动;在产羔后当天P4的浓度为0.13 ng/m L±0.02 ng/m L,之后维持较低的水平,在断奶前基本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出现波动,在断奶后出现小范围的升高之后降低。在断奶日龄上,舍饲母羊17β-E2和P442 d断奶出现峰值要早于63 d断奶。在精料补饲水平上,0.50 kg/d的精料补饲情况下,17β-E2波动出现较早;对17β-E2与P4变化趋势对比得出,在42 d断奶与0.50 kg/d的精料补饲下有利于频繁产羔技术体系,实现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模式。以上结果对产后母羊内分泌恢复和发情机理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