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苇湿地生态功能及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S"技术对中国两大国家级天然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双台河口湿地及扎龙湿地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芦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退化程度,并提出了芦苇湿地生态恢复的措施。研究成果对促进芦苇湿地生态恢复,探明不同类型芦苇湿地生态恢复措施,遏制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李静  朱莹 《安徽农业科学》2024,(5):14-18+27
介绍了禾本科芦苇属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的概况。对芦苇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包括稳固土壤、削弱风浪、减少噪声、净化水体、抑制水华、提供栖息地等方面。进而从芦苇的配置与建植方面探讨了芦苇的园林应用及将生态功能与景观应用的结合要点。旨在为充分利用芦苇群落在生态建设、园林景观应用方面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芦苇的生物学规律,在引种栽培的一个生长季节内,对两个区域内的芦苇生长情况进行调研,分别对其叶龄、叶色、株高(厘米)、分株率、节间距(厘米)及先期出芽率等生长指数进行按期测定,并记录温度、水层深度和出穗期,生长结束后进行地上部生物产量测定,分析总结了芦苇引种栽培的生产情况和环境、人为因素对芦苇生长的影响,为芦苇的繁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2种生态型芦苇(沙丘芦苇和沼泽芦苇)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沙丘芦苇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耐热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热胁迫下,沙丘芦苇的相对生长率和相对细胞活力均显著高于沼泽芦苇,耐热性强于沼泽芦苇。相同温度胁迫下,沼泽芦苇的H2O2、MDA含量和膜渗漏程度都显著高于沙丘芦苇。对抗氧化酶活性分析显示,沙丘芦苇SOD、CAT、POD、APX、GR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在高温胁迫下明显升高,并在相同温度胁迫下显著高于沼泽芦苇,而沼泽芦苇LOX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沙丘芦苇。对照条件下,沙丘芦苇的脯氨酸含量是沼泽芦苇的1.68倍;在高温胁迫下,沙丘芦苇的脯氨酸含量进一步升高,而沼泽芦苇的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可能是沙丘芦苇较沼泽芦苇更为耐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表型分析的银川平原芦苇种群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银川平原湿地的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生芦苇种群的表现型多样性,并对不同表型的芦苇生态生物学特征的年内生长动态进行了描述。运用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银川平原湿生芦苇群落归为4类。通过对芦苇种群生长动态的研究发现:芦苇群落的快速生长期为6 ̄7月,生长初期的植物组织含水量明显大于其他时期,其生长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对芦苇资源的生产与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芦苇作为造纸工业重要的草类纤维原料,其经济价值,已被人们逐渐认识,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对芦苇的人工栽培管理达到了一定水平,芦苇的新品种培育研究已提到议事日程。芦苇高光效品种选育是芦苇育种的其中一项。1998~1999两年对14个芦苇变种进行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光合率的测定分析,已选择出2份较理想的芦苇高光效育种材料,5份可用于高光效育种的转育材料。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研究了三江平原芦苇湿地群落类型、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及在群落中的作用,对常见藻类、苔藓类的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芦苇群落类型主要为芦苇群落、芦苇-小叶樟=毛果苔草群落和芦苇-小叶樟-狭叶甜茅群落;芦苇群落为单一优势种,其余2个群落为芦苇、小叶樟双优势种群落。藻类主要以硅藻门藻类为主,土壤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好氧性细菌,所占比例为4.3%和95.2%。  相似文献   

8.
莫莫格湿地不同盐分梯度对芦苇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莫莫格湿地盐碱条件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芦苇生长旺盛期,对不同盐分样地芦苇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行调查测量,包括株高、株数、生物量、盖度、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中等盐度(Na+含量在80.388mg/L)样地芦苇的株高和生物量等指标均高于低盐度(31.894mg/L Na+)或者较高盐度(258.490mg/L Na+)样地芦苇。而Na+含量在258mg/L时,样地芦苇的株高和生物量等明显低于中低盐度样地,说明较高盐度显著抑制芦苇的生长。Na+含量在258mg/L时,样地芦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高,表明此含盐量对芦苇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可能具有小幅促进作用,以减少盐碱胁迫对芦苇的伤害,这可能是芦苇长期适应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于2011年5~6月采用电动喷雾器喷施和茎叶人工涂抹2种方法对43%泰草达水剂防除麦田芦苇的效果进行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泰草达水剂对麦田芦苇的防治效果极佳,且快速、高效。施药后15d调查,采用喷施法对芦苇的防除效果达98.3%,采用涂抹法对芦苇防除效果为100%。  相似文献   

10.
芦苇的营养特性及可青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生育期的芦苇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中3个生育期的芦苇进行直接青贮,探讨芦苇的营养特性及可青贮性。结果表明:抽穗期芦苇营养价值最佳,不同生育期芦苇的缓冲能值均较大,均在970 ME/kg以上。芦苇鲜样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均在1.75%以上。不同生育期青贮芦苇的pH值分别为4.62、4.47和4.65。不同生育期青贮芦苇的营养成分在青贮前后均没有显著变化。不同生育期青贮芦苇的感官评定分别为17、17和16,均为1级优良。青贮芦苇中氨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均在7.36%以下,得分分别为48、46和44分。不同生育期青贮芦苇的发酵品质分别为22、23和30分。青贮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59、57.5和61分,为尚可等级以上。综合而言,芦苇具有制作青贮饲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从芦苇生理生态需水规律的角度阐述了水在芦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缺水或多水都会对芦苇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芦苇的质量和产量。掌握芦苇的需水规律,提高苇田灌溉水平,是高产优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黄河三角洲人工高产开发自然芦苇提供依据。[方法]在芦苇进入生长初盛期时分别施75.01、12.51、50.0 kg/hm2的尿素和复合肥,对退化苇田春季耕翻15 cm进行耕翻复壮试验,研究施肥和苇田耕翻对芦苇产量的影响。[结果]单施复合肥的增产效果不及单施尿素显著。尿素用量与芦苇产量呈正比,施尿素150.0 kg/hm2处理的增产幅度达40.9%,但叶绿素和纤维素含量不是最高。综合考虑,施尿素112.5 kg/hm2处理的效益最好。苇田耕翻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杂草,促进了芦苇发育。苇田耕翻3年后,芦苇的每株芽数、根状茎长度、根状茎烘干重比不耕翻苇田分别增加了116.67%1、27.58%和24.81%。[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和翻耕苇田均可以提高芦苇产量。  相似文献   

13.
芦苇资源的生态管理与芦苇的高产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湿地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健康诊断,揭示芦苇生长发育和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是维持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芦苇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根据芦苇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需水规律,对苇田实施排灌管理,调整土壤氮、磷、钾比例,是提高芦苇产量的关键措施。此外,芦苇的生长量与年有效积温及无霜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宁夏吴忠黄河湿地本地芦苇群落明显退化的问题,通过异地引种白洋淀芦苇,采用斜茎种植方法,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玉带湖芦苇四周环水,年平均水位在8 cm;树木园湖芦苇一边靠岸,三面环水,年平均水位在35 cm)进行芦苇野外种植实验,通过对比其株高、株径、盖度、节间数及展叶数等生长指标,研究异地引种芦苇生长指标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陈晨 《现代农业》2015,(2):109-110
介绍了盘锦市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现状,根据本地区芦苇产业和河蟹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芦苇生产和河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淹水周期对芦苇光合生理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周期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为进一步揭示持续淹水与干湿交替等不同的淹水周期对芦苇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设计了4个干湿交替处理以及持续淹水控制组,测量了各组芦苇株高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处理比持续淹水更有利于芦苇的生长,可以增加芦苇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芦苇的光化学性能,减少热耗散,提高光系统II的活性。干湿交替处理的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持续淹水组。因此,在芦苇湿地的生态补水管理中,干湿依次交替有利于芦苇生长以及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提高芦苇产量。  相似文献   

17.
滨州沿海区域有大面积的盐碱地,由于土壤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长期闲置,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为改变当地经济落后面貌,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对建设芦苇湿地生态工业园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讨.综合分析了区域概况,提出了芦苇湿地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模式,探讨了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初步测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利用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一方面,通过芦苇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有较强的去除作用,处理后水质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对土壤和芦苇生育未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为芦苇生育提供了水肥资源,促进了芦苇的生长发育,因此发展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目前污水处理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