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危险入侵性有害生物,对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通过化学防治控制该蚁的扩散传播依然重要。本试验评估直接撒施、破坏蚁巢后撒施、撒施后破坏蚁巢以及撒施后淋水等多种方式撒施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对红火蚁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坏蚁巢后撒施和撒施药剂后破坏蚁巢的蚁巢防治效果以及蚁群防治效果均高达100%,且22 d迁巢率仅分别为30%和43.33%,均优于直接撒施。因此,撒施药剂后破坏蚁巢和破坏蚁巢后撒施这两种处理方式更为适合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田间防治红火蚁。  相似文献   

2.
重大和突发植物疫情协作防控工作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有效控制红火蚁等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扩散与为害,保护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贸易安全.支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06年以来.农业部成立了红火蚁等14个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属于危害性很强的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业生产和公共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了明确云南宜良不同季节红火蚁发生危害情况,本文在2018年采用目测法和称重法调查蚁巢中红火蚁数量,采用样方法调查红火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蚁巢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F=0.964 3,P>0.05),不同季节蚁巢中红火蚁总数量、生殖蚁数量、职能蚁数量呈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50.466 5,P<0.05; F=88.231 4,P<0.05;F=48.101 5,P<0.05),夏季红火蚁总数量、生殖蚁数量和比例最高,分别为141 417头/巢、4 317头/巢、3.05%;其次是秋季。不同季节活蚁巢密度呈显著性差异(F=4.857 1,P<0.05),夏季和秋季活蚁巢密度分别为1.50个/100 m2、1.25个/100 m2,危害程度重。综合来看,夏秋季是红火蚁数量、活蚁巢发生的高峰期。因此防治红火蚁的关键时间在夏秋季,给当地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火蚁是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减产,造成经济损失。红火蚁与热带火蚁形似,增加了对其鉴别的难度。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报道,概述了对红火蚁的鉴别和防治方法,为植保植检部门的红火蚁普查、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我国广东省吴川市首次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疫情,后经过调查发现,在广东省深圳市、惠州市、广州市和湖南张家界等也出现了红火蚁疫情,经过风险分析发现,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为红火蚁疫情发生的高风险地区。同时自2005年3月以来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广东增城、江苏张家港、江苏常熟等口岸从进境的废纸、原木、木质包装已多次截获红火蚁。我国已将红火蚁定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红火蚁进行防控。1红火蚁在美国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控措施到1953年美国农业部第1次正式调查时,红火蚁已扩散到美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取代了本地火蚁和入侵黑火蚁。目前,红火蚁在美国南部13个州建立了种群,被其占领的土地超过1.3亿hm2,每百万hm2土地上分布的红火蚁重量为18~35万t。据统计,在美国历史上有80多人因红火蚁叮咬而死亡,仅得克萨斯州因红火蚁危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不包括医疗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损失,美国一些电话和电子公司每年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来防治红火蚁和更换被其损坏的电器设备,每年红火蚁对美国南部受害地区造成的总损失达50亿美元。1.1防控策略20世纪50年代,美国...  相似文献   

6.
红火蚁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1种对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造成巨大损害的害虫。目前已在美国南部13个州定殖,随后相继入侵波多黎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红火蚁主要取食农作物的幼芽、根、茎、种子以及多种节肢动物、土栖生物等;还叮咬人、畜,为害电器、电信等设备。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温度有利红火蚁繁殖和定殖。当前花卉、苗木、草坪草等调运频繁,为红火蚁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1红火蚁的识别151形态特征红火蚁经卵、幼虫、蛹发育为成虫。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和工蚁,婚飞时期还有具翅的雌、雄繁殖蚁…  相似文献   

7.
2004年底红火蚁传入中国,不仅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10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植物检疫机构、科研教学单位以及发生区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红火蚁危害和扩散蔓延。作者通过对红火蚁的检疫防控工作的回顾,从红火蚁检疫地位的确定、处置工作的透明公开、检疫控制资金保障、相关部门合作和应急处置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思考,说明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增强透明度、财政保障措施、部门配合以及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对于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性。红火蚁防控的许多做法对今后其他新发生疫情的依法科学控制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火蚁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入侵物种,在入侵区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主要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防治红火蚁。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会导致红火蚁产生耐药性和破坏生态环境等不良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天然产物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触杀、驱避和熏蒸作用。本文就天然产物对红火蚁的生物活性及其开发为饵剂、触杀型药剂和驱避剂等的潜力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简要总结与讨论,以期为红火蚁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自2004年入侵我国后,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已扩散到我国12个省份的579个县级行政区,对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物多样性和公共设施造成较大威胁。为有效控制红火蚁疫情,2022年广东省南雄市探索形成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专业化公司协作”的“全民防控”新模式,依托红火蚁云采集系统采取“灭蚁巢、有补助”方式开展红火蚁防控,可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推进红火蚁群防群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红火蚁的发生与蔓延,为红火蚁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于2005年发现了红火蚁,对生态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全区各地开始加强对红火蚁的防控。本研究基于OvitalMap和ArcGIS对钦州部分地区的红火蚁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红火蚁蚁巢密度在工厂附近最大,农田、商铺、工地、人工林地次之,公园、生活区、自然林最小;在调查区域内红火蚁以轻度发生为主;红火蚁有由港口向市区传播的趋势。这说明红火蚁已适应了钦州的生态环境,应加大防控力度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